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敦煌藝術品在藝術形態、創作方式上表現出明顯的時代風格。本文通過敦煌藝術與當代影視藝術表現形式關聯的分析,論述了敦煌藝術在為影視藝術所借鑒時呈現出的形式、寓意、創作思路的時代特征,并指出了敦煌藝術與影視藝術從藝術形態、表現形式、創作方法等多方面的時代融合與交流。
[關鍵詞]敦煌藝術;影視藝術;動畫藝術 融合
[中圖分類號]H87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022-02
一
敦煌藝術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它的遺存不僅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而且保存完好。自上世紀初敦煌藏經洞被打開之后,這座歷時1000余年的中國古代寶庫就引起了世界的轟動。規模巨大而且連續十個朝代的藝術真跡,使得中外冒險家、藝術家紛紛接踵而至。1980年以來,我國許多藝術家開始不斷嘗試和探索使敦煌傳統文化藝術資源在新時代下煥發新生命的路徑。人們在尋求敦煌文化本身價值的同時,也使得敦煌文化、敦煌藝術在不斷地傳播中改變了原初的存在形態。藝術家們通過觀念上不斷轉變,將帶有民族傳統和宗教性質的敦煌藝術融入我國其他藝術門類,對中國藝術有了較大改變?,F代藝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們對于藝術的理解已穿越了“藝術是虛無縹緲的外在”這一局限,轉而希望將欣賞藝術的感官體驗融入生活,將科技與美感結合來滿足更多體驗需求,來促進經濟進步與文化傳播。于是,越來越多的藝術形態在自身的發展道路上不斷汲取鮮活的元素來壯大自己,而敦煌藝術便成為了這一新鮮的元素之一。多種藝術形式開始挖掘敦煌這一古老的文化藝術資源。視覺文化時代以視聽技術對敦煌文化藝術資源進行視聽化再生,就成為傳播、傳承和發展敦煌文化藝術精神的重要方式。[1] 影視藝術作為視聽藝術中最具公共影響力和傳播最高效的藝術種類,對敦煌文化藝術資源的利用和再創作也是不勝枚舉。
二
回顧歷史,敦煌藝術真正影響到我國其他藝術創作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即1978~1980年。此后的20年間,敦煌藝術在國內大多體現在舞劇、樂舞、京劇等戲曲藝術上,如《絲路花雨》、《敦煌古樂》、《大夢敦煌》等。在此期間,就開始有少量以敦煌為題材的電影故事片,如《沙漠寶窟》、《敦煌夜談》等。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敦煌藝術也引起了日本、韓國以及西方各國藝術家的重視。
2000年以來,敦煌藝術開始更頻繁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越來越多的以敦煌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以各種影視形態出現,種類也愈加豐富,主要有影視劇、電視系列紀錄片、動畫電影、動畫短片、影視廣告、舞劇等。這些影視傳播形態都不同程度地與敦煌藝術相融合,總體上呈現出如下幾類:
第一類是在敦煌取景,力圖借敦煌曠野的神奇與壯美,帶給影視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覺體驗的影視藝術作品。這一現象數不勝數,張藝謀執導電影《英雄》中展現的紅色火焰山、白色鹽堿地以及青黑色山脈,使《英雄》布景的主色調獨樹一幟。這種雅丹地貌吸引了更多的影視劇組前來拍攝?!短烀}傳奇》中的月牙泉,《神探狄仁杰》中沙州古城的唐時風貌;都傳達了敦煌景致的幽遠、寂寥和清幽、淳樸的敦煌民風,諸如此類載入敦煌景的影視作品還包括《新西游記》、“女子十二樂坊”《敦煌》一曲的MTV、七匹狼廣告等等。2011年,電視紀錄片《文化長河鐵道行》、《皇后的項鏈》,電影《雙城記》、《鴻門宴》、《來歷不明》等已在敦煌取景拍攝完成,其中《鴻門宴》已上映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收入……敦煌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象煥發出獨特的生命活力,催生了持久的東方藝術魅力,更推動了當地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
第二類是以敦煌文化為體裁,展示敦煌文化的盛大輝煌、博大精深,讀取敦煌的人文景觀,具有較高的史詩價值視聽藝術作品。如央視大型直播節目《敦煌再發現》,央視電視紀錄片《敦煌》、《敦煌書法》、《敦煌寫生》,恢弘大氣的電視連續劇《大敦煌》、《張大千敦煌傳奇》,大型多媒體歷史舞臺劇《敦煌》及正在籌拍的舞劇《九幕?敦煌》等。這些影視作品多從不同的歷史階段,反映千年敦煌的形成、發展、輝煌、衰敗、重生的過程,向觀眾展現敦煌燦爛的文化歷史、珍貴文物及近年來敦煌學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帶給觀眾最為完整、詳盡真實的敦煌形象。
2000年起,敦煌研究院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蘭州大學、浙江大學等單位共同組建的國家古代壁畫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就開始了敦煌的數字化工程。雖說該工程的初衷是對敦煌壁畫的數字化保存,但數字化手段為敦煌洞窟球幕放映室的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的同時,敦煌藝術這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分支也通過現代數字技術得到再現和傳承,這就使敦煌藝術為現代影視藝術提供了多維度影像資源。
動畫這門藝術形式在科技的發展中漸漸突顯出自身的藝術魅力,其本質在于利用技術手段對現實進行視覺造型轉化,以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造型傳達創作者的生活觀念,體現個性與自我,表現民族、民俗。我國最早表現敦煌藝術的動畫作品即1981年的《九色鹿》和1985年的《夾子救鹿》。這兩部動畫作品分別取材于敦煌壁畫中《鹿王本生》和佛經故事中的《舍身救鹿》,其中保留了中國古代佛教繪畫的風格,動畫畫面色彩濃厚莊重,角色動作動蕩流轉。創作者們的精心設計使其成為歷史上表現敦煌藝術動畫作品的高峰。
當下,敦煌藝術與動畫藝術相結合的動畫作品主要通過兩類構思來呈現。一類是以敦煌壁畫中的佛教故事為原型,極力在美術造型設計上保持原本時代的獨特風格,而進行的壁畫故事的動態化再現。動畫片《九色鹿》與《夾子救鹿》即屬本類構思創作。此類動畫作品往往以佛經故事的寓意性、宗教性引人入勝;以壁畫風格的美術設計彰顯風格,將通常不為人知的佛教本生故事以更為直觀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傳播民族文化的同時頗具觀賞性。第二類是以敦煌文化精神為背景,表現對佛教文化及生活的神往與想象,這類動畫作品以展現意境為宗旨,突出民族時代畫風與精神內核?!胺鸾趟囆g起初并不是為了審美的愉悅,而是為了虔誠的崇拜和心靈的某種寄托,它的本質是對未知世界的神秘想象而不是理性知解。如何表達這種未知的想象并讓受眾能最大程度地接受這種想象?中國文化的審美觀不能不對此注入自己的精神,將神性改造為人性,在民族化精神前提下吸取外來文化為己所用,并以融會貫通的民族化形式來拉近敦煌藝術與受眾的心理理解的距離。”[2] 以敦煌文化為素材的動畫短片清晰地體現出這一點。動畫短片作為擁有這種特殊功能的表現形式,常用來表現敦煌佛學抽象意境的手段,以弘揚敦煌文化與佛學意境。
2010年,吉林動畫學院動畫研究院創作的動畫短片《飛天》便借飛天的早期形象,對佛國極樂世界進行了遐想,呈現出一定的佛學意境。動畫短片中飽含各種敦煌元素,諸如敦煌壁畫中黃褐色系的畫面色調,變化豐富的“城”造型,古箏與弦樂的配樂,是對敦煌壁畫形象的傳情表達。蘭州交通大學創作的動畫短片《妙音鳥》從敦煌壁畫中妙音鳥的原始形象出發,對其形象進行重塑,對妙音鳥傳說給出了新的認識和理解。目前出現的關于敦煌的動畫短片在表現敦煌文化的同時都盡量保持著各種形式、材料、工藝手段的原生狀態,并從造型藝術、視聽技術、民俗學等角度加以融合,體現出敦煌藝術在影視藝術中所產生的巨大張力。此外,由甘肅省知名作家馮玉雷和西北師大教傳學院影視編導專業學生胡瀟聯合創作的作品《飛天》,也是甘肅省首部以敦煌文化藝術為題材的動畫電影,現正著手拍攝。這些敦煌藝術短片從動畫創作各元素出發,為現代動畫藝術與敦煌文化的結合提供了寶貴的創意資料。
影視藝術與敦煌藝術在現時代中所呈現出的交流與融合狀態,不僅使敦煌藝術從一種原始、塵封、靜態的洞窟藝術轉向為一種嶄新、富有時代感、動態的視覺藝術,也使敦煌藝術在時代的特征下再生出獨特的敦煌藝術品。影視藝術與敦煌藝術的時代交流逐漸建立起一些完整的圖形、圖像系統,能更多地表現出人們對敦煌藝術審美性、藝術性、文化性的認識,以現代的生活氣息、極強的原創性、獨特的審美角度、純化的藝術語言表現敦煌藝術。在全球多元文化互動交流的背景下思考敦煌藝術將以何種姿態融入影視藝術中,如何通過現代影視藝術去更好地體現敦煌樸素藝術觀念,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創新??v觀現代東西方影視作品,無一例外都不同程度的體現出影視作品出品國的社會文化背景。在各藝術門類高度融合、同步發展的今天,只有充分將敦煌藝術和影視藝術的創作和傳播方式進一步優化整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推進藝術間的傳承和互補,敦煌藝術自身的影響力才足以支撐中華民族一流文化藝術創造和創新,打造出代表當代中國一流的文化品牌。
[注 釋]
[1]徐曉軍:《敦煌藝術視聽化轉換及其現代化》,《重慶社會科學》,2009年第11期,第107頁。
[2]王宏恩:《融匯與發展——敦煌藝術形態演進的一點思考》,《光明日報》,2007年4月12日。
[參考文獻]
[1]黃懷璞.敦煌藝術影視傳播之可行途徑論略[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 2009,(1).
[2]王建疆.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藝術再生問題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7,(2).
[3]魏學宏.論敦煌藝術在現代再生的張力[J].絲綢之路,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