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統計局8月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歐元區和整個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都環比下降了0.2%,而今年一季度為零增長。與去年同期相比,歐元區和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下跌0.4%和0.2%。
盡管目前還未得到所有國家的有效數據,但至少已經有包括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在內的8個歐盟國家陷入衰退。所謂衰退,被寬泛定義為連續兩個季度產值減少。西班牙經濟第二季度環比下降0.4%,此前連續兩個季度環比下降0.3%。
在接受救助的國家中,希臘和葡萄牙出現了衰退,愛爾蘭的數據還未出爐。已經向歐元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救助申請的塞浦路斯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環比下跌0.8%,連續4個季度出現了負增長。羅馬尼亞則擺脫了衰退的困擾,在第二季度取得了0.5%的小幅增長,前幾個季度GDP環比降幅在0.1%至0.2%之間。芬蘭在第一季度增長0.8%的良好勢頭下,出人意料地在第二季度出現了1.0%的經濟萎縮。比利時飽受危機困擾,第二季度已無望出現第一季度0.2%的增長態勢,環比下跌了0.6%。瑞典的數據最為樂觀,以1.4%的增幅拉動著歐洲經濟。德國和法國的數據均好于預期。德國二季度經濟環比增長0.3%,雖然低于第一季度的0.5%,但好于市場預期。法國經濟零增長,雖已連續3個季度停滯不前,但并未像眾多機構預測的那樣陷入萎縮。問題在于德國經濟的增長率已經不足以使整個歐元區經濟保持在零水平之上,且在歐元區和整個歐盟經濟衰退的大潮中,德國已漸漸難以獨善其身,開始走下坡路了??v觀德國的GDP態勢,其曲線呈現反彈后回落的走勢。目前德國制造業訂單減少,工業產出量減少,進出口總額減少,預示著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陷入衰退。整個歐元區經濟由停滯轉向萎縮。
英國施羅德公司歐洲經濟專家阿扎德·贊蓋納表示:“歐洲主要經濟體的承受力將在未來幾個季度經受考驗,因為先行指標顯示市場需求將繼續下降,企業家信心將日漸走低?!睔W洲的前景仍非?!安淮_定”,“預計在年底出現轉機之前,第三季度的情況將進一步惡化。”
受歐債危機持續升級、歐元區經濟衰退和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影響,中國2012年的貿易前景出現問題。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中國出現了自2008年至2009年全球危機以來,外來投資減少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2012年1~7月份,來自歐盟的外國直接投資同比下降2.7%,降至40億美元。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對歐盟出口的急劇下降,是影響中國當前出口增速的第一大因素。中國2012年的目標是貿易平均增長10%,但今年到目前為止,出口一直很不穩定。7月份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同比下降16.2%,降至294億美元。7月份的出口增速幾乎停滯,僅比一年前增長1%,遠低于平均預測值8.6%;進口同比增長4.7%,低于平均預測值7.2%。
國際環境的嚴峻和復雜,是中國未來幾年都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要有打長久戰的準備。為此,中國的應對策略不僅要防止風險傳染,如前面已提及的貿易,當然還有資本流動及危機應對,更要化危為機,主動調結構和轉方式,提前有序釋放風險,始終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但具體到針對歐債危機及歐元區經濟衰退,則必須首先要對此有一準確明晰的基本判斷。歐債危機不是單純的主權債務危機,而是歐洲一體化過程中諸多矛盾和缺陷的體現。目前,歐元區面臨著“轉型”和“危機”的艱難平衡。其實歐元區不缺資源,缺的是機制。2011年,歐元區的赤字率和債務率分別為4.1%和87.2%,而同期美國和日本的赤字率分別為9.6%和10.1%,債務率分別為102.9%和229.8%。歐元區這兩年的經常收支順差分別為409.5億和374.7億美元。歐元區的銀行資本缺口較大,但歐洲存量財富巨大。因此,歐洲缺乏的是有效的資源(銀行資本、社會資金)配置機制和國家間的協調機制,需要在現實中調整認識。它是結構性問題,而不是資源總量問題,簡單的輸血解決不了歐元區問題。在歐元區機制轉變之前,中國對此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
歐元區的風險相對可控,但仍不能排除極端情形出現的可能性。目前,歐元區短期流動性風險已大幅緩解。一定程度的市場緊張,既是必然,也是必要。歐元區借助去杠桿的周期性因素和資本市場壓力,進一步推進一體化進程,改善歐元區治理機制及提高長期競爭力,如社會福利,特別是勞動力市場等。歐元區已開始為極端情形做準備,這反而降低了極端情形出現的可能性,政策會更加務實。希臘雖然反對財政緊縮,但不會輕易退出歐元區。德法已開始接受在增長中解決問題,促進良性循環的解決思路。但同時必須看到,經濟特別是金融去杠桿化過程并不是線性的,存在臨界點和加速過程。歐元區二季度PMI開始跳水,6月份歐元區綜合PMI初始值僅44.8,德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分別為44.7、42.0和44.8。隨著歐元區經濟衰退和市場壓力加大,民族情緒日益激烈,各國應對短期風險的政策空間有限,并且逐步減少,協調機制短期內無法建立并發揮作用,國家間的政治搏弈,并不能完全排除極端情形的出現。目前歐洲的防火墻并不足以應付極端情形,如雖然市場對希臘退出已有相當的預期,但當希臘退出風險加大時,金融市場仍會出現急劇下跌。
歐元區的緊張和低迷,仍將是一個長期的反復過程。截至目前,歐洲領導人尚未找到歐元區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多個民主國家選擇可行方案的過程,是在市場和社會壓力下不斷搏弈的過程。歐元區提高長期競爭力的轉型和危機中的去杠桿,都將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長期過程。
當對歐元區的問題有了一個準確清晰的基本判斷后,如何化危為機、有所作為的謀略才會有基礎實在可靠,有辦法科學可行,有利益雙盈可為。歐元區政策重點從緊縮轉向增長,一方面,推出了1200億歐元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以補充已通過的“財政契約”。在堅持單個國家財政紀律的同時,開始考慮歐元區整體的經濟增長,提供財政風險的分擔機制。另一方面,原來堅持緊縮的國家和機構有所放松,不再過分強調以財政緊縮來恢復信心。同時,歐元區的實體經濟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因此,中國應進一步加快對外直接投資的開放力度,鼓勵和幫助民間資本到歐元區尋找機會??蓪⒉糠滞鈪R儲備加配套人民幣資金,設立專門基金,加強與歐元區的國家、公司及個人合作。以資本投入、補貼等方式,購買歐洲的技術,引入歐洲的專業人才,提高對國內環保產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空氣及水的環境治理力度。將外匯儲備投資到30年快速發展需要補課的環境保護方面,既有利于緩解外匯儲備的潛在風險,又不至于擴大現有產能地,刺激本國經濟。給歐元區帶來一定的外需,加強與歐洲在環保上的合作,也為未來的可能談判增加籌碼。
從實體經濟來看,歐債危機的惡化,導致新興市場國家匯率大幅貶值,人民幣有效匯率快速攀升,影響了出口企業的競爭力。為此,在歐債危機尚未失控的時期,可適當引導匯率在更大幅度的雙向波動,在美元升值背景下,這反而會有利于中國保持實際匯率的相對穩定。同時,進一步完善外匯衍生品市場,提高市場參與主體的外匯風險管理能力。提前釋放歐元區極端情形下的匯率和資本流動風險,提高金融市場承受風險波動的能力,擴大匯率工具空間。
歐元區的動蕩,不僅影響中國與歐元區間的資金流動,還將影響新興市場甚至中美之間的資金流動。既存在回流歐元區,滿足流動性需求的資金流動,也存在規避風險,重新進行資產組合配置的資金流動。中國不能因國際環境不穩定而延緩資本賬戶的必要開放,但當前對跨境資本流動應加強管道管理,對資質和規模保留必要的管制。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管理,加大對地下錢莊的打擊力度,形成必要的威懾力。
當前的歐債危機是系統性的,極端情形下更會產生全球影響。盡管這種情況是小概率事件,但目前并不能完全排除。中國應充分借鑒IMF等危機處理經驗,建立中國的應急機構及危機處理預案,對歐債危機的極端情形防范于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