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農業部將為農民辦理政策宣傳、科技支撐、生產扶持、產銷銜接、條件改善等五大類31件實事,主要包括:向農民群眾宣傳“三農”政策,為基層組織送30萬份《農民日報》,為農民送書送信息送廣告服務,為農村“大喇叭”廣播站提供信息服務,舉辦“中華農耕文化展”,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免費為1.8億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在產糧大縣建立100個新品種展示示范方,開展百萬牧雞治蝗增收行動,啟動漁業科技支援西部行動,向丘陵山區示范推廣適用農機新技術,對100萬新購置農機具的農民開展培訓,開展10萬名農技人員技能培訓,指導8萬名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提升基層農技人員專業技術水平,提升牧區草原畜牧業生產技術水平,開展農產品經紀人和技術人員培訓,開展農村發展帶頭人培訓,提高農牧民動物疫病防控和自我防護水平,提高農民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新增沼氣用戶120萬戶,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開展政策性漁業互助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為建設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提供支持,強化牧區草原防火物資配置,加快貧困地區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建設,對參加漁業海難救助的漁船進行補助,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在50個城市社區設立直銷點或直銷店,搭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平臺,改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工作條件,完成墾區危房改造20萬戶。
(摘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結構性供給失衡導致玉米價格上漲
供求趨緊為上漲主因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預警分析專家習銀生告訴記者,今年春節后玉米價格走勢較強,主要原因是國內玉米供給趨緊的格局未發生根本變化。盡管去年玉米豐收,年度供給相對充足,但近年來我國畜牧業持續發展,飼用玉米消費穩步增長,工業消費快速增長,玉米總消費呈現剛性增長的特點,國內玉米供求長期趨緊的態勢沒有發生改變。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玉米價格上漲是在國內玉米獲得歷史性豐收,年度供應總體較為充裕,但結構性供給失衡的情況下發生的。由于去年華北黃淮產區玉米質量較差,水分較高,霉變率較高。而飼料企業對玉米質量要求較高,這就使得南方銷區,甚至華北黃淮產區的飼料企業紛紛轉向東北產區集中采購玉米,造成東北產區貨源供應相對偏緊,加上農民惜售,導致東北產區玉米價格持續堅挺,并帶動其他地區價格上漲。今年華北玉米霉變比例偏高意味著優質玉米供應量相對減少,其價格優勢也愈發明顯,進而帶動國內市場震蕩上揚。另外,國際玉米價格上漲推動因素也不可小覷,南美因干旱影響玉米產量,全球玉米供給趨緊,加上美元匯率走低,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國際玉米價格呈震蕩回升態勢,對國內玉米價格上漲形成一定推動。
深加工企業需求旺盛 3月份至今,東北地區玉米價格上漲100~120元/噸,華北上漲60~80元/噸,廣東上漲70~80元/噸。據吉林玉米深加工企業反映,目前玉米收購價格高達2280元/噸,而在2月份約為2100元/噸,一個月上漲了10%。玉米收購價格雖不斷攀升,但農民普遍存在惜售心理,企業面臨收糧難困境,很多企業只好抬價“搶”玉米。在第七屆春之華飼料原料市場專題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指出,中國玉米供需格局正在出現轉折性變化,由過去的相對充裕轉變為供不應求,供需缺口正逐步擴大。他介紹,國內玉米深加工需求已由2008年的3500萬噸增至目前的4500萬~5000萬噸,增長29%~43%。即使在全國玉米獲得豐收的前提下,由于深加工需求的快速增長,市場供需缺口仍會擴大。需要警惕的是,在目前的成本壓力下,深加工企業正面臨著利潤空間的降低。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甚至有些加工企業已經放棄繼續補進玉米。這種現象在運費高昂的南方地區尤為明顯。
(摘自中國農業信息網)
今年農膜市場分析
現在農膜市場上的產品主要是普通聚乙烯薄膜、聚乙烯無滴膜、普通聚氯乙烯薄膜、聚氯乙烯無滴膜、聚乙烯多功能復合膜、EVA多功能復合膜等。隨著設施蔬菜在全國的發展,農膜企業近幾年發展的比較紅火,農膜品牌也在不斷增加。
資料顯示,預計2012年全年農膜需求量將超過240萬噸,產量將比去年增長20%以上,這也說明了農民在購買農膜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選擇性,同時也增加了更多的風險。
由于用于生產農膜的原料來自于石油,因此農膜的價格受石油價格的影響明顯。在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世界石油價格高漲,就導致了農膜價格不斷上漲。在2012年里,如果石油價格沒有太多的變動,預計農膜價格也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摘自中國農資網)
新型節水養豬專利技術問世
北京清泉灣養豬有限公司高級顧問萬熙卿和湖北荊州六福泉畜牧公司董事長蘇澤民,歷時近兩年合作研究的豬用節水飲水裝置日前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的授權通知(專利號:201120193049.5)。該項技術是將乳頭式飲水器置于特制飲水盆底部,生豬飲水時會用鼻吻部觸碰飲水器乳頭,水流出后淹沒飲水器,豬將流出的水喝完后再次觸碰飲水器,如此循環反復飲水。萬熙卿先生介紹,這項技術相比目前廣泛采用的鴨嘴式飲水器(含杯式飲水器),具有以下兩個明顯的優點:豬將流出的水喝完后才能再次觸碰飲水器,使得飲水盆的水不會溢出,既節約了寶貴的水資源,又保持了圈舍地面干燥,大大減少了污水排放。
萬熙卿先生說,這項技術經過1萬多頭生豬(生長豬、母豬)的實際應用證明,該裝置與鴨嘴式飲水器(含杯式飲水器)相比節水效果十分明顯,幾乎杜絕了飲水的浪費。
(摘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神丹1號鵪鶉”獲國家新品種證書
日前,湖北培育的“神丹1號鵪鶉”配套系獲得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頒發的畜禽新品種配套系證書。“神丹1號鵪鶉”配套系培育成功填補了我國鵪鶉產業一直缺乏自主培育品種的空白,對我國鵪鶉養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神丹1號鵪鶉”配套系具有體型小、耗料少,產蛋率高,蛋品質好適合加工,品種性能遺傳穩定,群體均勻度好等特點,其商品代鵪鶉育雛成活率95%,開產日齡43~47天,35周齡入舍鵪鶉產蛋數155~165枚,平均蛋重10~11克,平均日耗料21~24克,飼料轉化比2.5~2.7,35周末體重150~170克。相對于市場上同類鵪鶉,可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摘自《農民日報》)
北京小型西瓜品種受熱捧
西瓜是北京市場傳統的夏季當家水果,也是北京市的主要農作物,每年栽培面積約15萬畝,占全市瓜菜面積的10.9%,年產值10億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人口的減少,西瓜消費正在發生著悄然變化,小型西瓜受市場熱捧,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在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的影響下,2008年,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選育了“超越夢想”小型西瓜品種并開始推廣,受到瓜農熱捧,種植面積連年翻番,2011年“超越夢想”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占小型西瓜生產面積的10%。與主栽品種相比,它具有明顯的優勢:一是糖度高(13%以上)、口感脆爽,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二是果皮韌性好,不易裂、耐儲運;三是采摘時間長達10天,果實成熟后不易“婁”(北京方言,過熟后空心、變質的意思),便于采摘。另外,該品種還有易坐瓜、耐熱性好等優點。
“超越夢想”屬于極早熟小型西瓜,全國均可種植。該品種全生育期80天,成熟期26~28天,低溫生長性好,果實橢圓形,條帶細,外觀美麗有光澤,易坐果,果實整齊度好,單瓜重2~2.5公斤,果肉大紅色,肉質酥脆,皮薄且韌,不裂瓜,中心含糖量在14%左右。
(摘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芝麻新品“中芝14”獲高產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培育的芝麻新品種“中芝14”在湖北黃岡地區的千畝連片示范中,創造了平均畝產144.5公斤的紀錄,每畝可為農民增加收益500多元。
“中芝14”具有產量高、含油量高、穩產性好、品質優良、適應性強的特性,在湖北、安徽、江西及河南中南部均適宜種植;在全國芝麻區域試驗中,“中芝14”平均畝產77.22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8.35%,含油量達57.5%;在生產試驗中,莖點枯病病情指數為4.71,比對照品種低45.10%,表現出極強的抗病性。2006年和2007年,該品種分別通過湖北省和國家芝麻品種審(鑒)定。
據“中芝14”選育人趙應忠介紹,為了加快芝麻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油料所與黃岡市農業局合作,在團風縣、黃州區兩地開展了良種良法大面積示范。油料所無償提供示范用種和深溝窄廂漬害防控技術以及病蟲草害防控技術指導,“中芝14”表現出長勢旺盛、結蒴多而密、耐漬抗病性強、成熟一致性好、種子大而白的特性。田間五點測產,平均畝密度9467株,每株結蒴99.2個,每蒴72.3粒籽,千粒重2.85克,平均每畝實際收獲產量達144.5公斤,較當地品種增產46.8公斤,增幅達47.9%,為當地農民增產增收找到了新途徑。
(摘自《農民日報》)
我國竹材產業發展技術獲重大突破
近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由木材工業研究所首席專家于文吉研究員等完成的“高性能竹基纖維復合材料的制造技術”研究,突破傳統技術中竹青竹黃難以有效膠合的瓶頸難題,使占我國竹材資源近50%的小徑竹、叢生竹得以高效利用,并使毛竹等大徑級竹材一次利用率從20%~50%提高至90%以上。
據了解,目前該技術已通過了科技部“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辦公室組織的課題驗收,現已在重慶、安徽、福建等11個重點產竹省區逐步推廣。2011年底,國家林業局組織的專家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摘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貴州省農機機具補貼標準確定為30%
近日,貴州省農業信息委員會公布,今年進入目錄的農機機具補貼標準確定為30%,補貼對象優先為全省農業縣農牧漁民、農場(林場)職工和直接從事農機作業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
省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戶購買農機,實行具體機型定額補貼,中央補貼額為機具總價的30%,單機補貼額最高為5萬元。農戶可自主選擇具有資質的經銷商購置農機,允許在省域內跨縣選擇經銷商,談價議價,差價購機(即農戶購機時不用交付全款,僅付購機款中自付部分,機具補貼款由經銷商向農機部門自行申報)。
(摘自農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