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黑色旅游成為旅游學界研究的熱點領域,同時也是頗具爭議的領域。黑色旅游是指到死亡、災難、痛苦、恐怖事件或悲劇發生地旅游的一種現象。本文在探析黑色旅游概念的基礎上,探討了謝彥君對于旅游的定義完善性,并針對旅游體驗過程,提出了預見性黑色旅游和不可預見性黑色旅游。
[關鍵詞]黑色旅游;旅游形式;旅游動機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054-02
黑色旅游不是新生事物,如歐洲中世紀朝圣者前往宗教殉難地的旅行、新奧爾良的“卡特利娜颶風災難之旅”等。這些都是體現死亡、災難、暴力與悲傷的黑色旅游,并在國外慢慢成為旅游的一種新特色。隨著20世紀戰爭旅游、暴力旅游、監獄旅游、大屠殺旅游等多種旅游形式的出現,使得黑色旅游變得廣泛化、多樣化。直到1996年,蘇格蘭大學的瑪爾考姆?福利和約翰?萊儂針對此種現象首次提出 “黑色旅游”現象,隨后出現了“黑色景點”、“死亡旅游”、“暴力遺產”和“不和諧遺產”等概念。
黑色旅游最初在中國被認為是迷信旅游、黑土地旅游、煤炭旅游的代名詞,目前比較公認的研究范疇包括戰爭旅游、災難旅游和監獄旅游。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許多黑色旅游地也同時與一些紅色旅游地重合,如雨花臺烈士陵園、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井岡山烈士陵園等。因此,我國的黑色旅游中包含部分紅色旅游景區、景點。
一 、黑色旅游概念探析
目前,對于“黑色旅游”尚無統一界定。馬爾科姆?福利和約翰?倫農認為,黑色旅游就是訪問悲劇遺址, 或者是參觀與歷史有關的戰場和刑場遺址的行為。黑色旅游的內容十分廣泛,國外的研究中通常用“dark tourism”來表示相關的旅游現象,同時如死亡旅游、悲傷旅游、 公墓旅游、監獄旅游、戰爭旅游等一些相類似的表述方法。國內有學者認為,黑色旅游是“一種旅游者通過對黑色事件發生地的旅游景點或者模擬構造的黑色旅游情景的游覽, 從而獲得滿足受教育、好奇心和受刺激等目的的旅游體驗活動”。還有學者認為,“黑色旅游是以戰爭、死亡、災難等悲劇性事件為主題吸引物設計旅游產品, 以此激發旅游者探求另類旅游體驗從而所引起的旅游者的空間位移活動”。
黑色旅游中游客帶著悲傷與憂愁進行旅游體驗活動,結束后游客獲得的是更加悲情的心情,從旅游學角度來說完成了審美,但是這種審美的旅游活動過程中游客的悲痛情感貫穿始終,并且游客從悲情心理中認識人生,使生命得到非常的升華,這是黑色旅游最大的特性。黑色旅游的產生是世人對于世界苦難做出的一種反應,呼吁人們關注世界不穩定和苦難的一面。提出黑色旅游具有的后現代特性,對現代社會的核心秩序、理性以及進步提出了挑戰,而死亡或者災難事件的長久傳播則需要依靠現代的高科技通信媒體。
謝彥君對旅游的定義為:旅游是個人利用其自由時間并以尋求愉悅為目的而在異地獲得的一種短暫的休閑體驗。他主要強調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尋求愉悅體驗,這是旅游最本質的規定性,是所有旅游都具備的統一內涵。比如休閑觀光旅游,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獲得愜意、愉快的情感體驗;探險旅游是游客進行自我挑戰,尋求一種新型體驗;保健旅游是為了自我身心健康,獲得愉快的體驗。
因此,謝彥君對于旅游的定義和國內外學者對黑色旅游的定位是相互矛盾的。筆者認為,黑色旅游從旅游者的情感方面來說是無法滿足謝彥君所提出的達到愉悅的狀態,謝彥君對于旅游的定義是不完善的,不能對旅游進行全面定義。他對旅游所定義的主色調為愉快,而黑色旅游的主色調為悲傷,黑色旅游不能為旅游的必要充分條件,是不成立的。
近年來,黑色旅游因其獨特的吸引力而受到眾多旅游者追捧,現已成為廣義休閑旅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黑色旅游從情感的角度出發主要體現的是悲痛、沉重、敏感、沖擊性的心情。而休閑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是休閑、追求美感、愉悅身心、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和發展自我,認為休閑旅游是旅游的一種類型或項目,是 “旅游目的地近、活動時間短、形式簡單、氣氛輕松、費用適宜”的一種旅游活動。黑色旅游悲情型的旅游動機與休閑旅游追求美感、愉悅身心的旅游動機是相互矛盾的,因此筆者認為黑色旅游不應該屬于廣義的休閑旅游。
作為傳統大眾旅游升級版的主題旅游,是指對某項專題或某一目的地進行深入的了解與體驗,從游客的不同身份、切身需求、獨特體驗、消費心理出發,為其量身訂制旅游線路,比如心靈、朝圣、主題旅游。從主題旅游的概念以及內容來看,黑色旅游也可以作為廣義范圍內的主題旅游。從主題旅游的角度出發,黑色旅游是對悲情型專題或者黑色旅游目的地進行深入的了解與體驗。
二 、黑色旅游的類型
(一)可預見性與不可預見性黑色旅游
依據旅游者行為方式可以將黑色旅游分為以下五種類型:其一,去見證公共的死亡,這種行為在古代東西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古代中國在市井口斬刑、車裂、凌遲等以及英國等的西方國家施行絞刑等,這都是屬于合法的范圍。其二,參觀大規模的或者個人的死亡地,而這種死亡是以前發生的,這是最為普通的黑色旅游形式,而且旅游形式多樣;國外知名的有奧斯維辛集中營、龐貝古城,國內有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汶川地震遺址。其三,到死者的拘留或紀念處。主要是包括去參觀監獄、墳場、陵寢、地下墓穴、戰爭紀念碑和衣冠冢。其四,去參觀死者的遺物或者象征性的紀念物。這些地點主要為綜合性的地點,在那里,許多死者的遺物或模擬物被陳列著。其五,去觀賞對死亡的模擬與演繹。這一類型的黑色旅游主要體現在宗教的行為中,在復活節的時候抬著耶穌以及其他的基督教人物的雕塑游行。
分析已有的觀點和實際經驗,筆者認為,黑色旅游可以分為可預見性黑色旅游與不可預見性黑色旅游。黑色旅游是情感性旅游中的另一面,雖然以前學者們對此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它絕不是一種邊緣化的旅游形式,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會發生許多事情,前往黑色旅游景點的游客提前可以預知自己將要游覽或體驗的情感體驗,在自我預知和實際情感體驗中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這種情感是在體驗之前存在的。可預見性黑色旅游的游客出游的動機就是去黑色旅游點體驗黑色旅游帶來的非同尋常的感覺,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黑色旅游概念。相對于可提前預見的黑色旅游體驗而言,旅游活動過程中突發的、不在原有計劃內的事件卻能夠帶給游客的是悲傷型的黑色旅游體驗的旅游活動為不可預見性的黑色旅游。如發生在1912年的泰坦尼克號游輪撞上冰川事件,在此次的旅游過程中游客經歷了黑色旅游中悲慟的情感體驗。游客親身體驗到了失去親人、朋友的離別之痛,沉船時的強烈求生等悲痛的情感體驗。不可預見性的旅游活動在情感方面也包含在黑色旅游范疇之內。
(二)黑色旅游資源構成
黑色旅游資源的構成主要分為自然災害黑色旅游、人為災害黑色旅游。在不可預見性的黑色旅游中同樣也存在自然災害黑色旅游,如2004年去印尼旅游的游客是以體驗當地的民俗風情、愉快的心情去游玩,可是在旅游過程中發生了海嘯。2008年5月12號,去汶川、德陽、綿陽等地旅游的游客在愉快的游玩中體驗了8.0級大地震,這也是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一種旅游體驗。不可預見性的人為災害的黑色旅游體驗同樣也是在游客旅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如泰坦尼克號、8?23菲律賓劫持香港游客事件等。
三、結語
黑色旅游在國外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旅游形式,由于歷史原因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黑色旅游研究和開發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黑色旅游是一個頗具爭議的領域,對于黑色旅游的探索隨著人們旅游活動、旅游體驗的過程在不斷的慢慢完善。對于黑色旅游的研究尚存在許多的問題有待探討和進一步研究,譬如黑色旅游者出游動機、消費行為、旅游地居民心理、開發等。自然或者人為失誤造成的災難性后果,建立與之相關的黑色旅游點,供人們參觀、反思,把悲劇歷史重演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水平,這是黑色旅游資源開發的最大意義。
[參考文獻]
[1]申健健,喻學才. 國外黑色旅游研究綜述[J].旅游學刊,2009,(4).
[2]王金偉,王士君. 黑色旅游發展動力機制及“共生”模式研究——以汶川 8.0 級地震后的四川為例[J].經濟地理,2012,(2).
[3]張廣海,劉佳. 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進展[J].生態經濟,2008,(5).
[4]李連璞,曹明明,楊新軍.“資源、規模和效益”同步錯位關系及路徑轉化——31 個省(區、直轄市)旅游發展比較研究[J]. 旅游學刊,2006,(12).
[5]張群.從體驗角度看黑色旅游及其發展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 2010,(1).
[6]佘晶晶,張俐俐. 黑色旅游及其符號研究[J].旅游理論研究, 2011, (10).
[7]徐蕾. 黑色旅游目的地居民態度及情感保護[J].經濟研究,2011,(4).
[8]胡傳東,羅仕偉. 論黑色旅游開發[J].特區經濟,2007, (8).
[9]趙紅,鄢陵縣休閑旅游研究[D].河南大學, 2008.
[10]晏蘭萍,洪文文等.“紅色旅游”與“黑色旅游”比較探討[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學),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