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低碳漁業的發展、促進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湘鄉市畜牧水產局和湘鄉市全成鑫漁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豬糞養殖水蚯蚓、再用水蚯蚓養殖黃鱔的生態循環養殖模式試驗,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現對該項目的效應綜合評價如下:
一、基本情況
1. 養殖模式。水蚯蚓養殖水田面積與黃鱔網箱養殖池塘面積比為1∶4;每畝池塘放養6米2的網箱25口,每口網箱投放黃鱔苗種8千克;黃鱔用水蚯蚓與全價配合料按1∶1比例混合投喂,日投餌量5%;池塘內套養適量的鰱、鳙魚,力求通過能量食物鏈和生態學原理建立生態循環養殖模式。
2. 養殖結果。以2011年公司2號池塘養殖情況為例,該池塘面積39.8畝,經過6個月飼養,產黃鱔31 283千克,畝均產786千克,產鮮魚9360千克;總產值1 682 876元,畝均產值42 283元;總支出912 422元,畝均成本22 925.2元;總利潤770 454元,畝均利潤19 358.1元。黃鱔成活率93%,魚種成活率95%。
3. 為探索該養殖模式的綜合效益,我們委托中科院亞熱帶現代農業生態研究所對豬糞樣、豬糞處理樣,養殖黃鱔產品和野生黃鱔產品,養殖水蚯蚓的田間土壤和鄰近稻田土壤,養殖池塘進、排水口的水,分別采樣進行對照檢測,取數據平均值,詳見表1、表2、表3和表4:
二、綜合效益評價
1. 經濟效益
采用這種循環模式養殖,黃鱔不需馴食,可以生產出仿生態食品,獲得畝均產值42 283元,畝均利潤19 358元的經濟效益,在淡水養殖中比較理想。
2. 生態效益
①表1數據顯示:水蚯蚓分解利用了豬糞中87%的氮、79%的磷和40%的鉀,說明利用豬糞養殖水蚯蚓不僅可以生產高蛋白的生物飼料,而且能有效解決農村生豬生產豬糞處理的難題,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
②表2數據顯示:利用水蚯蚓投喂黃鱔,生產產品與野生黃鱔比較,除脂肪偏高外,其余營養成分和野生黃鱔差距不明顯,產品安全性能好,產品質量優。
③表3數據顯示:田間施用豬糞3年后和鄰近稻田的部分成分比較(除磷外)仍然相對穩定,說明使用豬糞養殖水蚯蚓沒有造成土壤的富營養化和沙漠化,對土壤肥力影響不大,可以推廣。
④表4數據顯示:黃鱔排泄物進入養殖池塘被水體中浮游生物利用,鰱、鳙魚吸食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分解后,水體pH值略有下降,化學耗氧量略有上升,其余數據影響不大,且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沒有造成水質污染。
綜上所述,利用該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既可以處理豬糞污染,又不造成土壤肥力變化和養殖水質惡化,能生產出優質仿生態黃鱔,生態效益顯著。
3. 社會效益
豬糞養殖水蚯蚓,1個人只能負責3畝地左右的生產,整個養殖過程中40畝池塘、10畝水田要聘用5個勞動力負責水蚯蚓生產、2個勞動力負責黃鱔養殖、1個勞動力負責進出貨物和防病治病等管理工作,這既安排了勞動力就業,又帶動了周邊農戶引進先進的養殖技術和養殖模式,社會效益明顯。
三、討論
1. 施糞稻田和鄰近稻田土壤的氮含量相對《GBW07401土壤成分分析標準物質標準值》而言均高出50%,其余成分均偏低,其原因有待進一步探究。
2. 養殖黃鱔的脂肪偏高,我們準備采用調整水蚯蚓和黃鱔配合飼料的比例進行對照養殖,探索最佳的配比模式。
3. 有待進一步適當調整水體中黃鱔、鰱魚、鳙魚的數量以及餌料配比等,建立一種最佳的養殖模型,使循環養殖中能量既得到有效利用,又不造成水質惡化,真正實現循環養殖業高效、優質、安全、生態。
注:本試驗項目獲湘潭市科技計劃項目(立項編號NY20111028)和湖南省畜牧水產技術推廣專項支持。
(作者聯系地址:湖南省湘鄉市畜牧水產局 郵編:4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