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百尺后凋身,樂育英才忘苦辛。踏遍青山人未老,栽成桃李滿園春。”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孔憲武先生平淡但不平凡的一生。
孔憲武,我國近現代植物分類學奠基人之一。1897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邑縣。1917年,孔憲武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博物系,在校期間參加了“五四”運動。畢業后,歷任教員、副研究員、教授等。1942年起為西北師范學院教授,先后任生物系主任、植物研究所所長、原甘肅師范大學副校長等職。曾兼任《中國植物志》編委會委員、甘肅省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先后當選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一大代表、主席團成員。1984年,孔憲武先生逝世于蘭州,臨終遺言“喪事從簡,不保留骨灰”。遵照遺言,于1984年10月20日將他和夫人的骨灰撒于興隆山的東山坡上,讓松濤、花香、鳥鳴永遠陪伴著他們。
扎根西北,奉獻一生
中國的西北地區歷來被人們看作偏遠落后之地,很少有人愿意到這里工作。但當孔憲武先生1939年到蘭州任教于西北技藝專科學校后,就發誓要扎根在這塊黃土地上,為建設大西北貢獻自己的一切。當時,抗日戰爭結束后緊接著又是解放戰爭,政局動蕩,經濟困難,民不聊生,幾乎沒有搞科研的條件。可是孔憲武先生憑著一根采集杖、一副標本夾,踏遍了蘭州的河灣灘地、平川農田和南北兩山,并把距蘭州百余里的興隆山當作植物寶庫,10年中去了多次。因而,他在1946年前就完成了《蘭州植物通志》的初稿和《興隆山木本植物》的手稿。抗日戰爭勝利后,有人動員他回北京,他搖搖頭,毅然決然地留了下來,他說:“我的事業在西北。”他用了差不多50年的時間基本上摸清了西北的植物資源,為西北培育了大批人才,西北地區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融入他的血液,與他的一生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投身科研,碩果累累
孔憲武一生致力于植物分類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學術精湛,造詣深厚,發表和出版了植物學論文和著作共計24篇(部),對我國植物區系和植物資源的調查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對我國植物學的發展起到了奠基和推動作用,也為我國農業、林業、牧業和醫藥事業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贊譽。其發表《植物之群落與其適》、《中國北部的藜科植物》、《說人參》等10多篇重要的科學論文成為我國植物分類學的開端。他拒絕將采集到的植物標本寄到國外進行鑒定,開展了獨立的研究工作,發現了河南蓼、太白、細葉蓼、細穗藜、東亞市藜、硬枝鹽蓬以及新屬苞藜屬,并寫成了《北平之禾木科植物》、《城固植物開花隨記》和《陜西渭河流域之雜草》等分類學著作,為我國發軔時期的植物分類學做出了卓越貢獻,成為我國蓼科、藜科等科植物分類學專家。
新中國成立后,孔憲武擔任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籌備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學會理事。1958年,教育部批準為他成立了植物分類學研究室,他和他的同事一道親手建立了藏有13萬多號標本的能夠基本反映西北植物區系概況的標本室,成為全國研究我國植物區系的重點標本室之一。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他擔任主編的《蘭州植物通志》、《甘肅樹木志》、《甘肅草原植物志》、《甘肅豬飼料植物介紹》、《甘肅野生油料植物》等圖書相繼出版。
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孔憲武先生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學家,更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他曾經說過:“有作為的人總是來源于學校,而教師就是培養有作為的人的人。”他像鋪路石子,用自己的軀體為后來者鋪平了前進的道路;他像夜航的明燈,指引著探索者前進的方向;他像紅燭,燃燒自己,為他人帶來光明和溫暖。幾十年來,在他的培養下,一大批植物學工作者成長起來,成為學術帶頭人和教學、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
身材修長、身穿藍色長衫、戴著深度近視眼鏡的孔老師站在講臺上,慢條斯理地用帶著濃重的河北口音的普通話將知識娓娓道來,使人如飲醇醪,不知不覺沉醉其中。
孔憲武先生教課并不用傳統“滿堂灌”的老方法,而是首先引導學生同大自然接觸,熟悉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植物,觀察其特點,了解其生活。重點介紹其特征,并附帶介紹這種植物的功能、用處、醫藥價值及有關的故事、傳說等,使大家產生興趣,從而進一步堅定研究它的決心。凡是聽過孔憲武先生講課的人都有同感,認為他把植物分類學教“活”了。孔憲武先生教學還有一個更為突出的特點,就是把自然界作為課堂,讓學生自己學,互相教。他往往利用上課或課外時間,有目的地將學生帶到野外,讓他們采集標本,進行細心地觀察研究。
鐘情百合,清芬永存
孔憲武先生是植物分類學家,一生當中,他過目的植物可謂千千萬萬,小到人們經常忽略的路邊雜草,大到高聳入云的巨杉,他都無不熟識,無不精通。然而,在所有植物中,他最偏愛的莫過于百合,先生屋前幾尺見方的小園里種滿了百合花,就連他的名著《蘭州植物通志》的封面也是以百合花裝飾的。百合象征寧靜、內斂,這和孔憲武先生的品質是極為相似。
孔憲武先生是從艱苦歲月中走過來的,解放前的蘭州,通貨膨脹,民生凋敝,一家五口人緊靠他微薄的收入勉強度日。為了供三個孩子讀書,他省吃儉用,野菜是餐桌上常見的“佳肴”。解放后,生活逐漸好轉,但是孔先生節儉的珍貴品質依舊沒有改變。
孔先生雖然在生活上非常節儉,但是每當親友、同事或者學生生活上有困難,他都解囊相助。一位只有一面之交的中學教師來信說孩子病了急需用錢,他立刻匯去200元。一位在外地進修的學生三年中一直得到他的援助,得病住院時,孔先生又寄去幾十元讓他增加營養。他經常發表論文或專著,但對名利卻毫不在意,他去世之后在其家中發現有幾十年前沒有取的稿費單據。
孔憲武先生似百合清芬,香味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