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連福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路政局大興公路分局,北京 102600)
在公路施工過程中,由于工程本身特有的性質和一些其它因素,對在建工程所在區域環境的影響很大。因此,施工單位應結合工程自身實際,制定有關施工環境保護的規章制度和具體措施,并在實際施工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加以改進,以保證盡可能的緩解和減輕施工對環境的影響,保證工程的順利施工。
公路環境保護是基于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調節與控制“公路工程與路域環境”對立統一關系的發生與發展。公路環境保護由兩項基本工作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對環境產生的各種影響及其影響的程度和范圍,根據需要采取專門的環境保護措施,積極開展環境保護的有關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設計、施工及運營管理過程中,注意凸顯公路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使公路在運輸功能發揮的同時,對沿線環境的負影響最小。
施工過程中便道建設、清理現場、取土場和棄土場及路基修筑而必須占用土地,可能影響到沿線的自然、文物和景觀。山區丘陵地區的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水土流失,導致附近水體的沉積物淤積和水混濁,改變水生生物棲息環境,嚴重的還可能導致泥石流一類的地質災害。平原水網地帶筑路不僅有路基永久占用農田問題,而且存在取土挖毀耕地和需要進行土地恢復利用問題。
公路施工對空氣的污染主要是施工揚塵。施工揚塵污染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路基開挖、土地平整及路基填筑等施工過程。水泥、白灰、粉煤灰等建筑材料。灰土拌和、混凝土拌和加工會產生揚塵和粉塵。建設期瀝青混凝土攪拌過程中瀝青煙塵對公路沿線地區環境空氣產生污染,營運期汽車尾氣對沿線地區環境空氣產生污染。
公路施工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為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進場前清場廢物:主要是施工場地內雜草、灌木等植物殘體等。路基開挖棄土:路基挖方,除一部分利用外,其余部分應用車輛運輸至統一的棄土場,而不得隨意放處置。否則將造成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舊路改建中的拆舊混凝土和砌體以及舊油面。
公路施工對水環境的污染物主要是施工排放的生產廢水和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混凝土的養護廢水混凝土的養護廢水主要是pH值高,一般達9~l2。混凝土的養護用水量少、蒸發吸收快,一般不會形成較大的地面徑流進入地表水體對環境影響較小。施工機械設備沖洗和施工車輛沖洗施工機械設備沖洗和施工車輛沖洗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和懸浮物,應防止含油廢水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生活污水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是集中施工現場、施工營地的生活污水,其水質和城市生活廢水一樣。公路建設項目產生的廢水量不是很大,但如果防治措施不當,也很容易造成水環境污染。
公路的建設施工,因為其施工的特點,如果說絕對環保,是難以做到的,但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和減輕對環境的污染程度。首先是在設計規劃和可行性研究階段的環保控制,在此階段,要實地踏勘,認真分析研究,充分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并采取有效措施,盡最大可能保護沿線的生態資源和環境污染及破壞。道路立項和可研究階段,注意道路的延伸盡量或者嚴禁占用價值較高的農業用地、森林用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用地;目的是減少對森林、植被、濕地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破壞,最大限度的保護沿途的生態環境。多設計幾種方案,進行最優化的比選,在經濟化分析的同時,還要進行環境保護的評估,應進一步優化路線線形,降低邊坡高度。沿途所需構筑物設施力求天然,和諧,與自然的和諧才是建設項目的最佳意境。
高速公路建設開始前,施工單位除要做好技術準備工作,還要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環保知識的培訓和學習,掌握關于環保的有關法規,提高環保意識。組織有關人員沿著項目的走向調查收集沿線資料,結合項目部的實際情況,制定詳細有效的環保計劃,同時需要建設管理單位委托有資質的環保機構進行環境監測和環保咨詢工作,并由監理人員,指導監督施工企業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批復文件、環保措施的要求進行施工,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沿線環境,預防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按照設計規定,合理設置拌合站位置,選用配有瀝青煙氣消除裝置的瀝青拌合設備;水泥、砂和石灰等易灑散物料,在裝卸、使用、運輸、轉移等過程中,以加強管理,采取防風遮蓋措施,以減少揚塵,其混料時,采取集中拌合;對建材堆放場,以合理選址,盡量遠離環境空氣敏感點和地表水體。在施工過程中,加強管理,在粉狀物料堆場四周,設置擋風墻(網),合理安排堆垛位置,必要時,在堆垛表面摻和外加劑或噴灑潤滑劑,使其穩定,盡量減少起塵量,并采取加蓋蓬布等措施;若利用粉煤灰建筑公路,應當采用袋裝、罐裝或濕裝濕運,避免粉煤灰揚塵對沿線環境空氣造成的嚴重污染影響;施工便道、進出堆場的道路、路基路塹的開挖面,需適時灑水,抑制揚塵;在高產良田和果園路段,合理安排施工場地位置,盡量將揚塵污染的施工場地遠離布設。此外,路段施工應盡量避免在水稻揚花和水果植果期進行,以免揚塵的污染。
工程棄渣和其它建筑廢料應盡量利用,多余部分集中棄置,清渣結束后,根據要求加以綠化恢復;工程棄渣中可利用的片石、碎石,用作排水防護工程的漿砌片石原料;施工中拆除建筑物產生的廢料和工程棄渣等,可填筑路基低洼處,用于擠淤;換填軟土產生的塘泥等淤泥,應集中收集,因其有機質豐富,可作為植草邊坡培植土加以利用;條件許可時,也可將棄渣棄置于匯水量小的荒溝,在其中筑壩,變荒溝為良田,補償占用的耕地;橋梁施工中挖出的淤泥、渣土等,不得拋入河流、溝渠,需征得地方有關部門的許可,可在不影響泄洪功能,不影響沿線、沿岸景觀的指定地點,設置圍堰,在圍堰內充填,工程結束后如不作它用,則必須對堆放點進行綠化、美化處理;施工營地生活垃圾和多余廢棄建材,集中收集,加強管理,定期交于環衛部門處置。
水上生產區的防治措施:鉆孔樁施工所產生的鉆渣和廢棄泥漿,應運至河道之外集中處理;施工材料如瀝青、水泥、膨潤土等的堆放地點,應在河床之外,并應備有帆布遮擋,并妥善保管,防止被暴雨沖刷進入水體,引起水體污染;橋梁施工機械含油污水,應采用油水分離器處理,達標后排放;臨時路段的施工場地,要修建臨時性沉淀池,以沉淀地表徑流,防止因水土流失而引起河流水體的污染。
環境保護已經被列入我國的基本國策,環境保護問題點多面廣,我們一定要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充分認識在建工程對所在地區環境造成的危害,盡量減輕施工對環境的影響,真正把可持續發展落到實處,共建美好和諧新家園。
[1] 王京元,張彬,戴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交通.2006(6).
[2] 陳芬,郁麒昌.試論公路交通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2000(4)
[3] 何寧,蘭榮,趙倩瑜.公路交通:可持續發展的支柱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