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奧運冠軍,為何有些冠軍在奧運會結束即被人們遺忘,而有些冠軍卻能長盛不衰地出現在公眾眼前?如果說,公眾的關注是盞照明燈,那么什么樣的冠軍才能在明?什么樣的冠軍在暗?
把公眾的注意力轉換成資本的話,為何有的奧運冠軍身價過億,有的卻淪落到賣金牌維生?是什么在決定金牌的含金量?
國家獎勵
奧運健兒以國家的名義征戰賽場,比賽結束之時,會獲得國家的獎勵,這在世界各國皆如此。
資料顯示,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時,當時的國家體委給予奧運冠軍的獎金是6000元。當年的射擊運動員許海峰一鳴驚人并獲獎勵。1988年,這一數字是1.5萬元。1992年奧運會時國家體委給出的獎勵是金牌獲得者8萬元,銀牌和銅牌獲得者分別為5萬元和3萬元。1996年,政府獎勵金額是8萬元,而到了2000年,便漲到了15萬元,2004年漲至20萬元。2008年北京奧運會,冠軍的獎金更是一舉達到25萬元。
企業饋贈
就在倫敦奧運會結束不久,據國內某媒體透露,此次奧運會上震驚世人的兩名浙江籍運動員——孫楊和葉詩文將分別獲得一套價值300萬元以上的豪宅。贈送單位是浙江某著名房地產公司,孫楊和葉詩文所獲贈的豪宅正是該公司下屬樓盤的房子。房子位于城郊之間,面積是140平方米。
此外,還有不少企業設立的基金會也會給奧運冠軍以獎勵。據了解,霍英東基金會從1984年開始,就對每位中國代表團奧運金牌得主頒發重達1公斤的金牌以及8萬美金的現金獎勵。
地方獎勵
事實上,“國家獎”僅是奧運獎牌得主獎金來源的一小部分,除了體育總局的獎勵外,港澳獎勵、省市獎勵往往比國家獎勵還要豐厚。這部分的獎勵主要以現金、住房、汽車、黃金等等實物的形式送出。
以山東省為例。2004年雅典奧運會,山東省為本省運動員提供的獎勵是50萬元,而2008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100萬元,而且,這些獎金還享受免去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政策。云南省體育局也曾高調宣布,一旦該省選手獲得金牌,省政府將重獎100萬元,銀牌、銅牌則分別獎勵50萬元、30萬元。
廣告商
如果說政府和企業提供的獎勵是可見的,那么,來自廣告商的獎勵則是無法估計的。運動員在被廣告商看中之后,其身價將會呈幾何級倍增。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金牌都能獲得廣告商的青睞。一般來說,被廣告商挑中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運動員所從事的項目。項目越國際化,越容易被廣告商看中。因此在奧運金牌中,田徑和游泳這樣的基礎大項無疑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有人預測,如果能獲得金牌,劉翔必然會與孫楊展開激烈PK。二是冠軍們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而這往往與其外貌和表達不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