(德州學院 紡織服裝工程學院,山東 德州253023)
[摘要]貴州黃平革家傳統蠟染藍底白花,具有紋樣豐富、工藝精致、手工意味濃厚的鄉土風情。革家婦女的盛裝以及各種生活用品,都喜歡使用蠟染花布裝飾,而且革家本民族的文字、歷史神話和典故都記載在傳統蠟染紋樣中,革家傳統蠟染已成為革家人精神符號的象征。本文通過對革家傳統蠟染的歷史演變、造型特征、發展傳承等方面的研究,認為它在造型、工藝等方面均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通過對革家傳統蠟染文化的解讀,對進一步保護這一古老傳統技藝、更好地傳承中國民俗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黃平革家;蠟染藝術;民族文化
黃平革家地處我國貴州東南地區,歷史上是在56個民族之外存在爭議的一族,目前它被歸類在苗族中,成為苗族的一個支系。革家在歷史上以蠟染著稱于世,其傳統蠟染造型別致,圖案紋樣有均稱且富于變化的獨特風格,成為我國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
一、革家傳統蠟染淵源
蠟染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印染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夾纈”一起構成了我國古代染纈技藝的三大基本類型。黃平是革家人聚居之地,素有“蠟染之鄉”的美譽,是貴州省三大蠟染文化基地之一。黃平革家傳統蠟染文化歷史悠久,我國先秦兩漢時期,便開始在史料文獻中出現。隋唐時稱為“葛結”,應用普遍,唐代達到鼎盛。宋代以后因藍印花布的興盛而使蠟染衰退,并逐漸退至西南山區。明清以后,由于各地修志風興起,革家蠟染這一傳統民間工藝被頻頻編入志書,《貴州通志》記載:“用蠟織于布而染之,既取蠟,則花紋如織。”至今,這一古老技術仍保存在云貴山中,保留下來的革家傳統蠟染工藝,與宋代典籍中記述的“點蠟慢”工序大致相同,目前看到的現存的蠟染盛裝即是在朝時的遺物,見證了革家歷史悠久的蠟染文化。
二、革家傳統蠟染的形態特征
革家在歷史上是少數民族使用蠟染最廣泛的民族,除了制作服飾以外,也用蠟染制作門簾、挎包、被單、枕套、桌布、包袱巾等各種生活用品,顯示了濃厚的地域民族特色。
革家傳統蠟染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多取材于與民眾生活相關的事物。首先,紋樣組合主要以民族信仰、圖騰神話為主,更多的則是植物動與物的簡化形式,常見的紋樣為蝴蝶、燕子、魚、蝙蝠、石榴、纏枝花、野花、太陽、水波等。其次,造型以線條、幾何形為主,通常以點線裝飾其間,形成物中有物、物連物的形狀,并且普遍應用二方或四方連續骨架構成圖案,形象大膽變形,給人一種強烈的裝飾性感受。最后,藝術形象中含有豐富的文化隱喻。通過運用感性形象 “龍鳳圖”、“山水雀鳥”、“蜂蝶飛舞”等圖案,把革家民族內在的情感投射到視覺感知中,對其進行形象化觀照,使其人格化、理想化,由超越世俗的現實生活進入自由的主觀審美世界,表達了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演繹出了革家民族淳樸而熾熱的精神情感。
革家傳統蠟染既來源于生活,又擺脫了自然觀念形態的束縛。它并不以模擬自然為追求目標,很多具象的事物經過抽象、夸張而提煉出新的視感形象,這些圖案紋樣雖與自然形態具有較大反差,但卻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獲得純美的享受。
三、革家傳統蠟染工藝特征
蠟染在貴州稱為“蠟花”,制作蠟花則稱之為“點蠟花”或“點蠟幔”。革家傳統蠟染不僅融合了貴州其他少數民族蠟染工藝的特質,而且在自身工藝方面對選材、制作過程等都細細考究,工藝制作更趨精細、復雜。
(一)材料選取
革家傳統蠟染主要原料是布,以棉胚布為主,也常使用白麻布,蠟為蜂蠟,現因白蠟松脆、易出現裂紋價錢便宜等特性多選用之,染料為鹵灰汁、適量藍靛、白酒調制而成的泥狀蘭靛染料。其他輔助材料是瓦缽、火盆,用以熔蠟,染桶用來染色,平木板用來墊布塊描蠟,鐵鍋與肥皂用來皂煮與脫蠟,草桿或竹片用來量取距離,剪紙花樣用來調整造型位置。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革家傳統蠟染繪制工具較為特別,它是用兩塊銅片制成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的半圓形、三角形、斧形與木柄組成的數把大小不等的點蠟工具銅蠟刀,名“點蠟刀”。這種銅刀不僅可以用來描繪不同粗細的蠟線,而且使做蠟更容易冷卻凝固,蘸蓄蠟料更加方便。
(二)工藝制作過程
革家傳統蠟染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用蠟繪花于棉布上,后用藍靛染缸染之,再用水皂煮,最后去其蠟質,清洗而成。得到的蠟染花布其色彩豐富,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
1. 練布
將含有膠質、蠟質、漿料和雜質的棉麻等天然纖維布料,經過若干程序處理,使其去除各種雜質,這個過程稱之為“練布”。一般,練布有泡水、搓揉、捶打、草木灰汁練煮、日曬、清洗等步驟,這樣處理的結果可以使白布更加潔白、柔軟,而且使后續的白布吸色度高,蠟染花紋清晰。
2. 布局
將洗練好的白布平鋪在一塊平面光滑的正方形或長方形木板上,接著將各種預先剪好的花草、動物紙模安排在布的適當位置,然后順著紙模的輪廓外緣按壓出暗線痕跡,完成主要的圖案結構,再依照實際造型的疏密關系與制作者情感主旨的需要,添加局部性的裝飾線條。
3. 點蠟幔
將蠟塊裝于瓦缽或鐵制小碟中,再將其放置于火盆上用炭火燒成溶液,蠟液之溫度控制在130℃左右,然后用銅蠟刀點描蠟花,小的銅蠟刀用以描繪細線,大的銅蠟刀描繪粗紋,描蠟時,蠟刀依順著布上壓痕,先描繪關鍵性的大輪廓,再逐步裝點其中細節。
4. 藍靛浸染
將描畫好的蠟花片投進裝有含藍靛染料的木制染桶里浸泡,泡二三十分鐘提離水面一次,如此重復三五回,直到染至所需顏色深度為止。一般情況下,淺色染色二三回即可,深色則多至十余次。總之,染色藍靛,依據布料多少、持續時間與色彩效果確定用量,染深色者所需染靛量稍多一些, 淺色反之。除此之外,染色過程中應注意在每天晚上補充藍靛與白酒,需要染制較好的著色效果,應多選擇在熱天進行。
5. 脫蠟與皂煮
將染好藍靛的蠟花片先用清水漂洗去殘留在布面上的浮色,然后再放入鍋中煮沸,經過脫蠟,如布上還殘留浮色,這時還可以再放入干凈的鍋中皂煮一到兩次,最后取出徹底清洗干凈即可。
四、革家傳統蠟染的傳承與創新
革家傳統蠟染是貴州文化產業中地域精神符號的體現。它作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在現代設計中,我們應對其文化藝術進行重新詮釋,使其成為一個富于感染力的藝術符號,并得到更廣泛的傳承與發展。
(一)教育文化傳承中的角色演進
革家傳統蠟染民間藝術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到有序發展,應該需要一個很好的傳承方式。這其中應以教育為先,重在加強革家傳統蠟染文化后備人才的培養,通過社會、學校與家庭等方式,廣泛開展對革家青少年蠟染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使更多的革家青少年了解革家傳統蠟染文化和民族風情,并在相應的院校設置課程,編寫特色鮮明的鄉土教材,開設民藝講座,設置民藝專欄,樹立民族自信心,從而營造出一個自覺發揚革家傳統蠟染文化而又具有藝術氣氛的革家傳統蠟染文化發展空間。
(二)創新革家傳統蠟染設計
革家傳統蠟染是革家民族文化內涵與形式符號的統一,其藝術發展革新之路的核心點在于表現內容與手法的再創新。現代設計中,應正確認識和處理革家傳統蠟染文化發展與民族文化現代化之間的矛盾,通過將革家傳統蠟染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的創新方式,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并采用其傳統形式的整體與局部的造型藝術,抽象簡化、空間化、放大化,提煉精華,并以一定的夸張、變形的現代設計觀念改裝它,使其在傳統與現代的兩極對撞中相互轉換、完美結合,與都市人文環境相互協調,形成一種物質實用、心理情感等方面相呼應的綜合性設計,從而完成具有區域文化與現代設計風格雙重性格特色的革家傳統蠟染文化的傳承,賦予革家傳統蠟染設計新的藝術文化特征,實現革家傳統傳統蠟染文化的現代化發展。
(三)鑄造革家傳統蠟染品牌特色
革家傳統蠟染文化不只應限于收集、研究和展示,而是在整合革家傳統蠟染民俗文化資源的同時,積極打造革家傳統蠟染文化品牌培育、產業鏈設計研發、品牌工程三效合一的平臺建設。實施生態化技術、分層化管理機制、創意產業文化模式等策略,使其真正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載體,成為推動地方特色經濟發展的堅強柱石,從而鑄造革家傳統蠟染品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在革家傳統蠟染品牌的拓展過程中,應緊密聯系現代生活,建成與革家傳統蠟染文化相關的資源數據庫,并以此作為資源,使其參與到品牌創作設計領域。同時,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充分強化和利用它的生活功能,利用節日、假日經濟等多種渠道,促使革家傳統蠟染以品牌發展帶來經濟效益,實現其品牌生存的廣闊空間。
五、結語
革家傳統蠟染既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是民間文化不斷創新的藝術創造,它不僅繼承和發揚了貴州蠟染工藝,完好地保留了革家傳統蠟染手工藝的實用性特點,而且在其上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伴隨著革家民族的生存與繁衍形成了豐富的藝術效果與特有的氣質,表述著革家民族樸實的意念追求和濃厚的感情色彩,孕育著革家民族豐富的民俗內涵和哲理。應將革家傳統蠟染作為品牌特色符號,提取其文化元素,恰當地處理與現代設計的關系,創新表現手段,實現文化資源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使之成為當代及未來創意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主體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麗榮.從革家人說起[J].西部論叢,2007,(10):83~91.
[2] 熊憶.貴州麻塘革家人傳統服飾[J].裝飾,2007(10):127~128.
[3] 彭香忠.貴州民族服飾[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143~162.
[4] 潘光華.貴州蠟染工藝淺談[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65~88.
[5] 陳景林.斑衣卉服,蠟染之鄉[J].芙蓉坊,1999(9): 88~89.
[6] 李綿璐.談民族民間美術[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3,156.
[7]吳喬明.革家蠟染,保護創新的源泉[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13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