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進行稻田養鰍,雖然大部分農民都從中嘗到了甜頭,但也有少部分農民由于沒有掌握好稻田養鰍的要領,而導致收益較差。為此,筆者特將稻田養泥鰍的關鍵技術介紹如下,供農民朋友參考。
一、創造良好的環境
稻田要經過改造才能養殖泥鰍,改造的目的是為泥鰍提供一個相對良好的生長棲息環境,特別是在曬田、施藥時能為泥鰍提供一個活動、躲避的空間。需要在稻田中開挖溝、凼,一般來講,溝寬為40厘米,深為30厘米,形狀根據稻田的大小,分為口字形、田字形和井字形溝;凼寬為1~1.5米,深為60~70厘米,一般凼開在出水口位置,要做到溝、凼相通。溝、凼的占地面積,主要根據養殖泥鰍的目標產量而定。溝、凼的面積和水體體積決定泥鰍的承載量,如果每畝生產200千克泥鰍,在考慮泥鰍生長、曬田等因素的基礎上,則至少在稻田中需要開挖溝、凼的面積為150米2,即占稻田面積的20%左右。
二、采取防洪防逃防敵害措施
泥鰍的逃逸能力較強,進排水口、田埂的漏洞、垮塌,以及大雨時水漫過田埂等都易造成泥鰍的逃逸,因此,養殖泥鰍的稻田都要加高加固田埂,扎好進排水口,做到能排能灌。有條件的話,在稻田四周要圍一圈網片,這樣可以較好地起到防逃的效果。泥鰍的生物敵害較多,種類有鴨子、烏魚、黃鱔、鱉、水鳥、水蛇、青蛙、水鼠、水蜈蚣、紅娘華等水生物和昆蟲,因此在放養鰍種前要徹底清塘,清除池邊雜草,保持養殖環境衛生;進水口要用鐵篩網圍攔好,防止野雜魚、水蛇、青蛙、水鼠、水蜈蚣、紅娘華等隨流水進入池中;在飼養管理期間,更要及時清除生物敵害,嚴防敵害生物侵入,如發現蛙類應及時捕捉,蛙卵要及時打撈干凈;若發現水田里有水蜈蚣,應立即用90%的晶體敵百蟲按5克/米3濃度全面潑灑殺滅。另外,水鳥也是泥鰍的天敵,為防止水鳥入田叼魚,可在稻田的東西向或南北向,每隔30厘米打一個相對應的木樁,每個木樁高20厘米。木樁要打在田埂上,再用直徑為0.2毫米的膠絲線在兩邊相對應的兩個木樁上拴牢、繃直,形狀就像在稻田上面畫一排排的平行線。由于膠絲線抑制了水鳥的飛行動作,所以可以限制水鳥對泥鰍的捕食。
三、苗種規格不能太小
由于泥鰍幼體在發育過程中要經歷多次變態,到3厘米規格后,才發育完全,因此,稻田養殖的泥鰍苗規格不能太小,否則影響存活率。建議稻田養殖的泥鰍規格要大于3厘米。放養數量與產量有關,如果設計泥鰍畝產200千克,那么每畝要放養100~200尾/500克規格泥鰍苗50千克以上。
四、科學投喂泥鰍飼料
泥鰍為雜食性魚類,在天然水域中以昆蟲幼蟲、水蚯蚓、底棲生物、小型甲殼類動物、植物碎屑、有機物質等為食。在稻田養殖泥鰍時,可以充分利用稻田里的天然餌料。如要追求一定的泥鰍產量,光靠天然餌料是不夠的,還需要投喂人工飼料。建議投喂浮性顆粒飼料,日投喂兩次,時間在上午9~10時和下午5~6時。投飼量一般按泥鰍總體重的3%~5%計算,上午投喂日餌量的40%,下午投喂日餌量的60%。也可按泥鰍實際的吃食情況而定,每次投喂的餌量以2小時吃完為標準。值得注意的是,飼料的粗蛋白含量要達到35%以上才能滿足泥鰍的生長需要。
五、管理好稻田水質
稻田水質日常應保持清新,因此要適時加注新水。苗種放養后,稻田水深度應保持在5厘米以上。養殖中期(大約在7月中旬)正是高溫季節,田間水深度應保持在10厘米以上。養殖期間一般3~5天換水1次。在每天的巡查中,如發現泥鰍浮頭、受驚且日出后仍不下沉,應立即換水。防洪、防逃、防鳥等設施如有損壞必須立即進行修復。
六、搞好稻田的施肥和用藥
一般養鰍稻田只需耕1次即可,耕田與施肥要結合進行。施肥的原則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且少量多次。每畝田每季稻施基肥500千克,并視水質情況施追肥,追肥量為畝施尿素7千克或混合肥5千克。化肥不能使用氨水和碳酸氫銨,否則會造成泥鰍中毒。養殖稻田施農藥的最佳時間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生產中稻田出現病蟲害時,宜選用對癥高效低毒的農藥,如防病除蟲可使用氯蟲苯甲酰胺,除草可使用吡嘧磺隆、噁草酮等。下雨前不要施農藥。在噴灑農藥前適當加深田水,以稀釋落入水中農藥的濃度。施藥時噴嘴要斜向稻葉或朝上,盡量將藥噴在稻葉上,這樣既利于提高防治病蟲效率,又可減少藥物落入水中對泥鰍造成危害。由于是稻鰍共生養殖,在水稻用藥時,必須考慮到不能對泥鰍造成傷害,還要保證泥鰍的食用安全性,凡是農業部規定的禁用漁藥都絕對不能在稻田中使用。
七、要重點防治兩種泥鰍病
稻田養殖的泥鰍主要有兩種?。?/p>
一種是車輪蟲病。由車輪蟲寄生所致。泥鰍患此病后攝食減少,離群獨游,嚴重時蟲體密布,如不及時治療,輕則影響生長,重則引起死亡。流行季節為5~8月份。防治方法,一是在放養前用生石灰徹底清田消毒;二是用0.7毫克/千克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田潑灑。
另一種是腸炎病?;疾∧圉q的肛門紅腫,擠壓有黃色黏液溢出,腸內無食物或后段腸有少量食物和消化廢物,腸壁充血呈紅色,嚴重時呈紫紅色?;即朔N病的泥鰍常離群獨游,動作遲緩、呆滯,體表無光澤,不攝食,最后沉入池底死亡。當水溫25~30℃時是發病高峰期,死亡率高達90%以上。防治方法是用大蒜素5克拌入4千克飼料中投喂,連喂3天;或每100千克泥鰍每天用干粉狀的地錦草、馬齒莧、辣蓼各500克,食鹽200克,拌飼料投喂,分上、下午兩次投喂,連喂3天。在養殖中還會發現水霉病、腐鰭病、赤皮病等,應及時做好鰍病預防工作,發現患病后,要做到準確診斷、科學用藥。
(作者聯系地址:江蘇省濱海市睦鄰開發區政府 郵編:2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