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圖書館以傳統圖書館為基礎,是傳統圖書館的進一步發展,兩者互補共存,相互結合,這不僅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傳統圖書館;數字化;網絡化; 數字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103-02
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內外先后掀起了數字圖書館開發的熱潮,對數字圖書館的研究不僅引發了信息技術專家和圖書情報工作者的濃厚興趣,而且引起了人文、社科研究人員及其他人員的注意。目前,在圖書館界甚至整個學術界數字圖書館還沒有一個被廣為接受的定義。眾多的數字圖書館定義,大體趨向于這種解釋:數字圖書館是指“具有豐富內容的多種媒體的數字化信息,具有網絡環境下多種電子技術工具和服務手段,能為讀者提供高效、方便的數字化信息服務機構”。用一個公式來表示:數字圖書館=豐富的數字化信息+先進的技術手段+高效的信息服務。這個定義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數字化、網絡化和先進的服務手段。數字化是指數字化信息和信息載體,網絡化是針對信息通道而言的,而先進的服務手段是連接圖書館與讀者的橋梁,并最終使數字圖書館有所用、有所為。相對于傳統圖書館來說,它們都是全新的概念。
一、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的區別
數字圖書館是在傳統圖書館的基礎上,經脫胎換骨的改變發展起來的,與傳統圖書館在功能、結構、運作方式、服務方式、評價標準、工作重心等多方面存在著差異。
(一)閱讀方式不同
數字圖書館的閱讀方式稱為數字媒介閱讀或者叫式閱讀。這里的“書”不再由紙張裝訂而成,而由顯示在屏幕的頁面取而代之。讀書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冊紙質書,一頁頁翻閱,而是在線閱讀、手機閱讀或者手持式閱讀。數字媒介閱讀的優點在于瀏覽快捷、具有信息豐富、可交互性;缺點在于容易產生疲勞,不適合深度閱讀。
傳統閱讀又叫紙質閱讀,與數字媒介閱讀比較,其最大的優點是有助于培養閱讀者的抽象思維能力。同時,紙質經典藏書悠久,不僅質量上乘,而且數量大,需要花費讀者很多時間去深度閱讀。
(二)館藏結構的不同
傳統圖書館是以紙質載體為主,其他載體并存,其復本概念和拒借率等現象不會消失。數字圖書館則是全部以電子出版物和網上數字信息為管理對象,其存儲介質已不限于印刷體,具有文本、聲、光、圖像、影視等多種媒體,其存儲的載體也相應有光盤、錄音帶和各種類型的數字化、電子化裝置。數字圖書館通過多媒體、超文本、超媒體等技術,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檢索手段,向讀者展示各種生動、具體、形象、逼真的信息,而且網絡化的信息資源,不存在復本和拒借率的現象。
(三)服務方式不同
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是以物理的圖書館為中心被動地為讀者服務,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能局限在一定的地區和在一定的時間段里為讀者服務。數字圖書館的服務是開放型的,是一個分布式的圖書館群體。數字圖書館通過寬帶高速互連的計算機網絡,把大量分布在一個地域或一個國家的眾多圖書館或信息資源單位組成聯合體,把不同地理位置及不同類型的信息按統一標準加以有效存儲、管理,并通過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給讀者,超越空間和時間的約束,使讀者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網上遠程跨庫獲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資源,達到高度的資源共享。用戶通過網絡終端的方式查找信息,網絡可以把大量的網絡信息資源帶到用戶的家里或辦公室里,用戶可以同時存取許多數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其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24小時為讀者服務。
(四)工作重心不同
傳統圖書館通過采購、編目后進行流通和閱覽工作,數字圖書館則以信息的收集分析、參考咨詢和網絡導航為中心,圖書館員真正成為信息的導航員。數字圖書館可實現異種數據庫之間、服務之間、工作站之間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層語義上的可互操作性。其采用一種聯合式或協調性軟件,從類型相似的數據對象和服務中,取得一致性和連貫性檢索內容。
(五)文獻信息載體的壽命不同
傳統圖書館以紙張載體為主,中國素有“紙千壽”之說,迄今為止,沒有哪一種輕便的文獻載體能比紙張更容易長久地保存和保護,只要保管好就能使用上百年時間。電子載體不僅保存條件苛刻,而且壽命極短,數字化的信息容易受病毒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數據永遠丟失。如果圖書館因經費拮據不能續訂網絡數據庫,那將會一無所有。
(六)管理員工作任務不同
傳統圖書館管理員主要任務是對文獻信息進行收集、整理、保存、傳播,承擔社會文化傳播的角色。數字圖書館時代的管理員不再只是被動的信息資源管理者,而是信息采集者、管理和傳播者,成為利用文獻信息的導航員,由文化工作者轉向教育工作者。它可以通過網絡隨時發布和傳播各種文獻資源的信息,對讀者進行“引導”或“導航”,向讀者提供多種語言兼容的多媒體遠程數字信息服務。
(七)發展經費兩極分化
傳統圖書館發展緩慢,圖書館建設在基本完成以后花費不多。數字化的圖書館發展建設的投入很高,具有高資金投入、高技術設備、高人力消耗的特點,而且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也是高投入的。例如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中國數字圖書館試驗計劃和教育部的Calis項目的啟動,均已耗資數千萬人民幣。
(八)評價指標不同
傳統圖書館一般以藏書量的多少作為主要的評價指標。如評價一個高校圖書館要看師生人均有多少冊書、刊,每年又新購多少冊書、刊,或藏有某些大部頭圖書、特色圖書等,這些指標的著眼點都是各館的藏書量。其特點是重投入和規模,輕產出和效益。投入和規模等指標如書刊購置費、設備購置費、館舍、館藏、人員等是量化的,而產出和效益,如服務的質量和數量、整體效益和效率、人均效益和效率等往往缺少量化指標,要求模糊,評價難以操作。而現代圖書館是以本館和讀者群所能利用的文獻量、信息量及利用這些文獻、信息所產出的產品的數量、質量和經濟效益來作為評價一個圖書館的指標。其特點是重產出和效益,投入和規模的權值降低,被利用的文獻量、信息量及產出產品的數量、質量、經濟效益等都是量化的,評價較易操作。
二、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前景
數字圖書館雖然還處在理論研究與局部開發研究中,但其強大的生命力已經展現在了我們面前。數字圖書館是圖書館的一次革命,必然會對圖書館界及整個社會造成深遠影響。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從傳統圖書館到數字圖書館的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大量的國內外科技資料的數字化處理很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應分為兩步走:
第一步是建立復合圖書館,也就是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并存,電子版文獻與印刷版文獻并存。復合圖書館是館藏與虛擬的網絡資源結合體,因此應從實際出發,科學地處理多種載體類型的關系,制定策略,做好紙質文獻資源與數字化信息資源的整合工作。首先,對現有信息資源進行統一標準的存儲和重新加工,建立完善的復合型圖書館信息資源體系,在技術標準上與國家標準保持一致。其次,在進行數字化建設時,要分清主次,優先將特色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并為讀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務,如開辟網上閱覽、查詢、檢索、培訓等,使復合圖書館的服務更貼近讀者。
第二步是在復合圖書館基礎上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圖書館。在此期間,首要的任務是強化服務。數字圖書館是應服務的要求而產生的,因此,數字圖書館在傳統圖書館的基礎上要更充分地滿足讀者的服務要求,適應信息載體發生的變化,使服務更趨多樣化,由封閉走向開放,并與世界各大圖書館在因特網上融為一體。
與此同時,數字圖書館的建設還要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從通訊、網絡、計算機等方面為提供保障。此外,各地區、各部門的圖書館要打破區域界限,在編目、館際互借、聯機檢索、采購等方面互相協調,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實行大聯合,以便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資源。
三、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的聯系
數字圖書館是傳統圖書館的發展,以傳統圖書館為基礎,仍是傳統圖書館的組成部分。兩者構成因素、特征、功能、作用不完全相同,從而形成兩個不同的體系,各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身的脆弱性、局限性,同時又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性。所以,數字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不是排斥相互,而是共存互補,相互結合為一個有機的混合體,這不僅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也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數字圖書館具備的優勢很多。首先,數字圖書館的讀者群以青少年居多,他們和互聯網一起成長,網絡閱讀漸成習慣。其次,數字圖書館提供的服務不僅方便、快捷,而且靈活多樣,可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讀書資源。但是,基于館藏資料的歷史性、完整性以及豐富性,通過傳統圖書館學習、研究的讀者大有人在。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如果說數字圖書館是屬“下里巴人”的,則傳統圖書館就屬“陽春白雪”,它們各自有其自身的需求者,因此,它們有各自的發展市場。
[參考文獻]
[1]李冠強.數字圖書館管理理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郭衛真.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3]杜寶娟.試論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1.
[4]湯雪梅.網絡圖書館與讀者俱樂部——門戶網讀書頻道與豆瓣網之比較[J].青年記者,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