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北邊疆,新疆相鄰接壤國家最多且邊界線最長,多民族聚居和來自外部的分裂勢力活動相互交織在一起,使新疆的社會更加復雜化,導致矛盾沖突時常發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合理化布局的中堅力量、非軍事化組織的有生力量和新時期維護西北邊疆安全的緩沖力量,能及時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在維護西北邊疆地區穩定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西北邊疆;地區穩定
[中圖分類號]F3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109-03
近些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新疆的地方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作為歐亞大陸橋頭堡和古絲綢之路中轉站,新疆的戰略地位日益凸現。近年來,東突厥斯坦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內外勾結,試圖分裂國家,在新疆制造了多起恐怖活動,嚴重影響了新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1954年10月7日成立,是國內惟一的省級準軍墾部隊建制,它肩負屯墾戍邊使命,以全心全意為邊疆各族人民服務為宗旨,執行生產隊、工作隊、戰斗隊的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兵團的存在可以對國內外敵對勢力產生強大軍事威懾。
一、兵團分布合理,是維護新疆穩定的中堅力量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隨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進駐新疆各地區,擔當起駐防邊疆的重任。兵團著眼于在新疆地區的戰略地位和中心任務,以實現新疆和平解放后的繁榮穩定,形成特殊的基本格局,為中央政府對天山南北行使管轄權奠定了基礎。
(一) 兵團的區域分布
新疆兵團土地總面積6.848萬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末,兵團人口達到258萬, [1]兵團總部設在烏魯木齊市五家渠。兵團下轄14個師(局),其中有10個農業師、3個農場管理局和1個工程建筑師。兵團還有174個邊境團場,有獨立核算的企業928個,其中農牧企業172個,工業企業388個,建筑安裝公司50個,運輸企業30個,商業企業277個。這些農、工、牧企事業單位分布在烏魯木齊市、阿克蘇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區、伊犁地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哈密地區、和田地區、吐魯番地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13個地、州、市內。兵團所屬農牧團場大多分布在綠洲、盆地邊緣和山間河谷地帶,在天山南北形成十三大行政區劃帶。其具體分布見表1:[2]
由此可見,兵團的絕大多數邊境團場分布在邊境區域,與解放軍肩并肩地駐守在邊防線上,使得祖國的西北邊防得到有效鞏固,國家的國防負擔大大減輕,其他任何組織都無法替代。
(二)兵團的歷史使命
兵團所轄邊境與周邊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等八國接壤,國界線共計有2019公里。分布在北疆的中哈、中蒙邊境一線兵團的邊境農場,長期擔負著守衛我國西北邊疆的重要戰略任務。兵團的這種戰略格局通過實邊、興邊,迅速改變新疆長期以來“有邊無防”的狀況,成為新疆國防體系中一道重要的防線。兵團有著十分特殊的任務,被稱為“中國計劃經濟的最后一艘航空母艦”。但與過去相比,它只歸口國家農業部農墾局管轄。1997年,國家把兵團列入計劃單列城市,才徹底改變了兵團的性質,并確定了兵團的地位。長期以來,兵團的管理模式實行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計劃經濟模式。加強戍邊維穩力量建設,最基礎的工作就是隊伍建設。在機構改革、企業改制的情況下,保證民兵和預備役部隊建制和人員的充實,建立和完善軍、警、兵、民四位一體的聯防機制,發揮整體合力和組織協調作用。
(三)兵團的主要職責
維護新疆長期繁榮穩定,鞏固邊防安全,是兵團屯墾、執行戍邊職責重要的使命。新疆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門戶,也是我國重要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多民族和宗教勢力交匯中心,成為國際“熱點”多發地區。近年來,西方敵對勢力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手段干涉我國內政事務,對我國形成“C”形的包圍圈,并為新疆的三股勢力暗中提供援助,是造成新疆極度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疆的邊境線長達幾千公里,交通設施相對薄弱,和內地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單純依靠國家軍隊來守衛邊疆壓力較大,也難以應對突發事件,不能及時、快速打擊恐怖勢力。兵團有176個邊境團場分布在邊境線上,亦兵亦民,熟悉本地情況,以發展屯墾經濟為主,能隨時應對突發事件,是我國國防力量的有益補充。不斷發展壯大的兵團能夠為國防軍提供后勤補給,與國防軍協同作戰,共同應對新疆的突發事件和恐怖主義活動,極大地震懾了各種妄圖入侵并試圖顛覆我國政權的敵人,有力維護了新疆的安定團結和西北地區的長治久安。
二、兵團屬于非軍事化組織,是打擊反分裂勢力的有生力量
兵團實行政治、經濟、軍事等多種性質的混合組織體制。在其所轄墾區內,兵團接受中央政府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的雙重領導,在我國有著的特殊地位,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一)兵團的非軍事化建制
兵團還包括民兵、武警部隊和預備役部隊。兵團農工是一支拿起槍可以立即打仗、放下槍可以立即生產的特殊組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兵團是一種特殊的軍隊,是不要國家掏軍費的部隊。兵團恢復后的體制與內地的農墾單位有很大的不同,既不是單純服務于國防建設,也不是單純的經濟實體組織,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第一,兵團是一支有武裝力量的半軍事性的農墾部隊,它不僅有10多萬人的基干民兵,而且還有陸軍預備役師和現役武裝警察;第二,兵團完整地保持了軍隊的組織形式,在新的歷史時期,恢復的生產建設兵團仍然使用部隊的建制和稱謂;第三,在政治體制方面,黨、政、軍、企一體化,接受中央政府和新疆自治區的雙重領導;第四,從生產特點來說,兵團的生產經營方針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多樣化經營,各行各業齊頭并舉;第五,兵團保持著軍隊的政治制度和傳統作風,形成了以“屯墾戍邊、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開拓奮進”為主要內容的兵團精神。
(二)兵團堅守戍邊使命,保障邊疆穩定
兵團職工群眾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展反分裂、反顛覆、反滲透斗爭,給敵對勢力以強大的威懾力。兵團沿用人民軍隊的組織形式,按照部隊的軍事建制組成各級組織,各個單位配備了人民武裝機構,專事民兵工作和武裝訓練。從而把廣大職工群眾逐漸培養成政治素質高、組織紀律性強,掌握相應軍事知識和軍事技能的群眾武裝隊伍,擔負起屯墾戍邊的使命。他們長期生活、工作在邊疆,熟悉邊疆的地理環境和民俗民情,了解和掌握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的習性和活動特點,形成了屯墾戍邊特有的意識和氣質,能夠在復雜的斗爭中做到知己知彼、有禮有節、針鋒相對、剛柔相濟,形成一股強大的威懾力。兵團以生產建設為主要任務,不僅不靠國家的軍費供養,還要加快經濟發展,創造社會財富,為國家增加收入,加之兵團勞武結合、戍邊、實邊,在承擔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時,形成了維護邊疆社會穩定、鞏固祖國邊疆的戰略均衡作用。
三、兵團特殊的集團化組織,是維護西北邊疆安全的重要緩沖力量
新疆特殊的戰略地位決定了兵團的重要性。溫家寶總理在新疆兵團考察工作時指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一個既融入新疆社會又高度集中統一的集團化組織,在建設新疆、保衛新疆、穩定新疆中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他強調,在新時期新階段,兵團要進一步處理好屯墾和戍邊、特殊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兵團和地方三個重大關系,加強戍邊維穩力量建設,發揮兵團的特殊作用。
(一)進一步屯墾戍邊,奠定兵團防衛體系
兵團邊境各師(局),實行團場包面、連隊包片、民兵包點的生產、護邊雙包責任制,每年組織上千民兵,執行觀察、潛伏、設卡、清山任務,日夜守衛在邊防線上。1983~1988年,兵團出動民兵4萬多人次,執行防邊勤務6000多次,阻止對方越界擴張占地90多次,抓捕敵特17人,內潛外逃分子183人,勸阻和堵截臨邊界人員3萬多人次,攔回牲畜9萬多頭。③60年代初,中央和國務院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命令兵團在新疆數千里長的邊境地帶建立農牧團場,進行屯墾戍邊。隨后,兵團在2019公里長邊境地帶建立起58個邊境農牧團場,分布在新疆9個地區的26個邊境縣(市),其中38個農場是第一線邊境農場,形成了一個縱深30公里寬的連線成片的邊境農場帶,筑起了屯墾戍邊的國防屏障。④1994年以來,重點民兵應急分隊配齊了防暴器材,各師(局)成立了應急分隊,基本上做到了服裝統一,武裝齊備,保障有力,執勤迅速,有力打擊和抵御了境內外分裂勢力的破壞和滲透活動,維護了祖國邊疆的穩定。
(二)優化特殊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奠定兵團高效率的政府運行機制
實現兵團特殊體制和市場機制的緊密結合,關鍵在于處理好兵團特殊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的關系。首先,要進一步適應新疆工作的新形勢,積極探索兵團特殊體制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統一,最大程度發揮兵團組織化程度高、集團化特點,能夠集中力量又高效率地應對突發事件,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兵團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進一步完善團場領導干部收入分配政策,實行“領導干部崗位職務職級工資+效益工資”的分配制度,加大效益工資的分配比重,使干部收入更加透明化。再次,兵師要對團場領導干部收入分配定期檢查制度。對不嚴格執行兵團規定違規發放的效益工資超出兵團規定倍數以上,要追究主要的責任。第四,建立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切實解決社會管理中的突出問題,通過有效的社會管理服務,讓流浪兒童、青少年都能得到組織的關心和培養。最后,加強網絡建設平臺和信息管理水平,營造一個更有利于社會穩定的輿論環境。
(三)加快兵地融合,奠定兵團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的群眾基礎
長期以來兵團堅持不懈地為新疆各族人民辦好事、辦實事,不斷密切兵團與地方的關系。兵團成立以來長期堅持幫助地方規整土地,修建水庫,支援機械、良種,送醫送藥,幫助培訓大批技術人才,推廣農業技術等,做了大量有助于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實事。1964~1966年,兵團每年自籌資金800萬元,用于支持地方規劃和建設好條田、好渠道、好林帶、好道路、好居民點的“五好新村”。兵團恢復體制后,為各族人民多辦好事的傳統也被很好地繼承,兵團每年拿出大量資金,幫助地方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增強了兵地團結。兵團的農牧場,生產連隊與地方的縣、鄉、村相互交錯分布在同一地域,雙方有著密切來往,兵團投資的多項灌溉工程,既有利于兵團又有利于地方,使雙方的經濟都取得了長足發展,被稱之為“兩利工程”。多年來,兵團為發展與地方各族人民的團結和消除歷史遺留下來的民族偏見、民族隔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兵團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始終是維護新疆社會穩定的主要力量。針對目前新疆暴力恐怖犯罪活動的新特點,必須堅決打擊“三股勢力”各種分裂破壞活動,對形形色色的民族分裂組織、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團伙,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嚴密防范、嚴厲打擊。
四、 結語
新疆是我國西北的戰略屏障,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也是我國戰略資源的重要基地,同時新疆又地處反分裂、反恐怖斗爭的最前沿。新疆的發展和穩定,關系全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系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國家安全,關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邊境線上合理分布的邊境團場、兵團在新時期為西北邊境的穩定鑄就了鋼鐵長城。
[注 釋]
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口發展第十二五個五年規劃》。
②李福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簡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頁。
③李福生:《新疆兵團屯墾戍邊史》,科技衛生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0頁。
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篡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大事紀》,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