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甘肅省解說系統中存在的英語翻譯問題為例,系統分析了景區解說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形成原因及解決對策,以便促進中英雙語解說系統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發展,優化甘肅省的國際旅游的語言解說環境,對甘肅省旅游業的對外宣傳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旅游景區; 解說系統; 英譯問題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058-02
一、旅游景區解說系統的翻譯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忽略社會環境和思維方式的差異而完全忠實源語文本的翻譯導致譯文中形成無效信息
社會環境和思維方式會在源語文本中體現并帶來翻譯的困惑。進行旅游景區的解說系統設計的時候,遵循的方式都是先進行源語即中文版本的制作設計,然后翻譯成其他語言。而中文解說系統的制作大都由當地旅游領域的專業人員來完成,他們往往不具備一門專業的外語知識,不能夠同時設計制作兩個語種的解說系統。這樣就出現了在源語文本受當地社會環境和本文化中思維方式的影響,形成翻譯轉換時的障礙。以某景區解說系統中收費公示為例:
例1:
1.優惠范圍:老年人、未成年人、大中專學生、中小學生(1.4米以下免票)個人參觀憑相關證件實行半價優惠。
2.免費范圍:殘疾人、現役軍人、60歲以上老年人。
3. 停車收費:小車:3元/輛 ,大車:5元/輛,軍車免費。
此文本內容完全適應中國的社會環境,但是進行文本英譯必須考慮英語譯本是針對國外的英語讀者,那么文本中的規定是否完全同樣適用于國外游客。如在第一條優惠范圍中,出現的問題是是否外國游客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各類學生也可以優惠,如果不優惠,忠實原文翻譯過來就會出現問題。第二條中也是同樣的問題,免費范圍是否覆蓋外籍游客,國外的現役軍人如果到此景區,是否也享受同樣的待遇。在第三條中,翻譯時也會遇到由于思維方式而帶來的困惑。
綜上,針對解說系統中各類信息,譯者必須保持敏銳的跨文化意識,能夠從目標語言的角度進行分析,在翻譯的過程中與委托方及時溝通,了解委托方的表達意圖,在譯文中準確傳達必要的有效信息,從而避免在目標語言環境中造成讀者的困惑。
(二)缺乏作為譯者的代入思維
由于工作需要,筆者曾瀏覽過很多關于解說系統的中英文本。出于職業習慣,在審視文本翻譯的質量時,發現這些文本總是不盡如人意。譯者普遍缺乏作為代入思維,簡單說就是將心比心。最普遍的問題就是歷史年代的翻譯、度量衡的翻譯和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譯者的代入思維可以讓譯者站在外國游客的角度,判斷譯文提供的信息是否能夠被完全理解,歷史文化方面的信息會不會形成理解障礙。如果能夠有很好的代入思維意識,譯者就能夠很自然地挑出源語文本中涉及到的文化負載詞以及跟本土文化密切相關且容易形成文化上理解障礙的內容,并進行恰當的增譯或者釋譯。如:
例2:
甘肅的行政機構正式建立于元代。在此之前,北宋初期,西夏政權在甘州設甘肅軍司,“甘肅”的名稱首次被使用。
譯文如下:
The organizationally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Gansu Province was officially established in Yuan Dynasty(1271~1368AD) while the name of Gansu was firstly used in early Song Dynasty(960~1279AD) when Gansu Military Command was founded in Ganzhou(present Zhangye) by Western Xia regime(1038~1227AD).
微觀上講,譯者是翻譯文字信息;宏觀上講,譯者在翻譯文化。翻譯是一種文化通往另一種文化的橋梁,所以譯者必須先在大橋這端,理解自己的母語文化,然后跑到大橋另一端融入目標語的文化,審視譯本的可接受程度。如果能夠譯者能夠有很好的代入思維,那么遇到歷史年代,中國的度量衡單位,中國的文化負載詞以及古代地名等,就能夠很自然地想到轉換了。
(三)缺乏專業精神,敷衍翻譯,譯本中出現低級錯誤
在嘉峪關市魏晉壁畫墓景區,看到如下解說詞中英譯本。
例3:
因大部分墓葬當初已被盜。出土的隨葬物品:陶、銅、鐵、玉石、金銀、木、漆、骨、絲綢和貨幣等種類。
譯文如下:
In the long history, most of the tombs had been robbed. The unearthed funerary objects are pottery article, bronze ware, gold, silver, silk, currency and some precious historical cultural relics.
對照中英文本,可以很明顯看出這樣幾個問題:首先,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偷工減料。這種情況甚至不能算作漏譯,因為漏譯是無意漏掉信息,但是上述文本卻是故意減少需要翻譯的信息。譯者大刀闊斧地砍掉太多信息,應該歸于譯者缺乏專業精神,對待工作不能夠精益求精。其次,翻譯中明顯的選詞不當。如出土的隨葬物品中有貨幣。到目前為止作為隨葬物品的所謂貨幣無非就是紙幣和硬幣,而稍微了解一下歷史都可以知道,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紙幣是出現在宋代,所以墓葬中的“貨幣”應該翻譯成“coin”,而不是所謂我們現代經濟中使用的“currency”。
例4:
嘉峪關新城魏晉墓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區內有千余座魏晉古墓。從1972年起,先后發掘18座墓。其中9座為畫像磚墓,出土磚壁畫760余幅。
譯文:
The mural painting tomb of wei and jin dynasty in xin cheng of jiayuguan pass is emphatic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unit in the whole nation. There are more than thousand graves of wei and jin dynasty in the protection area. And now we have diggen up about 18 graves from 1972, among these graves, there are 9 graves is made up with painting bricks. And we have unearthed more than 760 mural paintings.
在此譯本中,至少可以發現幾類翻譯中的低級錯誤:一是專有名詞大小寫錯誤。如“wei and jin dynasty”應該為“Wei and Jin”,“xin cheng”應該為 “Xincheng District”,“jiayuguan pass”應該為“Jiayuguan”,而且此時“pass”也不應該出現在這里,因為這里講的嘉峪關指的嘉峪關市而不是那個關隘。二是不當翻譯,如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譯為“emphatic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unit in the whole nation”。三是動詞的過去分詞錯誤|“dig”的過去分詞應該是“dug”而不是“diggen”。四是標點符號使用錯誤。如1972后面的逗號。五是明顯的句法錯誤。
筆者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在當地沒有形成專業的翻譯市場,而譯者也缺乏專業的翻譯精神和工作態度對待翻譯工作,從而導致了人們看到的景區解說譯本千奇百怪。
三、旅游景區解說系統的翻譯問題應對建議
在筆者收集到的甘肅省景區解說系統材料中,以上三類為典型的英譯問題。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要做好旅游解說系統的翻譯工作,必須充分考慮社會環境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在制定中文的解說文本時就必須考慮這方面的因素,根據目標語受眾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思維方式對翻譯的文本進行適當處理。而從譯者方面考慮,要有作為翻譯的代入思維,能夠從目標語受眾的角度審查文本,有效地傳遞文本中的信息,并且堅守作為譯者的專業精神,認真對待每一次翻譯工作。
[參考文獻]
[1]方夢之.翻譯新論與實踐[M].青島:青島出版社, 2002.
[2]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3]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0.
[4]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