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洛陽牡丹天下聞名,其實全世界種植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進出口基地在山東菏澤。多年來,菏澤人種植牡丹都是為了賞花賣花,一個叫趙效慶的人卻另辟蹊徑,想從牡丹籽里面提取牡丹油,而且他一琢磨就是8年時間。
敢為人先:老花農改良牡丹種植模式
菏澤人種植牡丹都是遵循老套路:首先是不給牡丹澆水,靠自然雨露;其次是不給牡丹施肥,完全依靠大地的滋養;三是牡丹周圍不允許雜草叢生;最后是牡丹花的葉子不能“葉落歸根”。
不澆水是因為牡丹是肉質根,澆水大了容易腐爛,所以主要靠雨水。不施肥是因為人們認為牡丹貴為花王,有機肥骯臟不堪,施了有損花王身份。不許“葉落歸根”則是為了讓牡丹保持一枝獨秀的風姿。一直以來,這些沿襲已久的方法成了種植戶們約定俗成的行規,誰也沒想這其中有什么不對,直到趙效慶將這個習俗打破。
趙效慶祖上世代以種植牡丹為業,到他這一輩已是第七代傳人。20世紀60年代,趙效慶初中畢業后就在牡丹園里學習種植技術,由于勤奮好學,他第二年就當上了所在公社的牡丹種植技術隊隊長。那時候的牡丹還屬于國家瀕危保護植物,趙效慶和同伴們的主要任務是保種,可是種著種著,問題就出現了,牡丹不僅生長緩慢,而且越來越小,土地也變得板結干硬,顯示出一代不如一代的趨勢。
好琢磨事的趙效慶整天尋思種植牡丹的老套路是不是需要改進。牡丹雖然耐旱,但是不澆水花朵小、生長慢,花色也不鮮艷,加之不用有機肥,連落葉也被撿得干干凈凈,土地的營養物質越來越少,土壤板結,肥力降低,牡丹自然也就缺乏生長后勁,抗病害能力較弱。
趙效慶在自家的兩畝牡丹園里做起了對比試驗,一部分施用屬于圈肥的土渣肥,一部分則施用化肥,還有一部分施用豆餅香油渣這些傳統肥料。
經過幾年的對比試驗,趙效慶發現施用雞糞豬糞等有機糞肥的牡丹花長勢最好,而且花色鮮艷,花朵也大。這個結果讓趙效慶喜出望外,更加堅定了他突破傳統種植模式的決心。接下來,他又在牡丹花不同的生長時期澆水,然后將數據一一記錄下來,結果印證了他的預測,只要把握好時機,給牡丹少量澆水有助于生長。按照新的種植方法,趙效慶家種植的牡丹長勢喜人,植株漂亮高大,花朵雍容華貴。
趙效慶與妻子租了50畝地,開始大規模種植牡丹。
1989年,一位日本客商找到趙效慶,訂購了1萬株牡丹苗,每株出價8美元。趙效慶高興之余,也發現了問題。國內牡丹買賣一般是有了訂單才挖出來,而且出關時不準攜帶泥土沙石以及其他雜草的根,主要是為了防止線蟲寄生。接下來還要進行浸洗或者熏蒸消毒,保濕保鮮,掛牌包裝。保鮮必須使用水苔,趙效慶好不容易在廣東省找到了水苔。經過種種波折,牡丹出口的各項工作總算如期完成,他的這個大手筆轟動了整個菏澤牡丹種植界。
異想天開:從牡丹籽中提取食用油
趙效慶趁勢而上,他種植的菏澤牡丹不僅出口到亞洲部分國家,還接到了美洲、歐洲國家的訂單。
隨著競爭的激烈,菏澤牡丹出口出現了多頭對外的現象,結果是外商偷著樂,種植戶叫苦不迭,這種現象也直接導致牡丹苗的價格逐漸走低,每株從最高的32美元一路跌到5美元甚至3美元。外商對苗木的規格要求更高了,如果差距太大,就壓低價格,而當時花農各自種植的牡丹苗往往參差不齊。
2004年,一場持續1個多月的大雨,使菏澤地區的牡丹苗數量急劇減少,以往的無性繁殖難以應對,趙效慶只好采取播種的方式繁殖,結果發現,同一批種子出來的牡丹苗大小整齊劃一,這個發現解決了一直困擾趙效慶的難題,讓他找到了解決牡丹苗大小不一的辦法。
此后,趙效慶的牡丹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他開始琢磨著開辟新的牡丹創收途徑。
他曾經研究試驗過以幾種牡丹為主要原材料的食品,卻一直沒有什么進展,一個偶然事件讓他茅塞頓開。那天,他路過一家牡丹園,一位花農一邊打理牡丹,一邊念叨:“這牡丹的籽一點用處也沒有,白長了這么多。”
聞聽此言,趙效慶心里不由得為之一動,牡丹籽色黑、皮硬、味苦,籽里有油人們早就知道,不過從來沒有人在意,因為花農繁育牡丹多采用無性繁殖,很少用到牡丹籽。趙效慶心想,如果能夠從牡丹籽里提取植物油,不就為牡丹深加工探索出一條全新的道路,創造更高的效益嗎?
一波三折,牡丹籽油1千克賣上千元
在周圍人的不解與懷疑中,趙效慶開始了研制牡丹籽油的試驗。菏澤種植的鳳丹、紫斑等牡丹品種,是20世紀70年代從甘肅引進的,這兩種牡丹花花型并不起眼,但是結籽多,生長快,比如鳳丹牡丹,畝產籽最高可達990千克。
趙效慶算了一筆賬,如果對鳳丹牡丹細心管理,畝產400至500千克花籽應該不成問題。而1畝黃豆的產量也就是150千克,在出油率相同的情況下,牡丹籽的產油率是大豆的2倍,1畝牡丹等于3畝大豆。除此之外,對牡丹花蕊加以利用,再加上生產牡丹茶和其他保健食品,1畝牡丹的經濟效益遠遠高于大豆和其他經濟作物。另外,牡丹很少發生病蟲害,不用打藥,也不用施化肥,投入少,管理簡單。
為了驗證牡丹籽油能否食用,2003年,趙效慶成了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科院、國家林業局的常客。那時他在北京昌平已經有了1個牡丹種植基地,他每天總是趕第一班公交車幾經輾轉趕到市區的科研單位,中午在街上吃碗燴面,等到下午兩點鐘上班后,再把自己要做的試驗告訴人家,等試驗有了結果回到昌平,往往已經是深夜時分。就這樣,日復一日,趙效慶并不覺得辛苦。
科研單位的的分析報告讓趙效慶興奮不已,牡丹籽含油率在20%左右,油的成分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達92%以上,很多指標比號稱最高檔的食用油橄欖油還要高。拿著檢驗報告,趙效慶馬上利用土榨油法進行了試驗,結果發現1畝牡丹籽能榨油75千克,遠遠超過了1畝黃豆榨出油25千克。除此之外,牡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不用像大豆一樣年年播種,除了前三年沒有產量,此后的三五十年里產量一直會很穩定。
2006年,趙效慶在清華大學的幫助下進行了牡丹籽榨油的工藝研究,歷經兩年時間,專門用于牡丹籽榨油的機器研制成功并且申請了國家專利。牡丹籽經過精煉、脫臭、脫酸、過濾、水蒸,就能生產出優質的食用油了。
2008年,趙效慶卻遇到了新的問題,生產加工人類從未食用過的食品,需要向國家衛生部新資源辦公室申報新資源食品,還需要提供權威部門出具的無毒報告、營養成分分析等一系列材料。
趙效慶找到了山東省營養協會,對方告訴他,申報新資源不僅耗時長,而且花費大,僅是實驗費用就需要一兩百萬元。趙效慶沒有氣餒,經過有關部門兩年多的實驗,他一共花費了100多萬元,總算使牡丹籽油通過了新資源食品驗證。
2011年1月24日,國家衛生部的官方網站發布了關于公開征求擬批準牡丹籽油等新資源食品意見的函,這意味著牡丹籽油將要正式成為我國食用油大軍中的一員。
自從趙效慶研究出牡丹籽油后,先后有河北滄州、河南洛陽的廠商找上門來,想合作開發這一新資源。國家林業局也曾經打算把牡丹籽油項目納入國家退耕還林計劃。但是趙效慶放棄了上述各家提出的優厚條件,決定把牡丹油加工項目落戶在家鄉菏澤。
如果滿負荷運轉,趙效慶研制出的機器一天能生產1噸牡丹籽油,按照試銷價格1千元1千克計算,1畝牡丹籽榨成植物油后凈賺32萬,經濟效益相當可觀。但是趙效慶卻在為原料不足而發愁,現在他手里有300噸牡丹籽,這是用兩年的時間以20元1千克的價格從全國各地收購來的,可以說,全國牡丹籽兩年的產量全在這里了。如果正常生產,這些原料1個月的時間就會消耗掉,顯然如此少的原料遠遠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另外,1千克牡丹籽油的原料成本達140元錢,如此高的成本開支,根本沒法打進食用油市場,必須形成規模,降低成本。
趙效慶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有10萬畝油料牡丹,一年就能生產7000噸牡丹籽油,相當于一個中等規模的榨油廠;如果有200萬畝油料牡丹,就能在一個地方形成產業鏈;如果有2000萬畝油料牡丹,全國人都能吃上牡丹籽油。要想把牡丹籽油做成一個產業,需要多方面共同推動。
雖然現實離美好的期盼還有一段距離,但是趙效慶堅信,自己一定會將牡丹籽油這個項目做大做強。
(作者聯系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錦繡東方小區(威海路與會展大街交匯處)65棟2單元103室 郵編:1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