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jié)合考古發(fā)掘文化與歷史文獻資料對平?jīng)鼍硟?nèi)分布的寺洼文化的主要特征、族屬及寺洼文化與周文化的關(guān)系,作了梳理論述,以期拋磚引玉,推動學術(shù)界對寺洼文化的相關(guān)研究。
[關(guān)鍵詞]寺洼文化;甘肅平?jīng)觯恢芪幕?/p>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065-02
寺洼文化因在甘肅臨洮寺洼山首先發(fā)現(xiàn)而得名。據(jù)現(xiàn)有資料,寺洼文化至少可以分為兩個類型,即寺洼類型與安國類型,其遺存主要分布在今蘭州以東的甘肅省境內(nèi)。寺洼類型在洮河流域和隴山以西的渭水流域有其遺存。安國類型在甘肅的涇水、渭水、白龍江、西漢水流域多有遺存,主要分布在隴東一帶。前者時代較早,后者時代較晚,兩種類型是寺洼文化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產(chǎn)物。
平?jīng)鍪兴峦菸幕z址確定下來的有六處:平?jīng)霭矅鴸|溝遺址、余家莊遺址、莊浪水洛徐家碾遺址、良邑李家咀(與齊家并存)、水洛川口柳家遺址、水洛壑峴咀遺址(與齊家并存)。由此可以看出,寺洼文化遺址在平?jīng)鍪惺且粤P山為界限的兩個地區(qū)有遺存分布,與洮河流域、漳河流域到漕河上游的葫蘆河流域的整個寺洼文化分布區(qū)連為一片。
1962年4月,甘肅省博物館在莊浪縣柳家村遺址發(fā)現(xiàn)了兩座寺洼墓葬。這兩座墓葬位于渭河支流葫蘆河一個旁溪的南岸,在莊浪縣柳家村以東的第二級臺地中部,距柳家村約100米。1號墓所在地,灰層厚0.6~0.8米,多暴露在崖邊斷崖上。遺址面積為120×100米,墓葬上部0.5米為耕土,下部為黃土夾微量砂土。墓葬方向呈54度,墓底距表土深2.2米,南北寬0.8米,坑壙較大。從墓壁情況觀察,墓形為豎穴長方坑。根據(jù)墓壁和隨葬品的位置推測,該墓葬為一仰身直肢葬,隨葬陶器共6件,其中,馬鞍口雙耳陶罐5件,陶鬲1件。器壁較厚,均為手制,且都有火燒煙熏的痕跡,陶土均羼入多量的粗砂粒,陶質(zhì)粗脆,捏之即碎。器形厚笨,外表均為素面,只有少數(shù)陶器的兩耳間或頸部有稀疏的凸飾和凹飾。2號墓葬位于1號墓南面,兩墓相距2.2米,為豎穴長方坑,有一仰身直肢葬,隨葬品僅1件陶豆。
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涇渭工作隊在莊浪縣徐家碾村西北獅子洼的臺地上發(fā)掘墓葬104座,內(nèi)有兩座是殘破的車馬坑。墓葬都屬豎穴土坑,方向多呈南北向。土坑墓穴構(gòu)造異常整齊,凡保存完整或大部分完整的墓葬,其穴形往往具有以下特點:其一,長方形土坑豎穴的底部略大于口部,若覆斗狀;其二,豎穴都是從坑口至坑底漸向外擴大的,穴四壁縱剖面近似斜直線;其三,豎穴平面的長度尺寸,屬于短寬形者僅占少數(shù);其四,豎穴兩端的尺寸往往不盡相同,常常是人骨架頭向一端略寬于另一端,例外者罕見。此外,還發(fā)現(xiàn)若干座墓設(shè)有壁龕,壁龕均開在墓穴的南壁,即墓主人腳下二層臺上的穴壁里,內(nèi)有一個殉葬人。葬具使用木棺或木槨,平面呈“Ⅱ”形;這種“Ⅱ”形木棺,以前在西周墓葬中屢有發(fā)現(xiàn)。葬式有單人仰身直肢葬和“遷骨葬”(或稱二次葬)。徐家碾墓葬中,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各墓出土陶器數(shù)量不等,多者70多件,少者只有1件,一般10~20件。陶器多放在人骨架附近,也有放在棺上或二層臺上的。裝飾品多放在頸部或頭骨附近。獸腿多放在二層臺上,也有放在棺內(nèi)墓主人腳下的。還發(fā)現(xiàn)少數(shù)墓葬有埋牛、羊或馬的現(xiàn)象。埋馬的墓,馬都是分割為數(shù)段再埋進墓內(nèi)的。在104座墓中,殉人墓共7座;每墓只殉1人,多埋在壁龕里,埋在二層臺上的僅1例。陶器有馬鞍口罐、雙耳罐、單耳罐、哆口罐、長頸小口罐、鬲、簋、豆、甕、盂、雙連鬲、單圓座五連杯等,青銅器有戣、戈、矛、鏃、刀、鈴、銅泡等。其中,隨葬青銅器的墓僅占極少數(shù),而且各墓出土青銅器的數(shù)量不多,可見青銅器在當時尚屬一種不易多得的貴重物品。墓地中,出現(xiàn)使用人牲和車馬坑陪葬等現(xiàn)象,可以說明至少是寺洼文化的晚期階段,大約已進入奴隸社會。
1958年,甘肅省博物館在平?jīng)霭矅謇硪蛔鶜埬梗瑥亩岢觥鞍矅教掌鳌钡母拍睢0矅愋椭饕植荚陔]東一帶,不見鼎形器,鬲為矮足,還有高圈足的簋,馬鞍形口雙耳罐除口部呈馬鞍形外,雙耳的上沿也作馬鞍形。
由這幾座墓葬的出土情況可以看出,寺洼文化陶器的主要特征是以馬鞍口雙耳罐為突出代表的另一種青銅時代文化。寺洼文化陶器制作粗糙,以夾砂紅褐陶為主,紅陶、灰陶含有細砂,其量甚微,絕大部分陶器都是素面的,有少量的附加堆紋和繩紋,少量陶器表面上有紅色彩繪。隨葬品中青銅器出土數(shù)量不多,墓葬特點是土坑葬與火葬同時并存,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土坑墓形若覆斗,有棺或棺槨。在一些墓內(nèi)還發(fā)現(xiàn)人殉和陪葬的車馬,這說明寺洼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有一定聯(lián)系。
綜合大量古籍記載可知,夏、商、周三代對中原以西非華夏族的各族統(tǒng)稱為“西戎”,而析支、渠、搜、氐、羌等最早見于記載的民族,均是西戎各族的一部分。西戎各族發(fā)展到商代,氐、羌族多見于文獻記載,尤以羌族的勢力為強大。《竹書紀年》中記載:“湯十九年,氐羌來賓。”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保留了大量羌人與商交往與交戰(zhàn)的資料,如“多羌獲鹿”。由此可見,羌人同商朝之間保持著密切的關(guān)系,羌人是殷商時期西戎的主體。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西戎的活動區(qū)域來看,黃河上游甘肅、青海應(yīng)是西戎的主要居住地。在反映西周時期四夷觀念的材料中,對西戎就有“五戎”、“六戎”和“七戎”的不同記載,表明在西戎內(nèi)部也存在著部落的不同與差別。《史記?匈奴列傳》云:“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岐梁山?jīng)芷嶂庇辛x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各分散局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居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由此可見,西戎各部主要活動于涇渭流域。
羌戎各族以畜牧為主的經(jīng)濟生活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羌戎文化也被考古發(fā)掘和研究所證實。《說文》曰:“羌,西戎羊種也。”《風俗通》也說:“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而寺洼文化集中分布在洮河、渭水、涇水流域一帶,并有火葬習俗。由此可見,羌戎文化的分布地區(qū)和文化特點與文獻資料記載和考古學研究的結(jié)論是完全吻合的,因此可以說寺洼文化與羌戎文化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
根據(jù)寺洼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少量彩陶和銅戈、戣、劍、鏃等兵器,可判斷出寺洼文化與周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對于寺洼文化與周文化的關(guān)系,學術(shù)界有不同的意見。
寺洼文化與周文化(包括先周文化)的相似之處有:墓葬形制均為土坑豎穴,葬式均有仰身直肢葬,兩種墓葬的墓坑普遍為口小底大的覆斗狀形制,均有聯(lián)襠鬲、簋、豆等陶器出土。寺洼文化與周文化的不同之處有:寺洼文化的火葬、二次葬以及馬鞍形罐、單耳罐、鼎不見于周文化,而先周文化的尊、折肩罐、深腹盆等則不見于寺洼文化;寺洼文化的陶器大多為素面,少量有繩紋,并有部分彩繪,而周文化中的陶器多飾繩紋,并有較多的幾何形印紋;寺洼文化器型以罐為主,特別是馬鞍形罐最具特點,寺洼文化多帶耳陶器,先周文化則不見帶耳陶器;寺洼文化鬲較少,分為聯(lián)襠鬲和分襠鬲兩種,而先周的鬲全部為聯(lián)襠鬲,先周文化的陶鬲特別多。
寺洼文化與先周文化雖然均有土坑豎穴墓,但是土坑豎穴墓非寺洼文化所固有,它是中原地區(qū)夏商周文化所同有。因此,從墓葬形制和陶器等方面看,可以說先周文化不可能是在寺洼文化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寺洼文化受先周文化的影響,它們之間是相互交流的。
寺洼和“安國式”類型與西周文化的關(guān)系可以通過寶雞竹園溝等地西周墓來探討。1976年竹園溝1號西周墓出土的部分陶器及濛峪溝口采集的幾十件西周小墓出土的陶器,與甘肅東部“安國式”類型的陶器有著許多相通之處:其一,陶器的陶土中有數(shù)量較多的砂粒和研制粉末,不少砂粒裸露在器表面,1974年發(fā)掘的茹家莊1、2號西周墓出土的陶器也具備這一特點;其二,陶器大都用手制,器表較粗糙,內(nèi)表面及器身常有手指捏壓的痕跡;其三,陶色大體為黑灰,但由于陶窯密封狀況不佳,許多陶器顏色斑駁,在同一器身上有灰色、磚紅、黑色間雜現(xiàn)象;其四,器形有一些顯著的特點,如雙耳,領(lǐng)部較高,馬鞍形口沿,俯視口沿及腹身多呈橢圓形,腹部最大徑在器身中部,罐身多素面,領(lǐng)、頸部有些較簡單的刻劃紋裝飾。這些特點都比較接近寺洼文化的風格,更近似于平?jīng)觥c陽、莊浪一帶所謂的“安國式”類型陶器。
綜上所述,大致可以看出:第一,竹園溝、濛峪溝、茹家莊三個墓地出土器物的主要風格是常見到的周文化特點,部分陶器則呈現(xiàn)出寺洼文化和“安國式”文化的特征。第二,濛峪溝口以及竹園溝所出土的陶器風格十分接近平?jīng)觥c陽一帶所出土的“安國式”陶器,它們之間應(yīng)該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比較其器形,竹園溝西周墓馬鞍形雙耳罐比平?jīng)霭矅鐾镣悐A砂紅陶罐的馬鞍形深度更加顯著,并在罐底加了高圈足,而濛峪溝口的馬鞍形雙耳罐則同“安國式”同類陶罐比較接近。總體的推測是竹園溝、濛峪溝、茹家莊西周墓地所出土的陶器,與甘肅東部“安國式”類型陶器有著一定的繼承和發(fā)展關(guān)系,竹園溝的陶器約晚于已知的“安國式”陶器,也略晚于濛峪溝出土的陶器。
“安國式”陶器與寺洼類型的陶器有著很多的共同之處,如雙耳、馬鞍形口沿,陶質(zhì)粗糙并且均為手制,但二者之間也有一定的差別,特別是陶鬲的差異比較顯著。“安國式”的鬲、豆比較接近西周文化風格,而寺洼類型的鬲則分襠更突出。這些差別,很可能反映著不同部族之間的差別,也可能是時代不同所致。寶雞竹園溝、濛峪溝口的出土文物可以推斷“安國式”類型文化遺址的年代大致相當于西周,可能晚于寺洼類型,這種文化遺存的風格更加接近西周文化的特點,其青銅器的使用已經(jīng)同周人無大差別。
通過以上推論,應(yīng)當說“安國式”遺存是一種古代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青銅文化,在先周以至西周早期,這種文化較長期地存在于甘肅東部(主要在涇河流域以及渭水上游地區(qū))而且還波及到周人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關(guān)中地區(qū)西部的寶雞一帶。在“安國式”文化波及到寶雞地區(qū)時,傳統(tǒng)的周族文化也必然要影響甘青一帶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周文化吸收了寺洼文化并與寺洼文化進行有機地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以周文化為主體的多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