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受張愛玲小說的影響,或者是關于上海灘的電影看多了,雖然與上海沒有特別的故事,但上海卻成了我魂牽夢縈的一個地方,一直都想去看看。也許時下的上海灘早已尋不見20世紀30年代舊上海的半點風情,但我還是執意背起行囊,踏上了上海之旅。六天的行程讓腦海里留下的記憶,一段、一片,慢慢浮現……
多倫路上懷古
多倫路因文人而名,民國時期的多倫路是文化名人聚集的地方,魯迅、郭沫若、茅盾、康有為、葉圣陶、瞿秋白、沈尹默、內山完造等30余位中外文化名人曾經在多倫路一帶居住和工作,尤其是景云里,魯迅、茅盾、葉圣陶等文學家比鄰而居,成為一種百年難遇的文化現象。這些響當當的名字讓多倫路從此出名。漫步在多倫路上,舉著相機,拍下一張張這些著名人物曾經的居所,遙想這些當年震驚中外的人物居然扎堆在一條街上比鄰而居的盛況。這些公館、洋房幢幢都個性十足,包括英、法、日、荷、西班牙、伊斯蘭等各種風格,中西合璧,豐富多彩,不愧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館”。
如今的多倫路依然優雅、閑適,帶著幾分懷舊與文人的氣息,在陽光下懶洋洋地陳列著,公啡咖啡館、新雅茶室、咸亨酒家、老電影吧,沒有幾個人進出,一如電影里呈現出來的那樣冷清,依舊保持著自己的風格,就那樣在這條文化味道濃郁的老街上冷眼看著每一個來來往往的過客,閑適、自信。
雨中外灘
每個去上海的人都會去外灘看看,一條黃浦江見證了百年的滄桑。黃浦江的兩岸對比鮮明,西岸是上海殖民地的歷史,林立著的各國建筑,構成了萬國建筑博物館,東岸是繁華的現代建筑,東方明珠、金貿大廈、摩天大樓、燈火輝煌,上海是個不夜城,黃浦江的東岸尤其如此。一條江,兩個時代,兩個世界。
那天上海下雨,一個人,一把傘,漫步外灘,雨中的外灘更是迷離。
一直覺得水是妖冶的,有一種蠱惑人的妖媚,尤其是那種清澈、碧綠的江水,總讓人產生一頭扎進去的沖動,我想那些跳水而亡的人不一定就是真的想死吧,也許只是一時被妖媚的水攝了魂魄。
一個人在黃浦江畔走了很久,閑適、浪漫,這是屬于我一個人的浪漫,一個人的天堂。
豫園之行
豫園為明朝所建的王府,面積不大,卻曲折有致、設計巧妙,靜靜地佇立在老城隍廟的喧囂中,鬧中取靜。園中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根木頭都經過了精巧的布局,看的人都心生婉轉,那曾經住在這里的大家閨秀又是怎樣的曲折婉約,柔腸百轉呢?環境造就人,北方四四方方的院落出產的是心直口快的率性姑娘,空曠的草原造就的是豪邁的巾幗英雄,而這曲折的江南園林盛產的就是柔腸百轉的多情女子,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流露出婉約。于是,山水魚蟲、花鳥樹木、絲竹詩賦都成了表達的媒介,于是,一個個婉約的江南女子造就了出來,只是憑空有了那么多的閨怨。
喜歡豫園,石頭和磚塊鋪成的地面都透出精致,忍不住拍了兩張豫園的地面,于是招來一群人的嘲笑。本以為能逛半天的豫園,結果半個小時就逛完了,于是在豫園的假山旁、水塘邊坐了下來,看著來來往往的游人,享受了一下冷眼看人生的感覺。
松江古清真寺
上海郊外的松江小鎮,有一所元朝建成的清真寺,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一到上海,就直奔那里。很安靜、很雅致,從建筑風格上基本看不出阿拉伯風格,是純粹的江南園林式建筑。據說這所清真寺是在一所墓園上建造的,元朝的回民先祖就居住在這里,歸真后埋在這里,后來皇帝批準在這里建清真寺,于是在墓園上建立了這所清真古寺。寺里有一所墓園,青松古墓,一塊塊墓碑,上面已是很久以前的故人了,明朝的、清朝的、民國的,年代久遠,有些墓碑上已經看不清字跡了。
歷史上,上海只是松江府的一個縣,明清時期是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時過境遷,昔日繁華的松江府今日只是上海的一個郊縣,而那時不起眼的一個上海縣卻變成了今日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再次驗證了歲月變遷,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