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隨著氣溫回升,天氣轉暖,無論外出抑或居家,寶寶的活動強度都開始變大。這時媽媽要警惕寶寶脫臼的情況發生了。
肘關節脫臼在4歲以下的寶寶中比較多見,主要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關節韌帶比較松弛,關節囊比較柔韌、薄弱,當胳膊伸直時,如果突然受到縱向牽拉,很容易造成牽拉負重而導致關節脫位。
引起肘關節脫臼的
4種常見情況
生活中的某些細節情況很可能會造成寶寶肘關節脫臼,媽媽平時一定要注意哦!
情況1 在給寶寶穿脫上衣時,媽媽用力拽孩子的胳膊。
情況2 看到蹣跚學步的寶寶腳底一滑,慌張的媽媽猛地拉著寶寶的小手往上一拽。
情況3 有些媽媽在拉寶寶上樓梯或上斜坡時,用力牽拉寶寶的上肢;還有的則是在寶寶走路摔倒時,媽媽本能地將寶寶拽起。
情況4 在游戲“拉大鋸扯大鋸”中,寶寶們在歡快的歌聲中往往會忘情地牽拉對方,且用力過猛。
肘關節脫臼的表現
急躁魯莽的拉拽寶寶,很可能會引起寶寶肘關節脫臼。為了早點發現寶寶胳膊肘關節是否發生了脫臼,媽媽一定要先學會觀察寶寶脫臼時的表現哦!
驟然間啼哭不止;喊叫被牽拉的胳膊疼痛;拒絕別人移動他的肘部,傷肢手臂不能抬起,不肯用患側手拿取物品;肘關節輕度彎曲,手心向下垂于胸前。
媽媽該怎么辦?
寶寶肘關節脫臼了,媽媽如果對骨骼組織不大熟悉,自己不要隨意整復脫位部位,以免引起血管或神經的損傷。應立即將寶寶送往醫院,請專科醫生進行手法復位。在送往醫院的路途中可以對傷肢冷敷,以減輕局部組織的水腫。
手法復位如何操作?
媽媽抱著脫臼寶寶端坐,醫生同寶寶相對。將寶寶肘屈曲90℃置寶寶身旁。醫生一手握住上臂下端,以防止肩關節轉動,并將拇指置于橈骨頭處。另一手握住寶寶肢手腕,連續做數次前臂旋后動作。此時,可聽到清脆的輕微彈響聲或手指有彈跳感,表示橈骨頭已復位,寶寶停止哭鬧,并可用手上舉取物。
專家提示:所患部為不同,不宜逐一列舉,也不推薦媽媽自學。
關節復位后
不能過度活動
復位后要將關節固定在穩定的位置上使受傷的關節囊韌帶和肌肉得以修復愈合,固定時間約為2~3周。在此期間,注意不要讓寶寶進行過度的活動,以免再次發生關節脫位而形成習慣性脫臼。
預防寶寶肘關節脫臼的生活細節
在給寶寶穿脫衣服時,媽媽動作要輕柔,切勿過分牽拉,旋轉寶寶的前臂;在拉寶寶上樓梯或上斜坡時,切勿用力牽拉寶寶的上肢;當寶寶走路摔倒時,媽媽應雙手將其抱起;對習慣性脫臼的寶寶可適當補充鈣,加強體育鍛煉。對先天性脫臼的寶寶要及時查明原因,及早干預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