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中原,明媚的陽光透過樹蔭灑在郁郁蔥蔥的魔芋地里,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手捧著一顆大魔芋,激動地向參觀的來賓做著介紹。在日前舉行的“2011年漯河市林蔭樹下栽培魔芋現場會”上,郾城區離休干部孫全安和他的魔芋夢為更多的人所知曉。
孫全安1992年從縣林業局局長的崗位離休,享受副縣級待遇,在漯河市郾城區定居。在別人眼里,他完全可以頤養天年、安享天倫了。受到改革開放“步子再快一些,膽子再大一些”的影響,老孫毅然決然放棄清閑日子,寶刀再試,當白發弄潮人,先后受聘于漯河市奶業公司、漯河市殘聯松江醫院、榮事達貿易有限公司等8家企事業單位,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余熱。不過,作為跟苗木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老林業”,老孫最牽掛的還是那一片綠色。后來,他租地150畝,發動全家建立育苗基地,所育苗木累計綠化農田林網15萬畝,增加經濟效益7200多萬元。隨著速生楊育苗的逐漸飽和,孫全安后來索性把150畝土地全部栽上成材樹。
在老孫一家人的精心管護下,樹木長勢不錯。不過,欣慰之余,老孫也在深深思索著一個問題,樹大了,林蔭地怎么利用?自家的150畝不算啥,而全區6萬畝林蔭地數目可觀,不能把林下閑置的土地變廢為寶,就意味著全區近兩成耕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實在令人心痛。2006年,老孫提出開發利用林蔭地的設想,并在區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前往湖北、陜西等地考察。經過走訪和比較,他發現在森林覆蓋率高的山區,普遍生長著一種叫做“魔芋”的作物。隨后,通過調查了解和翻閱資料,他知道魔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性喜陰,具有降脂、降糖、消腫、抗炎等藥物療效,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孫全安大喜過望,當即從外地購買了90千克魔芋種,于當年年底著手在自己承包的林地上試種。
不過,魔芋過去主要在我國的云貴高原和秦巴山區種植,在平原種植還是個新生事物。試種過程中,孫全安對土質、氣候和水肥等栽培條件進行了耐心鉆研,還三番五次跑外地請教專家。不管是盛夏酷暑還是隆冬嚴寒,他總是在地里撥土觀看,與書本對照,生怕某個環節出現紕漏。他甚至把重病臥床的老伴委托給兒女和保姆照料,風雨無阻地在魔芋田里勞作,以至于老伴嗔怪他“被魔芋搞入魔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魔芋每個平均長到2~3千克重,第二年最大的已經達到6.3千克。隨后3年,孫全安不斷擴大試驗面積,產量節節攀升,播種量與收獲量的比例從最初的1∶5提高到1∶7、1∶9……
2010年9月,孫全安帶著試種的魔芋專程赴重慶魔芋研究所,請專家進行化驗鑒定。鑒定結果顯示,他種植的魔芋干固糖含量為57%,高于研究所基地的魔芋2個百分點,水分含量83%,低于基地的魔芋1個百分點:說明其品質已經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喜訊傳來,家鄉沸騰了?!霸嚪N魔芋取得成功,表明平原的林蔭地完全可以種植,這為漯河市50萬畝林蔭地的使用提供了重要參考經驗。”市老干部發揮作用協會會長賈海旺給予了孫全安高度評價。此后,孫全安的試驗田里先后舉辦多場林地魔芋種植推廣現場會,如今,漯河三區兩縣和周邊的西華縣等地魔芋種植面積達到3600畝。孫全安總結出的魔芋“五喜五怕”——喜陰光怕強光、喜中溫怕高溫、喜中濕怕水浸、喜黃土怕黑土、喜農肥磷肥怕氮肥氨肥,更是被魔芋種植者親切地稱為“老孫秘笈”。
魔芋引種邁出一小步,林下產業跨出一大步。孫全安以5年的嘔心瀝血,解決的不僅是一個農業新品種的引進問題,更使得原本顆粒不收的林蔭地發揮了巨大作用。據《本草綱目》記載,2000多年前古人就用魔芋來治病,如今,魔芋能制藥,魔芋粉還是火腿腸的淀粉用料。漯河本地知名企業“雙匯集團”就有一個魔芋粉加工廠,產品遠銷到韓國、日本、泰國等周邊國家,成為學生加餐食品。另外,魔芋單位面積產量遠遠高于其他農產品,畝產一般為4000千克,高的可以達到7500千克,折合每畝經濟收入7000至12000元。
在引種和推廣取得成功后,如何開拓魔芋產品的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成為孫全安新的奮斗目標。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期間,他在會場轉了兩天,邀請有合作意向的企業到魔芋田參觀考察,洽談銷售事宜。他還牽頭成立了漯河魔芋生產合作社,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儲藏銷售等一條龍服務。他也準備再建一個魔芋顆粒加工廠,計劃投資30萬元從四川引進設備。
孫全安的魔芋夢還在延續,只為那更加燦爛的明天。“在陜西嵐皋縣,有的農民因種植魔芋蓋起了小洋樓,我希望河南的農民也能通過魔芋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睂O全安堅定地說。
(作者聯系地址: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委老干部局 郵編:46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