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民間民族音樂較為豐富。酒泉民間民族音樂文化同詩歌、繪畫、戲曲、舞蹈等藝術形式一樣,是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示出豐富多彩的無窮魅力,既是酒泉人民寶貴的精神家園和色彩斑斕的藝術寶庫,也是音樂文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整理、挖掘和發揚酒泉民間音樂,傳承、保護酒泉民間音樂,對于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酒泉;民間民族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087-02
早在4000多年前,人類先民就在酒泉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狩獵耕種,創造了極為豐富的文化。漢、唐以來,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酒泉地區商賈云集,成為重要的經濟、交通樞紐和文化集散地。來源于當地群眾生活的酒泉民間音樂,既有著與我國其他地區民間音樂的共性特點又獨具特色,內容包括民間歌曲(簡稱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及民族器樂曲等,它們是酒泉地區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對于保持地域文化的獨特審美性及區域文化精神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酒泉民間民族音樂的內容及其表現形式
酒泉民族民間音樂包括民歌、戲曲、曲藝和民間器樂曲四種表現形式。民歌,俗稱小曲兒,內容上絕大多數表現愛情、生產、生活、勞動、祭祀、慶典等活動。戲曲主要有敦煌曲子戲、酒泉“小眉戶”。曲藝類包括民間說唱中的“絞兒”,通常又被稱作蒙古族說唱音樂“數來寶”,哈薩克族“冬不拉彈唱”,酒泉寶卷說唱等。器樂曲指民間社火中的鑼鼓經、戲曲和曲藝當中的嗩吶曲牌,如嗩吶曲 “將軍令”、冬不拉曲“姑娘追”等。
在酒泉民間,民歌、戲曲、曲藝和器樂曲就像孿生姊妹,民間藝人為了追求創新,把民歌引入戲曲,進行加花變奏,形成了獨立的樂曲,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表現生活、表達愛情、描寫勞動場面、批評時政、訴說苦難。在演唱伴奏時,大多采用點唱、自唱、對唱、領唱、齊唱、自彈自唱、邊說邊唱、邊舞邊唱等形式。
從演唱內容上看,酒泉民歌可分為愛情類、生活類、民間傳說、歷史故事類、其他類,從不同側面表達男女青年的愛慕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他們的愿望沒能實現的時候便祈求神靈保佑以求過上幸福的生活。此外,也有相當一部分民歌是很好的勸善篇,其內容為孝敬父母公婆,如“韓湘子出家”中唱道:“娘養你一歲呀到兩歲,頭枕著老娘的胳膊睡,左面呀尿濕了右面睡,右面尿濕了前胸上睡。”有一些是勸導世人多行善事、少做壞良心的事情;另外,還有不少是鞭撻不良社會風尚、批評時政、揭露黑暗的和歌唱民族英雄的,這些民歌在題材上貼近生活,語言樸實,自然流暢,合轍押韻,便于記憶和傳唱。
二、酒泉民族民間音樂的淵源及其地域特色
從嚴格意義上說,酒泉的土著居民并不多,就拿人數眾多的漢民族來說,他們的大多數祖先也是古時各時期的戍邊移民。
酒泉在歷史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很早以前這里是西戎之所,先民們過著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從唐代詩人王翰和王之煥的《涼州詞》中可以看出,酒泉地廣人稀自然環境惡劣,確是羌人等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
隨著中原王朝對絲綢之路的開發和經營,成了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的必經之路和重要門戶。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一直到明清時期,都有大量移民遷徙到這里,他們和這里的土著民族和睦相處,不僅在民俗風情上相互感染,而且在文化上融合包容。在民族民間音樂方面具體體現為:民歌的調式、方言韻律、旋律節奏表現相互滲透、借鑒。在搜集整理民間音樂過程中,不難發現有類似黃梅戲《天仙配》的旋律,江南民歌《茉莉花》的影子,河州花兒以及寧夏民歌的復制品,甚至連語言都有極其相似的地方。例如湖北省襄樊市的方言語調和張掖話(肅州清水、屯升)如出一轍等。
從流傳方面講,酒泉民歌可分為:本地民歌,同名同題流傳民歌,變體流傳民歌。如《過駱駝》就屬于本地民歌。歌中唱道:“姐兒呀高樓上做生活,耳聽得樓下過駱駝,一鏈子拉著九個駝,馱的是京廣的貨,駱駝過了整半夜,咋不見奴的騎騾子的哥。”還有像《趙大人領兵》:“正月里來是新春,趙大人領兵出了京城,晝夜行程幾百里,長城腳下扎大營。二月里來冷寒天,趙大人觀陣把兵點,十萬大軍都點全,保住國家的好江山。八月里來月兒圓,打了個勝仗班師還,放馬南山槍入庫,軍民共享太平年。”
如《茉莉花》、《繡金匾》等,這些民歌屬于同名同題民歌,20世紀70年代就在酒泉邊遠村落傳唱,但它確實是外來民歌,在傳唱過程中難免加上本地方言和歌者自己熟悉的音調,這就是民歌的特點。
本地民歌《幟手巾》、《割韭菜》、《十杯子酒》、《月牙照花臺》、《十八摸》等,在曲調和韻味上,和甘肅省東部地區有非常相似之處,而《五哥放羊》的旋律和節奏上又和哈薩克民歌《瑪依拉》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稱其為變體流傳民歌。
從調式上講,本地民歌絕大多數是“徵”調式,而 “商”調式的“花兒”,在酒泉地區也屢見不鮮,不過有相當一部分被“徵”調化了。有人說酒泉的民歌中“fa”調和“xi”調是受地方戲秦腔的影響,也有人說是受龜茲、波斯音樂的影響。
民間音樂傳承方式主要是靠“口傳身教”的傳統方式一代接一代地傳承,這種傳承方式大多會因為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往往其結果是口耳相授,十唱九不同,加之這種傳承方式通常沒有音像資料,沒有曲譜記錄,偶爾只有星星點點的文字記錄,也解決不了目前面臨的問題。現在流傳的敦煌琵琶譜等也是一些專門家研究“破譯”出來的,有誰相信古時的“秦王破陣樂”就是當今現在這種形式?所以,我們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其他的歷史資料和時代背景、人文社會環境去理解。
三、酒泉民間音樂的傳承與保護
目前,擺在我們面前最明顯的事實是,喜歡地方戲曲的觀眾越來越少,純正的原生態民歌很難找到。
因此,當前最緊迫的問題是利用現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把瀕臨滅絕的民間絕技絕、活搶救下來,傳承下去,把民間的民歌絕活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尋找合適的傳承人先讓他們學到手。市、縣及區各級政府應該在適當的時候,采用適當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予以鼓勵、表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只有這樣,才能讓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發揚光大。
四、酒泉民族音樂的挖掘與發揚
酒泉民間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璀璨的歷史,也是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由于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有些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毀滅,甚至因缺乏傳承人而處于瀕臨失傳的地步。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有群眾音樂工作者想方設法曾利用民歌、社火、秧歌改編創作了很多民歌劇、秧歌劇和新編民歌演唱,如秧歌劇《迎親》、民歌彈唱《肅州韻》、民歌劇《怕老婆》、民歌《十朵花》等,這些作品在市級文藝匯演中屢屢獲獎,并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實踐證明,越是民族的民間的藝術品,越是具有生命力。民族民間音樂之所以千百年的流傳,就因為其具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近年來,酒泉文化工作部門多次舉辦民間藝術匯演,在過去的基礎上整理出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酒泉民歌集》,但這還遠遠不夠,還需認真努力,還應當組織強有力的工作班子,挖掘、搶救、整理、保護好酒泉地區的民族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李希凡,譚霈生,李綬祥.中國藝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高殿國,潘炬.酒泉民歌[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
[3]鄧光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4]周青青.中國民間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5]趙農.民間音樂概論[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6]安邕江.酒泉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
[7]盛萬有.一曲酣歌散郁蒸——酒泉民歌表現形式漫議[J].北方作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