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開封尉氏縣水利局,河南 尉氏 475500)
河道,顧名思義是指河水流經的路線,通常指能通航的水路。河水流經即影響周邊的生態,通航即關系著水路沿線的經濟。長期以來河道承擔著水路運輸的重要職能,水路運輸有著悠久的歷史。人類還在石器時代,就以木作舟在水上航行,人類在古代就已利用天然水道從事運輸。水運至今仍是世界許多國家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我國是世界上水路運輸發展較早的國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水路運輸對經濟、文化發展和對外貿易交流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河道是城市生存與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一度承擔著城市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和交通運輸的作用,但是,伴隨著社會的進步,隨著當今社會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人類創造的財富和人類自身都越來越緊密地向城市集中,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經不再扮演或者不再單純扮演資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人們對河道的生態作用和城市景觀都有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和探討城市河道的建設,對城市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乃至人類文明的持續進步都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有益的。
內河運輸簡稱“河運”。使用船舶和其他水運工具,在國內的江、河、湖泊、水庫等天然或人工水道運送貨物和旅客的一種運輸方式。它具有成本低、耗能少、投資省、少占或不占農田等優點,但其受自然條件限制較大,速度較慢,連續性差。內河運輸是水上運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內陸腹地和沿海地區的紐帶,也是邊疆地區與鄰國邊境河流的連接線,在現代化的運輸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內河航運是現代綜合運輸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是水資源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的主要內容之一。與鐵路、公路相比,長江航運存在著速度慢,時效性不強的弱點的同時,由存在著投資少,運力大、成本低的、能耗低的優勢。運送沒有時效性要求的大宗貨物和集裝箱貨物,尤其是需要量穩定,連續發送就能滿足其需要,且價格不高。運輸費用占整個售價較大比例的大宗貨物,內河航運具有明顯的優勢。
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內河航運作為綜合運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流域綜合運輸體系中仍將占據自己應有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國水運業已形成了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齊全、優勢互補的港口體系,同時全國高等級航道網也基本形成。
內河河道在維持原有運輸功能的基礎上,今后的發展方向是:著力構筑內河運輸物流鏈。隨著今后物流業的發展,內河航運越來越多地被納入物流鏈和獨立的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內河集疏運系統的構建對于國際海運進出口貿易、對于跨區域消費品配送將很具優勢,由于公路運輸因其運輸能力的限制,目前已經越來越難于進行大批量及大范圍的物流組織,內河航運的優勢將會越來越突出,很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公路運輸。目前,水運的這種潛能已經逐步被挖掘,被稱為“船舶配送”的貨盤運輸已經被超級市場和連鎖店的配送中心采用。荷蘭是率先使用這一運營模式的國家,在2004年荷蘭有關商業研究機構專門進行了可行性研究,“船舶配送”在荷蘭進行商業實際運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采用內河運輸運送貨盤是可行的并能取得盈利。這僅僅是內河運輸新的市場開拓的一個開始,內河運輸所蘊含的更廣闊的市場有待學者們研究和開發。
河道工程的主要功能可以分為行洪、排澇、蓄水、輸水、航運等,在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不能忽視河道的防汛行洪等主要功能。有的河道存在過水斷面縮小,障礙物阻水、河網水面積減少等問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提高的同時,由于環境意識薄弱,河道管理觀念滯后等原因造成境內主干河道和河網水系沒有跟上發展步伐,河道防洪、調蓄、灌溉、航運等功能日益退化,不能充分發揮其保障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應有功效。我們在規劃河道時,除了河道的經濟功能外,應強調和加強河道行洪防澇等基礎功能的發揮。因此在開展河道工程建設之前,應當研究各條河流、工程區域每個河段的自然特征和保護對象,搞清楚為什么要采取工程措施、主要解決什么問題、能起到什么作用,然后再去考慮有哪些技術手段。例如位于河流上游的山區性河道坡應以保護農田和村莊道路為主,洪水暴漲暴落歷時短,水位變幅大而沖擊力強,陡流急,防沖是最重要的;位于中下游的河道,河道水域的綜合利用要求增強,長歷時高水位浸泡所引發的防滲抗滑問題凸現,防沖問題逐步淡化。匯流面積和保護范圍都逐步增大,河床寬度和堤防高度也相應加大;平原河網水流平緩,主要考慮護岸的穩定性、河網的調蓄能力和水域的有效保潔;城鎮河道既需滿足行洪排澇的要求,也必須充分考慮水域的觀賞性。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可持續發展追求的目標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人類社會與自然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共存的,人類保護自然,就是保護自己,善待好自然環境,就是善待人類自身。水利作為一種全社會使用的公共產品,可持續發展研究對于全人類、對于全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內河的治理開發不管是在舊區還是新區,不管是城市還是在農村,在確保內河排洪、蓄水功能實現的同時,讓內河具有更大的環境自凈能力、回歸自然的特色景觀,是河道整治活動必須充分考慮的問題。
河岸帶作為水生與陸生生態環境邊緣地帶,由于其邊緣效應導致其生態功能十分重要,應注重河道整治中河岸駁坎的生態化設計。相關技術主要有:籠石結構生態型護岸和土工網復合植被技術。該類技術使改造后的河岸具有天然河岸的多孔性,坡面可生長水生或親水高等植物,能為水生高等動物(如魚蝦類)、水生微生物(含細菌、藻類、原生動物)提供非常適宜且多樣的棲息或附著場所。另外塊石垂直疊砌設計(非水泥漿砌),是一種相對較佳的駁坎方式,由于其多孔性,在很大程度上接近自然河道的河岸生態功能。但目前該類設計也存在一定缺點:對于部分河岸帶綠化面積延伸較寬的河段,河岸駁坎過高缺乏親水性,不利于河岸帶與水體間的物質與信息交流;此外從河岸綠化帶生態功能上看,由于河岸帶離河道水面垂直距離過大,使沿河帶近河側地下水潛水層過底,往往導致天氣干旱時間稍長,河岸綠化帶就需人工澆水防止綠化缺水干枯現象,因此提高河岸綠化養護成本,降底了河岸帶的生態適宜性。其他較好的河岸設計有,如采用混凝土框架式固定等方式替代完全隔絕式的河岸設計,在保證河岸穩定性同時,最大限度的保證河岸生態功能;也可選擇需要一定維護費用的塊石疊砌的河岸設計,比一次性投資大,環境功能喪失殆盡的隔絕式河岸要優越的多。
以景觀建設帶動濱河開發也是最近許多城市河道建設的重點之一。建設集水資源調度、觀景、內河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景觀水系建設,帶動城市建設和旅游經濟,是新一輪河道功能的研究和利用。河道景觀設計是河道功能利用開發一個重要方面,合理運用設計方法進行河道景觀規劃設計,使河道真正構成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是我們當前重要思考的問題。在具體設計時要堅持人水和諧和可協調持續發展的的理念。在河道景觀設計中,要將景觀生態學的思想融入到環境設計當中,模擬河道,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自然循環,構架城市生態走廊,實現人與自然的對話,將自然生態作為植物設計的首要元素,并同周圍的人文環境充分結合,打造成一幅詩情畫意的河道景觀畫卷。
[1]陳志紅,關于現代城市河道建設的發展和思考[J].科技與生活,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