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寧夏 固原 756003)
[摘要]固原市的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須彌山石窟、無量山石窟、火石寨石窟和東岳山玉佛寺等都是佛教旅游資源。本文以須彌山石窟為例,分析了固原市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構想,并為固原市旅游業的發展和城市文化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佛教文化;須彌山石窟;旅游資源
佛教文化作為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旅游資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固原市為須彌山石窟為例,探討如何更深層次的挖掘固原市的佛教文化內涵,豐富旅游內容,提高旅游品位,打造旅游品牌,從而使固原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固原。
一、固原市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現狀概述
固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代屬中原農業區與邊疆草原區過渡地帶。舉世文明的古絲綢之路穿境而過,使原州成為連接南北貿易往來的要道。厚重的中原文化、璀璨的伊斯蘭文化、神秘的西夏遺存文化、粗獷的草原文化、蒼勁的大漠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孕育出獨特的人文環境。固原境內現分布有新石器時代遺址200多處,西漢—元代軍寨、古戰場、古養馬場等遺址40多處,西漢—明代古城址50多處,明清時期古建筑4處,北魏—明代石窟寺5處,戰國—元代古墓葬群100多處,各類出土文物3000余件。目前,已申報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其中,佛教旅游資源保存最完整的須彌山石窟,宗教與文化相互交融的東岳山,為固原市發展佛教文化旅游提供了條件,2000年8月,全國首家旅游扶貧試驗區在固原創立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努力下固原旅游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與周邊敦煌、平涼相比,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旅游資源品位高、開發深度淺
固原是各種文化的交匯融合之地,主要包括絲路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古軍事文化等,旅游資源不僅數量多,而且品位高,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須彌山石窟及相國寺,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它的修建和存在是固原古代社會繁榮發達的象征,是絲綢之路上的珍貴文化遺存,也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融合、創新、發展的見證。當前,對這些資源的開發大部分停留在保護上,特別是須彌山石窟,保護高于開發,是國家對石窟群保護的重點研究對象,對石窟的修繕和保護技術達到較高的水平,但是對石窟藝術和佛教文化的研究不夠重視。
(二)重視硬件設施,軟實力落后
為申報古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擴大景區規模,須彌山景區近年投資近億元興建須彌山博物館、游客服務中心、票務中心、香水海生態停車場、環保游步道、游覽觀光車、團體導覽機等配套設施,使須彌山石窟景區周邊環境大為改善。但是,須彌山石窟的軟環境并沒有很大的變化,比如講解人員的禮儀培訓和旅游接待服務水平,這些都是導致須彌山石窟的內在美沒有得到最大限度展現的重要因素。
(三)旅游節慶活動,初見成效
自2006年開始,固原市已成功舉辦了七屆“寧夏六盤山山花旅游節”,每屆都舉行大型文藝活動并在當地電視臺新聞頻道進行報道,屆時邀請省內外各大旅行社采風及媒體報道。特別是2011年,以“游中華,品文化”和“中華文化,魅力之旅”為口號的展示固原佛國文化,舉辦了“第七屆寧夏六盤山(須彌山)山花旅游節”,使游客領略爛漫山花和文化固原的獨特風貌。豐富多彩的固原文化和須彌山博物館成為“中國中華文化旅游年”游客關注的新亮點。
二、固原市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盡管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更應看到其開發空間仍然很大,開發層次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當前,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仍存在不少問題。
(一)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旅游形式單調
固原佛教旅游景點文化游覽項目開發程度不夠,大多數景點仍停留在對佛教石窟觀光這一基礎層次產品的開發上,在進行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缺乏對佛教義理和佛傳故事的內涵進行挖掘,關于須彌山石窟的修建背景、佛像雕刻的特點等深層的介紹涉及很少,致使游客在游覽時不能得到更深層次的文化熏陶,從而降低了佛教景點對旅游者的吸引力;景區內的導游人員在講解過程中,大都停留在石窟外觀上,對佛教文化和佛教在當地的發展以及在須彌山石窟的表現形式沒有真正理解,使得他們不能把一些佛教問題向游客講解到位;須彌山石窟專職佛教人員少,而且基本都是從事開光、誦經、占卜等活動,與游客交流較少,因此,游客游覽時基本上以以觀光或從事一些佛事活動為主,旅游參與形式單一。
(二)形象不突出,品牌不明顯
固原的荒涼、貧困形象根深蒂固,在一般人眼里,固原處于西北干旱地帶,缺乏旅游的環境。然而,固原悠久獨特的歷史,不僅有“高原綠島”的六盤山,還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近年來,固原市政府確定了“紅綠六盤·文化固原”的整體形象,但是各個文化旅游景區沒有發揮自身的特色,突出景區形象,品牌意識缺乏,沒有形成良好的旅游口碑。
(三)資源破壞嚴重,修復難度大
固原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土質疏松,而且風沙大,加上固原處于地震帶,地震頻繁,使得固原境內許多石窟都出現裂隙、裂縫、剝落的現象;景區內石碑、遺跡、古樹名木等文物處于自然狀態,缺乏保護措施。須彌山石窟依山而鑿,經過1500多年的風雨洗禮,自然風化和認為破壞都很嚴重,至今須彌山石窟的保護和修繕都是一大難題。
三、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構想
在旅游市場同質化發展的今天,如何挖掘佛教文化的內涵,拓展佛教文化的旅游空間,是發展佛教文化旅游的重點,也是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構想的依據。
(一)打造佛文化旅游圣地
1000多年來,佛教文化深深的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寧夏固原的須彌山既從名稱上恰好對應了佛教宇宙觀的學說,同時,固原須彌山的外觀造型也如佛教宇宙觀所描述的意境極為相似,須彌山由五座山峰組成,并呈現蓮花瓣狀,中間一座為主峰,其周圍是四座較低的山峰,與佛教宇宙觀所描述的“須彌山”是一致的。它周圍的眾多自然景觀也對應了佛教宇宙觀中描述的諸如四大部洲、七金山、七香海等景象,從而構成了佛教宇宙觀中有關“須彌山”這一“世界中心”、“佛教圣地”的完整景觀形象。從歷史角度看,它是隨著石窟的開鑿、佛本生的故事及壁畫的出現而產生的,也即是隨著佛教東傳而產生的,須彌山是佛教傳播的結晶。須彌山石窟的造像藝術無論是石窟選址,還是佛像造像對象的選址,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佛教宇宙有關“須彌山”的意境描述——盡量讓眾佛、眾菩薩、眾神等居住于山巖之中,使得“須彌圣山”的形象更為突出。
因此,應從須彌山旅游景區的名稱著手,將須彌山打造成為“佛教圣地”、“須彌圣山”。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在須彌山的整個山體上盡力再現佛教宇宙形態,在山上設置石雕佛像,建設佛教景觀,給予游客與眾不同的佛教圣地意象。同時在景區通過恢復重建古寺廟來增強須彌山的佛教文化朝覲氛圍,為廣大香客提供佛教朝覲場所,真正將須彌山打造成國內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圣地。
(二)改變經營方式,優化產品結構
目前,旅游者的興趣不再是單純的游覽觀光,正從用眼睛看向親身參與體驗方向轉變。須彌山石窟現有的經營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目標市場的需要,應該從觀賞上升到表演和參與體驗。須彌山石窟開展的旅游活動,除了一般的游覽活動外,還應該結合有興趣的游客開展參禪、食齋、放生等佛事活動;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邀請敦煌、少林寺等成熟景區的藝術表演團在景區進行演出,邀請游客加入表演,在增加游客體驗的同時,也豐富了須彌山石窟的旅游內容;另外,依據須彌山石窟區域旅游開發后的規模,輔助開發文化休學旅游產品、絲路文化體驗產品以及佛教養生度假產品等,以適應旅游區高端客源較高層次的需求。
(三)加強佛教導游隊伍建設
導游是文化的傳播者,導游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旅游經濟效益的提高和旅游教化作用的發揮。對于佛教文化旅游來說,要求導游員必須具備較豐富的佛教文化知識和較高的外語水平,能夠解答游客關于佛教方面的一般性提問,懂得對佛教問題去粗取精,能夠正確區分佛教和迷信,不能信口開河、胡編亂造。在追求講解的趣味性的同時也要注意科學性,注重導游詞的編寫,從須彌山石窟和絲綢之路的歷史中挖掘內容。景區導游人員不僅要有專業知識,還要博才多學,熟悉當地的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這樣才能講解得既生動又翔實。
(四)加強區域合作,共同發展旅游
區域旅游合作是國內區域經濟合作發展趨勢下的必然選擇,也是區域整體旅游形象建設的新要求。固原市原州區地處西安、蘭州、銀川三省會城市所構成的三角地帶中心,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更條件,因此,在考慮須彌山旅游區與六盤山以及火石寨等旅游資源整合的同時,還應加強與崆峒山旅游區和寧夏北部乃至西北地區其他佛教旅游區的合作,形成規模效應,從而將須彌山旅游區打造成為區域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線路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總之,須彌山石窟自北魏開鑿以來,1500多年間屢建屢毀,從建筑風格、佛像服飾、雕刻手法、菩薩寶冠到繪畫內容,都真實地記錄了佛教文化在歷朝歷代的變遷,也放映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演變,是中心文化交流的最早見證。須彌山石窟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發展固原佛教文化旅游的基礎,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經營部門必須在文化上下功夫,固原的旅游業才能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