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顏真卿所書《顏勤禮碑》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范。作為中華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中國書法在幾千年的傳承發展過程中,積淀了無比深厚的文化內涵,滲透了中華民族道義、人格、道德的精髓。只有追求深厚的文化學養、高尚的道德人品、高超的書法技藝三者的相融統一,才能體現最完美的書法藝術,才能永葆中國書法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顏真卿;《顏勤禮碑》;學養;書法藝術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085-02
古今論書,往往兼論人品。在書品和人品的關系上,歷來就有“書如其人”、“書品即人品”之說。因此,書界提倡書家重書亦重人,立品為先;心正則人正,人正則書正。顏真卿所書《顏勤禮碑》可以說是書品與人品最完美的結合。縱觀《顏勤禮碑》,通篇氣勢充沛、莊嚴雄秀、勁挺豁達,字里行間充溢著坦蕩淳厚的君子之風與粲然忠義之氣,讀之令人肅然起敬。
一、第一等的書品折射出第一等的襟抱
清代學者沈德潛曾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笔聦嵣?,詩、文、書、畫皆為一理,均由胸臆中流出。沒有一人的詩、書境界能夠超越自身的胸臆境界?!额伹诙Y碑》自然也如是。這件珍傳于世的優秀書作,處處折射出書者豁達恢宏的高遠胸襟。
細讀《顏勤禮碑》,但見橫畫左低右高,筆勢險峻,運筆勁健。起筆時,露鋒如銳刀利劍,鋒芒畢露,明快剛健;藏鋒則如綿里裹針,含蓄蘊藉。豎畫左細右粗且略呈外拱的弧狀,頗有蓄力待發之勢,相對于橫畫更顯厚重,故而使字的整體結構強健穩定。字字嚴守中鋒用筆,筆畫巨細均皆有法,筆道的滲透度和力量感極強,真可謂是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從而形成一種凝重的書風。使人從中領略到書者那正直、篤實、淳厚,威武不屈、剛直不阿的人格之美。
再細看碑中筆畫,撇畫力達鋒尖,充實勁利;捺畫則中部下弧,形似彎刀,行筆韻味追求“屋漏痕”效果,深入艱澀而又婉通流轉,骨氣內蘊而又剛勁;勾畫狀似“鵝頭”;折畫多用轉法,有的換筆分開,頗似隸法用筆而又滲融篆意,方圓兼施,方中見圓,質樸雄健,大巧若拙。出鋒迅猛凌厲,藏鋒則外圓內剛。筆筆含筋入骨,肉滿筋豐,頓挫有節,對比鮮明。無處不透露出顏公那質樸大氣、忠烈堅貞的高尚節操。
通篇觀之,整體結構緊結于外而暢和于內,多呈外拓式特征。布白均勻,氣足勢圓,貌似愚鈍卻暗藏奇巧?;蚧磉_端莊,正面示人;或寬博大方,雍容華茂;或以拙為巧,平中求變。字字合理讓就,筆筆深意相連,開散有度,凝神聚氣。悉心觀讀,便可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那種不易言表的深厚內質,感受到書者寬厚磊落、至誠高潔的內心世界。
二、第一等的襟抱源于第一等的學養
劉熙載曾在《藝概?書概》中寫道:“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又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边@里指出,書法不僅表現人的性情,而且表現人的學識、才能、志向和人品。書品離不開人品的培植,而人品則離不開學養的滋育。中國書法深深植根于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從古到今包括顏真卿在內的任何一個書法大家,無不是從這塊豐厚的母土上汲取學問的養分才有所成就的。追本溯源,顏真卿深厚的學養,高尚的人品與杰出的書品首先來自于顏氏家族淵源深厚的家學涵育。我們可以從《顏氏家訓》中窺見這個源頭。
《顏氏家訓?勉學篇》中寫道:“……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鳖佌媲湓凇秳駥W》中也寫道:“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從中可見顏氏家族一脈相承,都是諄諄勸誡后世子孫勤學苦讀,專注于學問之道。可以說,刻苦勤讀、發奮求學,作為一種文化的傳統、一種家族的傳統,已深深地滲透于顏真卿的血液之中,成為他畢生追求不懈的源泉和動力,自然也就是他深厚學養積淀的最本質的緣由。
《顏氏家訓?文章篇》中寫道:“吾家世文章,甚為典正,不從流俗?!辈粌H為文,《家訓?雜藝篇》中還諄諄告誡后世子孫,習書須正,謹防以謬誤貽誤后人。由此再上溯到顏氏大宗顏含,一貫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與不務實際;著述作文講究平實的氣韻格調;學風培養強調“雅重行實,抑絕浮偽”;為后世子孫制定的傳世家訓則為“正、清、節”。這種純正的家教與家學傳統,對于造就顏真卿氣勢恢弘而又端莊雄偉的書風,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顏氏家族的書法也是源流深長。以顏之推之高祖騰之“善草隸書,有風格”,到顏協“博涉群書,工于草隸”,至顏真卿,可謂代代承襲,輩輩相傳。從顏真卿為其父顏惟貞所撰立的《顏氏家廟碑》的內容可看出,顏真卿對家世有著極為深刻透徹地了解與體悟。顏真卿之所以成為中唐楷書四大家之首,家學與祖訓對他道德人品的形成、學問的積淀,特別是書法的成就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除去家學和個人先天稟賦的因素,歷史的傳承、時代對人生歷程的影響,是造就顏真卿學養、品操與書法成就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顏真卿身處盛唐時期,這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昌明,文化發達,整個社會充滿自信。楷書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書體,并出現了歐、虞、褚、薛等一批擅長楷書同時又各有風格的書法名家。顏真卿初學褚遂良,后師張旭得筆法,又博采初唐四家之長,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一變古法,自成一格。他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形成了雄健、寬博而又極富大唐帝國雍容莊偉、大氣磅礴風度的顏體楷書。
顏真卿在仕途上曾數遭排擠和貶謫,“安史之亂”中又痛失親人,但他始終不忘“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的祖訓,堅貞一志,忠至滅身。人生經歷中的坎坷與挫折不斷地豐厚了他的學養,歷練了他的心胸,升華了他的人格,成就了他的書品。對比顏真卿早期的成名之作《多寶塔碑》,再細觀《顏勤禮碑》,我們就會看出顏真卿從青年到老年,書風有著明顯改變,后者比前者更加寬潤疏朗、雄邁遒勁,更能夠準確地體現顏書寬綽、厚重、挺拔、堅韌的風格神采。
三、學養、人品、書品——對后世永恒的昭示
歐陽修曾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他又說:“斯人忠義出于天性,故其字劃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边@既是對顏真卿書法的贊嘆,也是對他深厚學養和高尚人品的總體評價。《顏勤禮碑》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范。悉心體讀《顏勤禮碑》,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對于書法藝術的精神指歸和文化索求,這就是學養和人品與書品的相契相合、相符相宜、相舉相升,相得益彰。這既是中國書法經久不衰的生命本源所在,也是古人對后人永恒不變的精神昭示。
今天距離顏真卿的時代已經過去了1000多年。面對古人,環顧當今書界,我們不能不遺憾地說,我們已經失卻了很多寶貴的東西,以下兩種傾向尤為需要人們正視和反思。
首先,是書法與中國文化的疏離。隨著科技的發展,硬筆替代了毛筆,進而電腦鍵盤取代了書寫,中國書法由此而演變成一種純粹意義上的藝術。影響到習書的個體,則是個人學養的缺失。近20年來,書法發展表面上看起來繁榮異常:展覽頻頻,書家輩出,出版物大量涌現。但事實上,很難說其中有多少高品位的作品。習書者中相當多的人只是從技法上尋求速成的竅道,并不懂得也不甘心從學問素養的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境界和水平。這種疏離和缺失所導致的一個很嚴重的后果是書法創作、鑒賞與批評的標準不斷泛化甚至喪失。
其次,是書品與人品分道揚鑣。獲獎—出名—得利,成為很多人通過書法追求功名利祿的三部曲。這種時潮造成的惡果有三:一是從根本上顛覆了中國書法“書如其人”、“書為心畫”的人格追求與審美追求,書法變成了人們獲取金錢的一種手段。二是敗壞了書風。有些人用一些怪誕、丑劣的東西標新立異,以求快速出名,使得虛浮躁動充斥書界。三是割裂了書法的傳承,抑制了書法的創新。為了獲獎、牟利,一些人走捷徑進行書法創作,或是揣摩評獎人的心思,投其所好而寫作品,或是按照市場的行情制造千篇一律的雷同作品。這種種目光短淺、頹唐墮落的功利趨向若不及時剎車,勢必會將中國書法引向窒息的死胡同。
從客觀上講,一個人文化學養的深淺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書品的品位高下,而書品與人品之間卻不存在絕對的相互關聯。但是,我們必須提倡和要求“書如其人”,“書品與人品相宜”。這首先是由中國書法的文化特質所決定的。中國書法作為中華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在幾千年的傳承發展過程中,它不僅積淀了無比深厚的文化內涵,而且滲透了中華民族道義、人格、道德的精髓。缺乏人格魅力的書品,技法再高超,也是注定要被歷史唾棄和淘汰的。這在書法史上可說是不乏其例。另一方面是由社會意義上的價值導向功能所決定的。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文化,其中一項重要的社會職責就是培養人格、提升道德、教化世人、凈化社會。只有追求深厚的文化內涵、高尚的道德人品、高超的書法技藝三者的相融統一,才能體現最完美的書法藝術,才能永葆中國書法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這也就是我們從析讀《顏勤禮碑》這一法帖中得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