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心聽覺是一種能力,我們不僅能通過它來指導音樂實踐活動,還能通過各種音樂實踐來提高這種能力。音樂內心聽覺并非是音樂家和專業人員所具備的,而是一般人共有的一種內心所進行的音樂活動。它是與人的大腦中基于以往聆聽音樂的積累與新發生的音樂、音響相結合的心理活動,在音樂表演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從音樂心理角度出發,對內心聽覺在器樂演奏中的形成和作用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內心聽覺; 聽覺意象;器樂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4-0095-02
一、聽覺意象
內心聽覺的心理現象主要是聽覺意象。因此,我們要先討論音樂聽覺意象這一心理現象。
“意象來自感知,是過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現,它是記憶的重要形式也是想象的基礎。”意象具有把不在場的事物再現出來的功能,但也具有產生出從未存在過的事物形象的功能,它不僅可以滿足一種渴望而不可得的追求,而且還成為通往創造力的出發點。因此,意象使人們不再被動地適應現實。
意象在演奏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類最主要的意象是視覺意象和聽覺意象兩種,音樂主要依賴聽覺意象。成功的音樂意象應該是與主體內心需求相符的主觀音響效果,這一音樂意念是一個不斷完善發展變化的過程,每一次音樂刺激大腦都會產生音樂感知,這種感知不確定隨主體個性差異而異,但大量的積累和實踐會形成一種主體自身對某音樂相對穩定的意象。在演奏中要提前預期到演奏的音響效果,或是某種音響效果與本體感覺的混合意象。我們感受到、體會到和捕捉到的就是經過高度概括的意象,但是這種心理過程是無意識的,因此,會有一種似有若無的感覺。如果我們了解了內心聽覺在演奏中形成的心理機制,將這種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變為有意識的形成,必將會對演奏中主觀形成并期望的音樂意象助一臂之力。
二、內心聽覺作用于器樂演奏的心理過程
器樂演奏是音樂作品的二度創造,不僅僅是作品中樂符的音響重現、刻板記錄。演奏是否具有創造性要通過意象是否具有目的性來加以判斷:一個好的演奏者會主動通過內心聽覺形成的音樂意象來作用、影響他的演奏過程;一個平庸的演奏者不僅不會主動地、有目的地形成意象,而且還會任由自發形成的意象在演奏中消極、被動地發揮作用。由此可見,意象所內含的目的性是關鍵所在,整個過程也正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找感覺”、發揮想象力的過程。
需要指出的是,強調意象作為理解演奏這種再創造心理過程的關鍵卻決不等同于不負責地任將意象的作用盲目夸大,而只是認為意象是演奏再創造心理過程中能夠產生創造的重要的心理機制方面的根源。由內心聽覺產生音樂意象的心理過程離不開其他因素,如情感、想象、思維,想象雖然是另一個高層次的心理活動,但是卻離不開意象,意象是想象的基礎?!霸谘葑鄤撛爝^程中,受過訓練的具有強烈的目的性的主動意象的心理機制與作品的內在情感邏輯產生共鳴,從而產生一幅幅快速變換的符合作品的意象畫面,演奏者以想象力將之進一步豐富,接下來,主體的思維強烈要求參與其中,以便獲得最低程度以定性解釋,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發展意象來尋找作品的超越,思維加入創造從這種最低程度的定性解釋出發,并進而運用發散思維等各種創造手法,控制意象運動過程,在藝術的似與不似之間追索某種平衡,思維實際上起到的是控制與規范意象以便走向自身審美偏好的作用。”
三、如何訓練內心聽覺
內心聽覺所涉及的心理過程主要是聽覺意象,因而要提高內心聽覺就要著手訓練聽覺意象能力。不可否認,每個人的聽覺意象能力水平有高低差異。美國音樂心理學家西肖對此做過實際測試,他選擇了三類對象分組測試,其中包括音樂家們、未經選擇的人群和科學家們,方法是讓他們聽有調性的音響。測驗結果顯示,音樂家的聽覺意象水平較高,一般人群聽覺意象水平處于中等,科學家的聽覺意象水平較低。
無論是內心聽覺形成聽覺意象還是由音樂意象作用于音樂實踐活動的過程,感知都是作為中介使這些心理活動得以實現。感知發生的容易與否是內心聽覺形成和作用于音樂順利與否的關鍵。聆聽音樂的過程中,由于感知的參與,主體所進行的不是孤立的音高聽辨。音樂知覺強調對音樂的整體感觀事物的個別屬性進行反應,我們頭腦中的知識經驗越多,對音樂的個別屬性能反應得也會越多,因為豐富的知識經驗可以更為直覺地把握個別屬性以彌補個別屬性,在數量上的先天不足。
多聽是獲得良好音樂感知的關鍵。一首作品由旋律、節奏、節拍、速拍、力度、音區、音色、和聲、復調、調式、調性等基本的音樂語言要素排列組合、相互配合,構成了這部作品特定而又豐富的內涵與形式。當它通過樂器以音響的方式表現出來時,聲波的振動使我們體會到了強烈的聽覺感受,并進一步引發情緒、情感方面的共鳴體驗。這是一個典型的音樂感知過程:一方面,我們感受到了音響的物理刺激;另一方面,這一刺激感受與我們的歷史體驗的相似性的原則相互匹配形成某種程度的認識,進一步歸入大腦的記憶機制之內。我們聽得越多,大腦中所儲存的音樂記憶也會越多,當我們再次聽音時,它與我們相似性的體驗相互匹配,這種積累的相似性體驗越多,我們就會越容易對刺激我們的音樂作出一定程度的反應。另外,多聽還包括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多聽各種各樣的音樂。科普蘭說:“全部投入音樂意味要擴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歡傳統類型的音樂是不夠的,趣味像靈魂度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天人和一的,但這兩種都可以通過明智的練習得到發展。這就是說對各個時期各種流派的、新的和舊的、保守的和現代的音樂都要聽。這意味著盡可能不帶偏見地聆聽?!睆V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不同風格的音樂,一方面可以使我們在比較和鑒別中提高音樂感知能力;同時,還可以積累各種音樂風格的情感體驗。因此,對于器樂演奏者來講不能只聽一些與自己所學器樂相關的音樂,還應該多聽其他音樂作品,如聲樂、管弦樂作品等,尤其是管弦樂作品,由于其音色豐富,使我們對于各種樂器的色彩、技法、性能都有一定的體驗。
四、聽覺意象與意境
意象是意境產生的基礎。中國民族器樂作品中一個重要的審美觀就是“遠”,“遠”既是一種距離概念,也是一種思維方式。這個概念與西方心理學上的“距離說”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的有無相生、虛實相成的審美意境揭示了中國藝術的內在意蘊。在遠觀、平視、游目和去物去我的審美目光下,將思維拉到最近距離,把審美觀照上的遠觀與審美思維上的近思在此達成一致,以遠觀為前提的近思更多體現在對境界的注重,對象以外的意的注重,對品味與體悟的注重。遠觀去情去我,有更多的理性化的東西,而近思是將情與我完全融于作品中去求美、示真、求善。
意境來自“形”、“神”,只有“形”、“神”兼備才能構成意境。“形”易得,只要演奏方法正確,發奮努力,獲得高超的技巧是不難的。而“神”卻除了“意”、“情”之外還需要很多的藝術手段和藝術處理。也就是說對不同的樂曲和音樂形象,要施以不同的表現手段和色調,這樣演奏出來的樂曲才能有血有肉,才能真正感動人。如二胡曲《漢宮秋月》、《月夜》、《二泉映月》都是描寫月的,又都是借景抒懷的樂曲,但意境是不相同的。《漢宮秋月》是以暗淡的秋月為襯托,述說著歷史上宮廷婦女的不幸故事,要用嘆、憤、悲、怨的情緒及意境;《月夜》則表達了月白風清、怡靜宜人、月光明媚的意境;《二泉映月》則表現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窮苦流浪藝人抗爭、追求的情緒與意境。意境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藝術處理手法來表現樂曲的情感,如《漢宮秋月》需用剛柔相濟、以柔為主,配合頓弓、提弓、松弓的使用等技法來表現樂曲如訴如泣的藝術效果和情感意境;而《月夜》則重左手揉弦的變化以及上、下滑等左手的技法及右手運弓流動酣暢使旋律更加抒情、甜美,表達對月身臨其境的愉悅感觸,以及對月白風清江南夜景的意境描寫;演奏《二泉映月》則要剛柔相濟、以剛為主,運弓平穩、深沉、有力,左手配合揉弦的多種處理,使樂曲的情緒時而高亢激憤、時而低回傾訴,充分表達樂曲特定的情感及意境。
中國古老的哲學思維重理性、重變化、重質象,而不重表現,重意而不重形,這種表現方法奠定了中國民族藝術的美學表現基礎和民族審美意識基礎。中國的音樂都是借助線性的質象來表現情致的,借質象來表情,都是以意境為表現情感的,于是含蓄備至,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可悟而不可得。
[參考文獻]
[1]蔡仲德.論中國美學史及其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梅紐因.梅紐因論小提琴[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3]宋國生,宋飛.胡琴演奏入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4]宋國生.二胡演奏藝術[M].天津:百花出版社,1982.
[5]平心.舞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渡邊戶.音樂美的構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7]楊長安.全國二胡演奏考級必考曲練習要點綜合分析[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8]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9]陳振鐸.文恬華的創作和貢獻[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