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修筑長城是中華民族對整個人類歷史的偉大貢獻。在春秋時期,祖國大地上就出現了長城,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變化,至明代,我國已有20個諸侯國和朝代修筑過長城。修筑長城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側面,同時也是中華民族2000年來勤勞、智慧的結晶。長城是從戰國到清初2000年中逐步修筑完成的,其中規模最大、修筑長城超過萬里的是秦、漢、明三個朝代,而這三個朝代的長城起點都在甘肅境內。甘肅境內的幾處萬里長城起點及玉門關的所在說明甘肅河西地區不僅是集結軍隊和出兵的前沿陣地,又是人力、物力的后備基地。
[關鍵詞]甘肅境內;玉門關;長城起點
[中圖分類號]K92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033-03
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修筑于秦代,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其疆域在西部有所擴展,但當時,北方的匈奴貴族對秦朝的威脅也進一步顯露出來,于是秦在進行大規模修筑長城的同時,沿黃河南岸筑塞。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收取河南后,沿著黃河以北的陰山山脈構筑長城防線,西起于隴西郡臨洮縣,東迄遼東郡碣石山,綿延1萬余里。建筑長城的目的,就是要阻攔匈奴諸部襲擾陰山以南的廣大地區。據《史記?蒙恬列傳》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里……”秦長城起點在臨洮即今甘肅省岷縣。依唐代記載,秦長城西端位于今岷縣縣城西10公里處。“起臨洮”具體指什么地方,歷代史學家的說法和解釋不一。其中以公元638~ 652年唐朝魏王李泰編輯《括地志》中的說法影響最為深遠。《括地志》斷言:“秦隴西郡臨洮縣,即今岷州城。本秦長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據考古工作者多年來對秦長城起點問題的研究和實地進行的大量考察、發掘工作證明,秦長城的起點在臨洮縣境內,具體在城北古洮河東岸的殺王坡上。
秦長城自今甘肅省岷縣西10公里處沿著洮河趨東至今岷縣縣城(秦臨洮縣)附近,順著洮河的流向折向西北方,經今臨洮縣城(秦隴西郡治)西南,至今永靖縣城西面,又自今永靖縣繼續循黃河右岸趨向東北,過今蘭州、榆中、靖遠等市縣伸出甘肅省界。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西起臨洮,向東北至河套傍陰山東行,經山西接燕國北長城,過燕山,再綿延向東直至遼東碣石的秦萬里長城。
漢武帝時期,隨著對匈奴大規模的反擊以及中西商路的開通,漢王朝將戰略重點放在河西地區,甘肅河西地區的漢長城就是這樣分段筑成的(見表一)。
漢朝既維修利用秦朝舊長城,又營建了漫長的新防御墻,兩者合為一體長達2萬余里,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分布地域最廣、跨度最大的漢代萬里長城。漢王朝之所以在武帝時修長城,其原因有三:其一,有效抵御匈奴人對漢王朝的侵擾;其二,阻隔北部匈奴人與南部羌人的軍事聯合,斷匈奴右臂;其三,打通西域,實行東西貿易往來。漢武帝于元初元年至三年(前104~前102),命強弩都尉路博德從皋蘭沿黃河向西建筑邊墻(長城)。自敦煌至遼東全長1.15萬余里。敦煌境內的漢長城,東起瓜州與敦煌交界處的北湖,西止西湖馬迷途,全長136公里,長城沿線分布著漢代烽燧80多座,加之境內其他地方不同年代修筑的烽火臺,共計百余座。當時在長城沿線不僅有用于通訊瞭望傳遞信息的烽火臺,而且還駐扎著軍隊屯田守邊。所以,當時的敦煌及整個河西地區,既是集結軍隊出兵的前哨陣地,又是提供人力、物力的后方基地。
漢長城是由墻體、敵臺、烽火臺以及與之聯系的城堡、亭、障等部分構成。墻體是長城的主要建筑,將長城沿線數以千座的關隘、城障、烽燧連成一體。不少地方還掘壕為塹,設制天田,局部地區則以斷崖、陡壁、湖泊、沼澤、河流等自然地形作為屏障,體現了“因河為塞,因邊設險”的修筑原則。
漢長城的結構因地制宜,各不相同。在敦煌西湖一帶,當時生長著大片蘆葦、羅布麻、紅柳、胡楊等植物,修長城時,戍卒于是就地取材。當時長城墻體高約3.2,基寬3米,頂寬1.3米,以40~60米為一段,分段修筑相連城墻,蔚為壯觀。境內玉門關當谷燧附近的約300米的長城,至今保存完好,殘高3米,疊壓層為9層,現在這段西北保存完好的漢長城及玉門關、河倉城遺址,已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
長城及其有關的烽火臺、城障等軍事防御設施的建筑類型較多,長城途經不同的地區,建筑方式各具特色,總體上體現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造思想。城障多用黃土壘筑,墻體則采用天然紅柳、蘆葦枝干為筋骨,一層紅柳、一層砂粒層層疊壓而成。烽火臺采用土坯、紅柳、芨芨、胡楊、砂粒、石塊等為材料壘筑、夾筑而成。從軍事設施的修建和軍事力量的部署可以證明,除長城(塞垣)外還建了許多烽燧(亭障)、斥候等軍事通訊設施。烽燧在本地也叫“墩臺”,一般建在長城沿線,大多為“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小墩叫“亭”,大墩叫“障”,主要用于傳邊警、通消息。白天以升煙為號叫“烽”,夜晚以燃火為號叫“燧”。烽燧又稱“烽火臺”,建在地形高要之處,便于遠處看見。
長城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防御侵略,保護國家領土的安全完整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第二是開發屯田,保護屯田和邊遠地區的生產發展;第三是保護通訊的暢通和商旅使者的安全。長城沿線的亭、障、燧、關隘、倉城,漢王朝都派兵駐守,并形成了一套嚴格的邊關軍事行政管理制度。在漢代,郡守既是邊塞最高軍事長官,又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一般是軍政合一。長城沿線有一套完整的候望系統,這個系統的最高機構是都尉,治所是都尉府,敦煌郡守下設四個都尉:陽關都尉、玉門都尉、中部都尉、宜禾都尉,都尉下轄有若干候官、候長、燧長和吏卒。這些嚴密的軍事設施,是長城屯戍的指揮機構,以統轄長城各段防御系統,具體負責某段塞垣的候望警備事宜。
據《漢書》記載,在張騫兩通西域,衛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匈奴后,漢武帝于元鼎二年(前115)始修筑令居(在今甘肅永登縣內)至酒泉段的長城,元鼎六年(前111)完成。后又增修了酒泉至玉門關邊塞、城障、烽燧等軍事設施,于元封四年(前107)完成,太初元年(前104)始,又修筑了居延海和其南經金塔至酒泉、東越內蒙古全境至遼東的外長城。從甘肅的令居—玉門關直至羅布泊(一說到了輪臺)的漢長城與從酒泉經金塔、居延海,穿過內蒙古全境至遼東的漢長城正好形成了一個“人”字形,其起點就在甘肅的令居,即今永登縣境內。
漢朝在甘肅地區建造的長城,因經行于干旱沙漠戈壁之區,人類破壞極少,歷經2000年悠悠歲月,仍有人們不知道的遺址、遺物湮沒在荒漠之中。
明長城是歷代王朝對長城最后一次大規模的修筑。明朝自朱元璋起就開始修長城,建關城,筑烽燧。后經歷100多年,先后18次大興土木,終于筑起了西起嘉峪關,經河西走廊,過黃河,越寧夏、內蒙古和北京的八達嶺,東至山海關(實際延伸到了遼東)的長城。明代長城是中國歷代長城中建筑工藝水平最高、結構最完善的工程。
很多人認為山海關是明長城起點而嘉峪關是明長城終點,其實不然。據史料記載,嘉峪關最初建于明洪武五年(1312),當時,征西大將軍馮勝率兵取河西,大破元軍于亦集乃(今內蒙古額濟納旗)等地,收復河西后就在嘉峪塬初建了此關。而山海關則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正好比嘉峪關晚了10年。由于在明代后期,海運事業開始發達,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被海上的絲綢之路所代替,當時山海關首當其沖,于是人們便習慣上認為山海關是明代長城的起點。歸根到底,一般從建關的時間和明長城修建的走向來確定哪里為起點。那么,首先嘉峪關比山海關修建時間早10年;另外,明長城的修建,除了個別段落外,基本上是從西向東進行的,因此說嘉峪關為明長城的起點,而非終點。
在長城沿線有一套完整的候望系統,這個系統的最高機構是都尉,治所是都尉府,其在城中面積應在130×130米以上,唐代詩人王之渙《涼州詞》中的“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玉門關在漢代便是一個都尉的治所。它為人類保存了比莫高窟早500多年的國防建筑。史載,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河西郡之時。元狩中,“始筑令居以西”,元鼎或元封中,“酒泉列亭障至玉門”,玉門關當隨之而設。對于漢玉門關的關址,歷來看法不一,其中《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發掘簡報》載吳礽驤《玉門關與玉門關候》認為,應設于小方盤城西11公里的馬圈灣遺址西南0.6公里處的高地上。盡管各家看法不一,但均認為漢玉門關,或太初二(前103)年以后的玉門關位置在敦煌西北,終漢之世未有改易,馬圈灣等地烽燧遺址所出的漢簡也證明了這一點。
直到隋唐時期玉門關一名沿而未改,但關址卻由敦煌西北遷至敦煌以東的瓜州晉昌縣境內。隋唐玉門關為何東徙瓜州,有學者認為這與當時伊吾路,即由瓜州經玉門關徑趨西北直達伊州的道路之開通有關,它的開通使瓜州與伊州直接連通起來,無須再繞行敦煌以往,縮短了驛程,玉門關自然亦隨之東徙瓜州。
五代宋初,玉門關址又有了新的變動。敦煌遺書《西天路意》云:“靈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又西行五日至肅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門關。”經考證,該文書系北宋乾德四年(966)詔遣行勤等157人西域求法中一位沙門的行記,行勤等由肅州(酒泉)一日可抵玉門關,一日行程一般在百里的地方,當位于今嘉峪關市界內。瓜州縣雙塔堡東400里許,正是嘉峪關黑山的所在(位于明代嘉峪關城樓西北15里),該山系走廊北山的一部分,山體平地拔起,橫亙于走廊平原之上,今名石關峽或水關峽。玉門關自西漢元鼎或元封中設置以來,伴隨著中西交通的發展,歷時140余年,五代宋初為其尾聲。玉門關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遷,在東西交通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甘肅境內的幾處萬里長城起點及玉門關的所在說明甘肅及當時的河西地區不僅是集結軍隊和出兵的前哨陣地,又是人力、物力的后備基地。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吳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42~93.
[3]岳邦湖,鐘圣祖.疏勒河流域漢代長城考察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4]李并成.河西走廊西部漢長城遺跡及其相關問題考[J].敦煌研究,1995,(2):135~145.
[5]趙評春.西漢玉門關縣及長城建置時序考[J].中國地理歷史論叢,1994,(2).
[6]李并成.河西走廊東部漢長城遺跡考[J].西北史地. 1994,(3).
[7]甘肅省博物館,敦煌縣文化館.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發掘簡報[J].文物,1981,(10):1~8.
[8]吳礽驤.玉門關與玉門關候[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