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吉縣現有蘋果園28.81萬畝,全部為旱地果園,十年九旱的自然條件制約著蘋果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為了選擇適宜的旱作保水措施,近年來,我們探索出了旱地果園集雨穴井覆膜提高土壤含水量技術,2011年選擇有代表性的果園進行了對比試驗,以下是試驗的具體情況。
一、材料與方法
1. 試驗地概況 吉縣年平均氣溫在6.5~11.4℃,年均日溫差11.5℃,年平均日照時數2563.8小時,無霜期172天,年平均降雨量介于470~600毫米之間。試驗果園位于吉縣吉昌鎮勒馬垣。園地為等高梯田,梯面寬度30~50米,屬黃壤土,土層深厚,蘋果品種以紅富士為主,樹勢中庸偏弱,株行距為3米×4米,株高2.5~3米,授粉樹為嘎拉、新紅星等(樹齡20年)。
2. 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處理。處理1為塑料桶穴井模式:在蘋果行兩樹中間點挖1直徑30厘米、深40厘米的穴,穴底墊入少許秸稈、雜草,放入無底塑料桶(桶高40厘米,直徑20厘米),桶周圍用土墊實,然后以桶為中心把地面平整成中低外高的方碟狀,落差20厘米,然后覆蓋規格為3米×3米的厚塑料布,四周用土壓嚴,在位于桶正中的覆膜處開1小孔,用1瓦片或秸稈蓋住。處理2為秸稈填實穴井模式:在蘋果行中間點開穴,方法同上,在穴內不放塑料桶,直接豎放秸稈捆,草把低于地面,用碟狀地膜覆蓋。處理3為果園空白對照區:按一般果園正常管理,未采取集雨保墑措施。
3. 測定指標與方法 采用降雨后測定不同處理土壤含水量的方法。根據降雨量大小不同,分別測定桶底、穴底、空白區深20厘米、40厘米、100厘米、160厘米的土壤水分含量。
二、結果與分析
1. 測定結果(見表1、表2)
2. 集雨效應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10毫米降雨對大田20厘米、40厘米深處土壤含水量幾乎無影響,是無效降雨;而集雨桶底和集雨穴底土壤含水量都高達28%以上,說明果園局部得到灌溉。從表2可以看出,在降水量大的情況下,對照區40厘米處土壤含水量最高為23.22%,而集雨桶底和集雨穴底40厘米處,由于雨水下滲,土壤含水量僅達16.46%和17.23%。對于塑料桶穴井和秸稈穴井,100厘米深處土壤含水量高達21.07%和20.67%,對照區為20.44%,3個處理含水量基本持平;160厘米深處土壤含水量高達20.24%和19.55%,而對照區為18.43%,分別比處理1和處理2低1.81%、1.12%。
三、結論
對蘋果園采用塑料桶穴井模式和秸稈填實穴井模式集雨保墑,在地平面上能使地表降水集中到果樹行間,在土壤垂直線上能使降水經過人為控制措施進一步下行,打破盛果期樹根深處150~200厘米干土層,有效銜接地上水與地下水。塑料桶穴井模式和秸稈填實穴井模式集雨保墑效果差別不大,均為旱地果園充分利用水分,實現增產增收開辟了新路子,各地可因地制宜選擇。
(作者聯系地址:王秋萍 山西省臨汾市農業委員會 郵編:041000;竇興華 山西省吉縣果業開發服務中心 郵編:0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