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
(黑龍江省龍鎮農場計財科,黑龍江 五大連池 164135)
對于環境保護方面,防護林的作用功不可沒,主要體現在其可以鞏固泥土,防止土壤流失,凈化空氣,以及作為防風作用的天然屏障。這樣以來,作為防護林種植面積較大的農場則充分吸收到此項優勢。在防護林的保護下獲得了一系列經濟效益以及附加效益。如糧食種植地域收到保護免受風沙侵害,人民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得到保證。從而產量得到保證,農民增產增收。因此防護林的管理至關重要,但隨著近幾年環境保護意識對防護林的關注有所減弱,管理規章缺乏等問題出現,資產流失等現象比較嚴重等,防護林保護工程保護又進入我們的實現,成為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部分。
國營農場的防護林是指以發揮防護效益為主要目的的林木和灌木叢,按用途分為兩種,即農田防護林和護溝、護渠林、護路林等。
現今農場憑借農業工作進展順利發展迅速,一些農場生活水平已經達到城市級別。防護林的種植和發展也迅速開展并壯大。其特點為規模大而成網狀分列。能夠覆蓋田間地頭、居民區等各個地方。有些墾區根據自身具體狀況在保證防護林質量數量不下降的情況下邊種植、邊采伐利用的方式在保護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前提下創造了經濟價值。有些墾區則動員人力物力投資防護林,將防護林的種植作為一項可發展項目加以開發利用。有一些則完全是為了環境保護而獻計獻策。防護林事業一片欣欣向榮。
2.1 資產定義不清,無法規范其核算和管理
不難看到雖然防護林的種植規模小有成效,但是防護林種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等待處理。如防護林是否屬于固定資產,還是屬于其他資產來看待。錯誤的定義也將導致錯誤的經營模式。使工作難以進行下一步的打算。
2.2 不作資產入賬,形成賬外財產
有些地區將防護林歸為水利一處,這在客觀上導致水利工程資本增大,而實際用處卻有出入,給國家和人民帶來負擔。
2.3 混淆列支渠道,會計核算隨意性大
有的企業無論是撥款還是自籌資金渠道形成的防護林,均將其列入長期待攤費用,在有限的年度內攤銷。林木的成材時間較長,在短期將其價值予以攤銷,形成實物與價值脫離的現象。還有的從育林基金中列支,育林基金是從利潤中提取的,從育林基金列支,實質是將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混同起來,降低了利潤,而更多的是根本就不進行核算。
2.4 防護林資金管理不到位,虛報防護林面積
防護林財產經營出現的主要問題有費用名目不明確,費用到位不按時,常被非正常轉借他用而缺少票據,馬虎處理,無法做到正確使用,造成資金浪費甚至流失。
2.5 疏于生長期的管理,達不到預期效果
管理失效這一主觀原因,加上氣候干旱等客觀條件產生的負作用即是防護林面積與質量下降。防護林工程由此產生倒退。
2.6 災害性預防及預報系統缺乏,導致防護林面積減少。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加強防護林的核算與管理:
3.1 嚴格界定防護林的資產定義
長年累月的經驗表明,防護林無疑符合資產定義,即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由于國營農場防護林的功能和特殊性決定了它既不具有固定資產的性質,也不屬于資源性資產的范疇。從能效上來講,防護林的作用為保持生態平衡、凈化空氣、固化水土、維持大氣總體氣溫等,從農業方面講則保護了人類居住的地域免受風沙影響,保產增收。從其特性上看,其不屬于人工開發自然生成物,因此具有生物資產的特征。按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規定,防護林屬公益性生物資產范疇,防護林的用途系保持生態環境,穩定水土和空氣環境、穩固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除此以外防護林打破了防護、環境保護等用途局限,常成為為了滿足人類經濟目的存在。這其實是防護林存在的優勢所在,但各單位需要注意防護林的公益性優先,不能為了單純市場性目的損害防護林存在的初衷,甚至造成防護林工程倒退。
3.2 規范防護林的會計核算
企業應按《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和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正確地組織防護林的會計核算。
3.2.1 防護林的確認
防護林的主要作用不是經濟效益而是公益,盡管如此,其作為輔助作用優勢仍不能忽略,各企業間接從防護林工程得到實惠。所以說防護林作為生物資產同樣應按《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
3.2.2 防護林的計量
計算防護林的初始花費應從實際花費中計算,而從外處購得的需要參考買入時的費用、進口稅、搬運費等能夠劃歸防護林建設的相關費用參考決定。對于組織或個人非國家性工程需要參照郁閉的植樹費、保養費、育種費用、勘測費、保護及設施管理費用等非隨意性花費綜合評定決出。
防護林應根據管理的需要在“公益性生物資產”科目下設置明細科目進行核算。
防護林保護需要進行數據化明細化測定。針對若干單位將防護林劃歸為水利工程一類而獲得資金以及農場集體化植樹而成的防護林工程,如果是郁閉前則劃歸農業生產資金范圍;若已經郁閉后防護林已經完成則參考現實成本作為以下范疇。即公益性生物資產范疇。樹木的生長期時間較久,因此修建防護林的費用往往不能一次性完成派給。對此采用的方法是分三年,每年一次付給。第一期數目比較龐大,第二年則要少于第一年,第三年需要調查成活情況,達到85%則繼續支付剩余資金。
4.2 防護林因擇伐、間伐或撫育更新而補植發生的后續支出,應計入農業生產成本,郁閉成林后再轉入公益性生物資產的成本,其會計處理方法與營造防護林的處理相同。
4.3 防護林郁閉成林后發生的管護費用,應直接計入營業費用
例 某農場以撥款對公益林進行管護發生材料費500元,支付現金200元。會計分錄為:
借:營業費用 700
貸:原材料 500
現金200
同時,借:專項應付款 700
貸:營業費用 700
4.4 實際工作中,防護林還往往兼有用材林、經濟用林等特征,所以將郁閉后的防護林轉為用材林、經濟用林時,應按其賬面余額轉為消耗性林木資產或生產性生物資產科目,同時沖減公益林基金。將用材林、經濟用林轉為防護林時,應按其賬面價值轉為公益性生物資產。
[1]陳以貴.規范林業項目資金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J].安徽林業,2007.
[2]田孝武,趙顯波.中國會計學會林業分會中原片學術研討會綜述,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