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校學生自我主體意識定位相對模糊,主要表現為部分學生主體意識相對薄弱,或過于張揚,這些都可能會給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以及家庭和校園等造成負面影響。這種現象的出現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與學校教育和校園文化氛圍等因素有關。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高校需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走向社會后適應社會的能力。
[關鍵詞]高校學生;主體意識;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118-02
主體意識是現代人區別于傳統人的一種基本意識,是人類對于自身本質、地位、價值、命運等運動規律的系統化認識,是人類實現自我解放的思想標志。主體意識體現在人們的認知和行為過程中,直接影響著主體人格的形成、主體角色的表現、主體權益的維護、主體責任的履行、主體價值的實現。
在以知識、經濟、信息、文化為主題的當代社會,為社會個體營造一個有利于其發展的良好的文化氛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高校是每一位學子生活、求知、鍛煉和塑造自我的地方,也是塑造他們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地方,更是學生學習做人做事的態度和方法的地方。這一切中最重要的是形成學生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從而能夠形成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大學階段是學生從校園環境進入社會環境的過渡階段,在這樣一個重要的過渡階段,當代大學生應該不斷充實自我,努力提高能力,加強綜合素質,以便在步入社會后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
一、高校個體主體意識相對薄弱現象概述
在當前的大學校園,學生的主體意識薄弱具有普遍性:一方面,有些學生的主體意識相對薄弱,主要表現在主體意識不明顯、維權意識不強、信息意識薄弱、競爭意識淺淡、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探索實踐意識相對較弱、對同學好友的依賴性強、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等方面。以上表現不利于個體的全面發展,致使他們踏入社會以后顯得無所適從。另一方面,部分學生主體意識的嚴重錯位,個性過于張揚。其實,每個人都有區別于他人的自我和個性,但是把個人的自我和個性膨脹、放大,甚至凌駕于集體之上,對他人的權益構成威脅甚至侵害時,顯然是錯誤的,對于這部分學生,應該進行自我反思。
二、影響高校學生主體意識的因素
(一)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首先,家庭成長環境是影響個體主體意識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孩子呱呱墜地起,就生活在一個自己無法改變的客觀環境中。父母關愛的程度、家庭氛圍的差異對個人的成長有截然不同的影響。正是這種影響奠定了學生最初的個性,我們通常所說的“三歲看小,五歲看大”,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其次,個體主體意識的薄弱與否與自我成長經歷及心理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客觀存在,拿高校普通在校學生與學生干部比較,無論是在信息意識、競爭意識、維權意識方面,還是其他方面,學生干部的主體意識更為明顯。從個體心理發展水平層面講,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有一階段稱為自我中心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個體傾向于主觀地堅持自己的立場、觀點,不能以客體本身內在的規律及他人的角度認識問題。皮亞杰設計的“三座山實驗”是自我中心思維的典型例證。所以,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學生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盡量快速跨越這一階段,實現自我心理的飛躍和成長。
最后,個體主體意識還與自身文化素養息息相關。“讀史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古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時刻提醒大學生要不斷學習,在思想上有所修煉。大學生要多讀書,讀好書,將書本中的“知”與現實社會中的“行”相結合,不斷認識社會,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并且抓住一切可以鍛煉自己的機會,在實踐中學知識、練技能、長才干。
(二)學生干部工作方面的原因
2011年11月2日,《光明日報》刊載出這樣一條消息:高校學生會之怪現象:學生干部成了官。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在開學典禮上直斥“學生官場怪象”,并批評現在部分學生跑官要官,功利心很重。此言一出立刻引發社會激烈討論。高校學生干部工作開展的好壞對學生主體意識有重要影響。
目前,部分學生干部服務意識差。學生干部從事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對老師負責,傳達學院的各種信息,繼而推動校園各項活動的順利展開。在此基礎上,應和廣大學生打成一片,融入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圈子中,贏得大家的認可和擁護。
部分學生干部作風不正,嚴重脫離廣大學子。這樣的工作思想與工作表現于己于人都有害而無利。還有部分學生干部在工作過程中僅僅對自己的“上司”負責,忽視了廣大學生的決定性力量,這類情況在高校中也普遍存在。上述因素的存在對大學生個體意識的培養存在不利影響。
現階段,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基本尚未定型,應該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從根本上改觀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學生干部,應發揮學生干部的帶頭示范作用,使之作為一個良好的橋梁,做好老師和普通學生之間的感情、信息溝通。
(三)學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首先,授課老師應了解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水平,注重改進自我教育教學方法,在生活上關心學生,在感情上關愛學生。自我意識先后要經過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三個階段。授課老師應該幫助學生實現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的逐步飛躍,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另外,行政老師應講究領導藝術,共建和諧校園。老師應進行科學化領導,重視藝術化領導;重視校園的非正式組織,正確引導校園學生會及班委,使之在校園文化的大氛圍下積極向學校的制度與目標靠攏。
在信息社會中,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資源與機會。部分高校的管理體制中缺乏信息通達和反映的渠道,需建立有效的信息傳達機制與反映機制。另一方面,還應建立金字塔式的管理層級,以利于組織的協調和長遠發展。最后,高校需明確自己的職責是教書育人,高校如果背離了教學這一主題主線,就應該立刻扭轉方向,使學校工作步入正常軌道,建立學習型校園。
三、培養高校學生主體意識的策略
(一)從自身實際出發,加強主體意識培育和鍛煉
1.信息意識
當代社會信息交流日益頻繁,信息在社會活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意識的正確指導下,大學生應自覺地進行有效地信息交流,實現自我開放、自我完善,在此基礎上實現有效協作、良性互動。通過各種媒介把握國內外大事,以最新最先進的信息武裝自己的頭腦,認識自己所處時代及周圍環境,從而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
2.競爭意識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但社會進步、時代發展需要有動力。競爭就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和進步的動力源泉。大學生必須要有競爭的勇氣,在樹立信心的前提下同他人競爭;有開放的競爭心態,善于交際,敢為天下先,善于在競爭中合作;有堅忍不拔的競爭意志,有不怕挫折與失敗的毅力,才能經得起風浪的考驗。
3.獨立意識
在各種陌生環境中,盡快適應各種情景,培養適應能力和自控能力。生活中、思想上要有獨立意識,任何事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時常給自己獨立的空間和時間思考自己收獲和不足。這里的學會獨立并不是不予別人交往,而是在思想上、人格上的一種高貴品質。善于交際,多接觸人事和社會,開拓自我眼界,提升自我品位。
4.注意加強自我修養
大學生應以人品贏得別人的尊重,以人品感召別人。這些需要以自己的真摯人品與別人真心交往,贏得他人的認可與尊重。
5.注重社會實踐,廣泛接觸社會上的人和事
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將其運用于社會實踐當中。大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應該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盡量多地接觸社會。轉變思想和觀念,以社會人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取得點點滴滴的經驗,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充實自己。
(二)在注重內因的前提下,必須重視外因,恰當處理好與外部環境的關系
其一,老師從根本上了解學生個體身心發展水平,應采取相應措施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正確的指導和關懷。個體身心發展因自身經歷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行政老師在科層制體系下應盡量采用藝術化領導方式、人本化管理形式,把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合理需求看作是推動高校組織發展的根本動力。
其二,學生干部應從根本上轉變自我作風,樹立服務意識,給自己準確定位。作為高校的一個特殊群體,學生干部對校園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此過程中,學生干部必須樹立強烈的服務意識,樹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作風,把自己的植根于廣大學生當中。
其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的建設,校園氛圍的營造,對于學生自我主體意識的培育有著重要作用,而這需要廣大師生共同創建。提升校園文化水平與文化底蘊,營造良好的學術氣氛,促進校園文化大發展,落實人本管理思想,突出廣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主體意識。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和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采取信息技術與網絡化管理手段,以學習為中心,實現交流學習,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中、在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中實現對當代大學生自我主體意識的培養和提升。
總之,廣大高校學生主體地位的維護與突顯,需要學生自身、老師、學校及社會的共同努力。此外,通過技術手段建立信息機制,提升校園文化底蘊,最終通過構建學習型、和諧型校園實現學生自我主體意識的不斷強化。
[參考文獻]
[1]金建新,萬里燕.組織行為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2]楊玲.教育心理學[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0.
[3]竺乾維.公共行政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