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由于農藥推廣使用技術普及程度還不高,很多農民朋友不能做到正確用藥,因此經常發生農藥使用后效果不佳的現象。為此,筆者將農藥使用不佳的原因分析總結如下,以供借鑒。
一、用藥時機把握不準
用藥務必抓住時機,只有了解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適時用藥,方能奏效。如防治水稻螟蟲必須在卵孵化高峰期用藥,如果等到蟻螟已蛀入莖稈,出現了枯心、白穗、死穗等現象后再用藥,肯定防效不佳。
二、施藥方法不當
田間害蟲的發生、為害和棲息,在作物上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部位,這個特定的部位,便是農藥這支箭應該射中的靶。箭射不中靶,農藥防效就差。
三、病蟲草抗性不斷增強
病菌、害蟲與雜草對農藥的抗性是阻礙農藥充分發揮應有防治效果和潛在效能的現實問題。隨著殺蟲劑用量的迅速增加和品種的不斷更替,病蟲草抗藥性日趨加劇,特別是糧、油、菜、茶、果等主要作物,頻繁用藥防治重大的病蟲草種類,其抗藥性增強得更厲害。
四、防治對象不明確
病當蟲打,蟲當病殺,草作蟲除,此種現象普遍存在。這主要是診斷錯誤,判別不清,導致錯誤用藥。如棉花現蕾后發生的紅葉枯死病,葉脈變綠,葉肉紫紅,呈豬肝色,葉片向下翻卷,最終焦枯脫落,棉農們常誤認為是紅蜘蛛為害;大豆田雜草菟絲子為害,導致大豆生長停滯,發育不良,常被當成根結線蟲病來治等,當然是不管怎么治都沒有效果。
五、噴施藥液浪費大
目前我國農村普遍使用的噴藥器具,仍是幾十年一貫制的噴霧方法,費勞力、不安全、霧粒粗、防效差。據測定,利用工農—16型噴霧器等器具噴霧,藥液黏著性差,沉積率低,其中70%~90%的藥液白白浪費了,滴落在土壤里,流失在水域中,嚴重污染環境。應積極推廣低容量噴霧、超低量噴霧、彌霧、靜電噴霧等新的機具和技術。這是解決防效不佳、減少浪費的有效途徑。
六、農藥自身防效的局限
有的農藥對某些病蟲草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對另一些病蟲草害卻無能為力。如三唑磷對水稻螟蟲、棉鈴蟲和其他鱗翅目類害蟲防效較好,對害蟲有明顯的殺卵作用,但它卻能刺激稻飛虱產卵,導致稻飛虱猖獗。
七、施藥時間沒有把握好
病蟲草害的活動有一定規律,如菜粉蝶(菜青蟲的成蟲)、棉大卷葉蛾、稻蝗等喜歡在光照充足的白天活動,而鱗翅目夜蛾和部分螟蛾科害蟲則喜歡在晚上活動、交配、產卵。因此,應掌握害蟲的活動規律,在一天中,分不同時間,有針對性地“按時用藥”,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八、天氣條件的制約
不同的氣象條件與農藥的防治效果息息相關。不同溫度、濕度、光照、風力、陰晴等對病蟲的發生、活動規律和防治效果都有影響。如在35℃以上高溫和強烈光照下,化學農藥宜蒸發散失;風大藥液宜飄移,也影響防效。
九、天敵的減少
由于長期大量施用劇毒、高殘留農藥,害蟲的天敵受到殺傷,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天敵減少,害蟲猖獗。
十、水質的原因
水有硬水和軟水之分。井水、礦區水、某些山區的泉水多為硬水,硬水稀釋農藥效果差,因內含礦物質,會分解農藥的有效成分;而塘水、河水、溪流水多為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軟水稀釋農藥效果好,但塘水、河水如很渾濁,也同樣影響藥效的發揮。
(作者聯系地址:吳標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西區吳徐農資門市部 郵編:224055 吳芹 鹽都區郭猛鎮林蠶技術推廣服務站 吳士平 郵編:224014 鹽都區郭猛供銷社莊稼醫院 郵編:22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