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漢語成語來源進行探討,有著語義學、語源學、語用學方面的理論意義,對漢語成語來源類型的描述是認識成語來源的前提。本文通過考察漢語學界對成語來源類型的研究狀況,初步分析了成語來源類型的現有模式。
[關鍵詞]漢語成語; 來源類型; 評價
[中圖分類號]H13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079-02
一、漢語成語來源類型劃分舉隅
(一)解放后的兩本主要成語研究專著的類型觀
解放后的主要成語研究論著,幾乎都盡可能詳盡地對成語的來源問題進行探討和描述說明來源類型。較為突出的有兩部書:一是馬國凡的《成語》。該書最早確立了成語的來源類型系統。它將成語的來源分為“新創造的”和“繼承的”兩大類?!袄^承的”又分為“從書面系統繼承的”和“從口語系統繼承的”兩類,其中的前一類又分為“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事件”、“名句摘引”等四類。同時,馬著也關注到了外來語源的成語,稱之為“成語的借用”。二是史式的《漢語成語研究》。該書認為,成語的主要來源是口頭熟語,是來自民間;成語的次要來源是歷代文人的創作,來自書面。馬、史二先生的“來源類型說”在漢語學界幾乎成為定說。①
(二)現代漢語的教材與詞典的類型劃分總覽
筆者翻檢了幾種國內使用范圍較大的現代漢語教材、部分現代漢語詞匯學論著和有關詞書。它們對成語來源類型問題的認識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七種說法:
第一,認為漢語成語有四個來源:神話寓言,如“愚公移山”;歷史故事,如“破釜沉舟”;詩文語句,如“勾心斗角”;口頭俗語,如“眾志成城”。這個說法經馬國凡提出后,在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高校現代漢語教材中已基本定型。持這個觀點的現代漢語教材有:張志公和邢福義的“電大本”、張靜的“鄭州本”、黃伯榮、廖序東的“蘭州本”、林祥楣和張斌的“全國自考本”等。
第二,認為成語的來源多種多樣,但可以分作從書面上得來的和口頭傳下來的兩大類。這一說法最早由周祖謨提出。② 持這一說法的有楊欣安和胡裕樹的“上海本”。
第三,認為成語來源于民間口語、文學作品、歷史事件或歷史故事、宗教經典。持這一觀點的是《語言學百科詞典》。
第四,認為成語的來源有兩個:(1)來自當代的創新,可分為三小類:轉化自當代詩文中的名言警句;賦予古書以新義定型;按現有成語的格式創新而來的。(2)來自古代成語的繼承,可分為兩小類:出自歷代典籍的,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由古代的寓言、歷史故事等的加工,用于比喻和引申而成的;二為由古典著作里節取或節縮個別的語句,沿用定型而成的。來自古口語的。持以上觀點的是武占坤、王勤。
第五,認為成語的來源類型有三個:(1)典故性成語來源,可分為古代寓言故事、神話傳說及真實的歷史事實三小類。(2)非典故性成語來源,可分兩小類:為人民群眾創造的新成語(占少數);為古代文獻記載并流傳下來的(占大多數)。(3)來自外來語的成語來源,可分為兩小類:受佛教文化影響產生的 ;明清以來受西方文化影響產生的。持以上觀點的是萬藝玲等。
第六,認為成語的來源類型有六個:古代寓言、歷史故事、截取古書的文句、采用古人成句、人民口頭語。持這一觀點的是《中國大百科全書》。③
第七,認為成語的來源按歷史發展情況大別為“老成語”和“新成語”兩大類(新舊的區分以改革開放前后為界)。新成語有五個來源:中央文件或傳播媒介,文藝界或工商界,民間口語,黑社會,廣告等。持以上觀點的是潘六弟。郭伏良與潘氏的大類型類似:分為“傳承成語”和“新成語”,其對新成語則分成了三個來源類型:出自人民群眾的口語之作,出自領袖之口或筆下,出自各個時期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提煉、概括。
二、 對已有“來源類型說”的評價
(一)“來源類型說”觀點的主要成績是建立了初步的類型模式
成語“來源類型”的確定是進行現代漢語詞匯教學、詞典編纂、成語的規范化等必須要重視的課題??茖W地認識它,是搞清成語來源、提高其語用效率的前提。以上所舉的有較大影響的現代漢語教材都毫無例外地對成語的來源及其類型作了盡可能詳盡的說明和研究。較權威的語言學辭書的編纂中涉及漢語成語時,也都要對其來源類型做出一定的陳述。這類陳述一般以兩種方式出現:一種是直接說明成語的來源類型,如《語言學百科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另一種是說明成語有的從字面可以理解,有的要知道來源才能懂得意思,如《辭?!氛Z詞分冊和語言文字分冊、《現代漢語詞典》對此問題的表述大同小異?,F僅舉《現代漢語詞典》的表述為例:
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有些成語從字面上不難理解,如“小題大做”、“后來居上”等。有些成語必須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詞典指出重要性,高校教材具體操作說明或論證,相得益彰,建立好初步的類型模式,促進了成語來源研究的發展,為現代漢語詞匯教學做出了一定貢獻。
(二)“來源類型說”觀點的主要不足
學術界在成語來源類型劃定方面的主要不足之處有兩個方面:
第一,標準方面的失誤。學術界對漢語成語的來源類型說法的不統一甚至大相徑庭,在同一層次竟用了多重標準。像以上所述的中央電大等家的“四來源類型說”在同一敘述層次同時使用了文學體裁(神話寓言、歷史故事)和語體(詩文語句為“書面語體”,口頭俗語是“口語語體”)的雙重標準;《語言學百科詞典》的“來源說”在同一層次同時用了文體(民間口語與文學作品,即“口語”和“書面語”)、文學樣式(歷史故事)、文化類型(歷史事件、宗教經典)等三個互為交叉或從屬的標準。這些都不合乎邏輯學上的“同一層次的劃分只能用一個標準”的規則。相比之下,楊欣安和胡裕樹只按“文體”這一標準分類,雖過于簡潔,但角度一致、標準統一。
第二,是類型范圍過于狹窄。從語源上看成語涉及的社會生活、文化類別和民族語言形形色色,從多種角度看,范圍大、類型多應是其主要特色之一,然而,目前的漢語教材和有關詞書中,劃定的類型范圍過于小,主要表現在:
一方面,對外來語這一漢語成語的直接源頭之一普遍重視不夠。而眾所周知,源自外語的漢語成語很不少,例如:“大千世界”、“曇花一現”、“火中取栗”等。以上所舉的固定短語都具有結構的凝固性和意義的整體性,并且都帶有漢語書面語的典雅特色。既不是格言、諺語,也不是通俗的慣用語。它們早已與現代漢語原有詞匯渾然一體,作為漢語教科書和工具書應該承認,它們的確是漢語成語的一類??墒撬鼈兊恼Z義內容又都來自外語,因此還必須對其來源予以說明。
另一方面,對當代新成語這一類型未能引起應有的關注。它們的數量也是驚人的,僅舉一例就可見一斑:郭伏良舉出剛剛解放時出現的新成語如“當家作主”等8條;舉出1952~1965年出現的新成語如 “白手起家”等32條;舉出“文革”期間出現的新成語12條;舉出1976年以后產生的新成語如“教書育人”、“一國兩制”等共24條??偣捕噙_76條。其中雖說有一些是生命力不大長的“應時、應制之作”,但除了“文革”期間產生的以外,大多流傳至今。即使“文革”之作,在用于描述歷史時,也還是有其使用價值的,例如“文攻武衛”、“橫掃一切”等。所以,現代漢語教材和語文詞書,在談到漢語成語來源時,不應忽略“當代社會生活”這一漢語成語的重要來源,應醒目地將其列為一種類型。
[注 釋]
①符淮青:《漢語詞匯學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55~358頁,該書在述及建國后的漢語成語研究專著成果時,只列出這兩本書作了重點介紹。
②楊欣安:《現代漢語》(西南師范學院函授講義),重慶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0頁。該書引用了周祖謨《談成語》一文的成語分類觀點。
③該書的“成語”條由周祖謨撰寫。
[參考文獻]
[1]馬國凡.成語簡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58.
[2]晁繼周.二十世紀的現代漢語詞匯學[A].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張靜主編.新編現代漢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5]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林祥楣主編.現代漢語[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7]張斌主編.現代漢語[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
[8]張志公主編.現代漢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9]邢福義主編.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10]戚雨村等.語言學百科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1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語詞分冊、語言文字分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3]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14]西北師范大學《漢語成語詞典》編寫組.漢語成語詞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15]王勤,武占坤.現代漢語詞匯概要[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16]萬藝玲,鄭振峰,趙學清.詞匯應用通則[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