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
[摘要]古代車制中,各種青銅車器構件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車器構件的形制、風格、制作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和審美觀念,從其發展演變過程中也可以進一步推測出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關于車器的討論和研究多著眼于用途分析和演變規律,本文選取車器中的轄與軎,簡單闡述兩者的相互關系和發展。
[關鍵詞]轄;軎;古代車制
轄、軎是古代車制中車軸上的重要構件。車軸端鑿孔施轄用以制輪(轂),為防轄孔開裂,以軎固之,這就是關于轄和軎功用的最簡單說明。在我國古代車制的發展進步中,轄和軎也在形制和功用上逐漸地發生著變化。目前車器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車器的用途和演變規律上,前人也多有研究,本文試從形制與用途方面淺談我國古代車制中轄和軎的發展與變化。
一、轄、軎釋義
轄,《說文解字》釋為:“從車害聲,一曰轄,鍵也。”而軎釋為:“車軸耑也,從車,象形,或稱轊。”郭寶鈞先生的《殷周車器研究》一書中將我國古代的車器按照其所起作用分為轉動部分、曳引部分、承載部分和系馬部分。①轉動部分是車器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沒有轉動部分,整個車輛難以前行。轉動部分由輪和軸兩部分組成,軸用以把持車輪而承接輿廂,輪是承軸任重而行的,但車在實際的行進過程中,由于慣性作用,輪與軸常常有相互分離的趨勢。相離則車無法行進,這就需要某種構件用以制約車輪,防止其脫離。車軸末端與軸相垂直的突起即可起到這樣的作用,使其不能出,于是便在車軸端鑿孔以施轄,這就是轄的最初來源。漢語中“管轄”一詞,其義大概即從此處演化而來。車輛長期行進,車輪與轄相互摩擦碰撞,容易造成軸端轄孔的開裂與損壞,因此需要以某種管狀之物加固車軸末端,防止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的開裂等問題,古人常以銅鑄管狀物以飾之,這即是軎的最初來源。
二、轄、軎的演變
由于轄、軎在古代車制中所起到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其往往配套使用,因而,轄形制和功用的變化往往影響到軎相應的改變;反之,軎的不斷改變,也促進了轄的變化。只有將兩者結合,放到一起來討論其演變過程,才能更加準確地反映轄和軎的演變過程。
(一)一般形制的轄、軎
考古出土殷代的車中尚無銅質的轄發現,據推測,在我國車制發展的初期,轄應為木質,由于年代久遠,木質腐朽,痕跡蕩然無存,因而其形制也就不可考,成書于春秋末戰國初的《墨子·魯問》中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可見,木質轄的使用一直延續到青銅質轄的出現,并與其共存很長的時間。殷代出土的車軎數量較少,樣式簡單,多狀如圓筒,中腰以一凸線裝飾,將軎分為內、外兩節,其內一節為轄孔所在,外一節較內一節長。這一時期的軎的長度多在15厘米左右。②
西周初、中期,始見銅轄,但數量依然較少,出土的為數不多的轄,大多上端肥大,一般鑄成獸頭狀,兩耳之間相互貫通,獸腦后為半月形平面,凹口向下,半月凹處與軸徑相吻合,平面即是與輪(轂)的接觸面,下端為扁平長枘狀,有的轄枘末端有小孔,應是同獸頭雙耳貫穿處的孔結合使用,用以穿皮條,將銅轄縛于軸上,起到固定作用,防止在行進中由于軸的轉動而導致的轄脫落。西周初的銅轄長度多在9厘米左右,較之后期出現的轄,獸頭相對較為肥大。同時期的銅軎,與殷代大致相同,為內、外兩節的長型軎,長度為15~20厘米之間。③
西周末期,銅轄的變化規律是上端的獸頭部分較之初、中期縮小,而下端枘部則相應加長,枘末端的小孔多透出軎之外。西周末期的軎除繼續存在早中期的中腰帶有凸線的長型軎之外,開始出現短型軎,短型軎的形制與長型軎大略相同,變化在于凸線外一節的長度已不再比內一節長,而是略等于內一節或者甚至更短。這一時期的短型軎總長度多在11厘米左右。④
到了東周時期,隨著造車技術的發展,轄與軎的形制均發生了較明顯的改變。這一時期的轄,獸頭更加縮小,有的甚至簡化為釘蓋式,總體長度為6~8厘米。軎的改變最為明顯,較之東周以前的圓筒狀,出現了帶有折邊的軎。之前的軎,轄孔以內的部分都是壓在車轂以內的,在車輛的行進過程中,轂與軎相互摩擦,兩者都容易造成損毀,折邊軎是將轄孔以內的部分翻轉過來,與軎的徑向成90度夾角,改車轂壓車軎為車軎包車轂,并將折邊部分加厚,這樣,既可不壓入轂內傷轂,又能起到制轂的作用,這在客觀上促成了銅轄的逐漸變小。
東周之后,小型銅轄和折邊軎基本上成為通制。
(二)特殊形制的轄、軎
橫刃式折邊軎和飛鈴式折邊軎是東周時期出現的形制較為特殊的軎。橫刃式折邊軎與折邊軎的區別是在軎的外端鑄一圭頭形的橫刃;飛鈴式折邊軎是在軎的圓筒上附加上一個活動的方環,可以在方環上系各種織錦、串珠以為裝飾。橫刃式折邊軎一般應用在戰車之上,起到較為實用的功能,在行進中能利用車輛的沖擊力沖傷敵人或者沖壞敵方的戰車。相較而言,飛鈴式折邊軎更多是一種顯示車主人尊貴的裝飾。
概括地來講,古代車器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轄的變化趨勢是體型由大變小,裝飾由繁變簡,而軎的變化趨勢是體型由長變短,裝飾由簡變繁。
三、轄、軎演變淺析
在整個古代車制技術發展過程中,車制逐漸變化最基本的要求是對車輛實用性的提高,這也是推動車制不斷向前發展的原動力,作為車輛重要部件的轄和軎,其發展也符合同樣的規律。
初期,長型軎的使用可能考慮到的是車的整體堅固程度,轄也一樣,故都做得比較大,以保證其整體的強度。而在不斷的使用過程中,較長的軎在多輛車共同行進的道路上更容易造成車輛的相互碰撞,不利于車輛行進,《史記·田單列傳》中記載:“燕師長驅平齊,而田單走安平,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已而燕軍攻安平,城壞,齊人走,爭涂,以轊折車敗,為燕所虜,唯田單宗人以鐵籠故得脫,東保即墨。”類似這樣的事情一定常有發生,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工匠們想方設法避免長型車軎的缺點,鑄造更短的軎,這也就是軎的長度變短的實用性原因。反之,橫刃式折邊軎恰恰是利用了軎的長度,在戰場上利用其長度優勢來造成對其他車的沖擊。折邊軎的出現同樣是實用為上的考慮,圓筒狀軎由于是壓在車轂內,行進之中的摩擦會造成兩者的磨損,使用不久就要進行更換。為了避免這種損壞,工匠們巧妙地將軎里端轄孔以內的部分翻轉過來,變轂對軎的壓迫為軎對轂的包容,這樣既起到連接作用,又有避免了摩擦,大大增加了軎的使用壽命。由于折邊軎的出現,軎的折邊起到了轄制轂的作用,客觀上降低了對轄的要求,也就促成了銅轄的逐漸變小。
[注釋]
①郭寶鈞:《殷周車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②③④李成:《從青銅車器窺視先秦馬車之發展》,《文博》,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