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艷
(撫順市技師學院,遼寧 撫順 113123)
2004 年教育部、建設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實現“職業院校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的通知,并制定了《指導方案》。方案要求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的培養培訓要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企業需求為基本依據,以就業為導向;適應行業技術發展,體現教學內容的先進性;以學生為中心,體現教學組織的科學性和靈活性。
為了配合實施《指導方案》,我院工民建專業于2007年拆除原有鋼筋工實訓基地、重新建起寬敞明顯的實訓廠房,設備投資十余萬、教師為之振奮、學生備受鼓舞。下面就鋼筋工實踐教學改革分四個方面闡述:
我是一名力學教室,為適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教師一專多能,我于2002年考取了鋼筋工“技師證”。做為剛剛上任的實訓教師,由于廠房的簡陋,設備的匱乏、工具的缺少、經驗的不足等原因,在實訓中經常顧此失彼。隨著時光的流逝,幾個循環下來,我便非常重視利用所教力學知識解釋鋼筋實訓中所遇到的問題。案例一:教室的橫梁、門窗的過梁里面為什么要插入鋼筋?我讓學生們根據力學理論去思考。這是因為砼這種材料抗拉能力很弱,大約是抗壓能力1/7-1/8倍,如果不配筋,素砼梁在很小的外荷載作用下受拉側就會破壞,而受壓側卻安然無恙,如果按砼的抗拉強度來設計,必然照成浪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才發明了鋼砼結構,在梁內插入鋼筋,來承擔拉力,使梁的承載力大大的提高,同時提高了經濟效益。案例二:梁中為什么要配彎筋、箍筋?我先領大家回顧所學過的力學知識,在力學中我們已經學過點的應力狀態,主拉應力、主壓應力及所畫主應力跡線,由于砼抗拉能力弱,會沿主拉力方向破壞,由于主拉力應力跡線是斜方向的,所以梁會出現一條斜裂縫。怎樣阻止這種破壞呢,需要配彎起筋、箍筋等來阻止裂縫的擴展,這樣通過所學力學知識來分析架立筋、受力筋、箍筋、彎起筋的用途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益處。我從多年的實踐教學中體會到,在講理論時要注意它的應用,而在講應用時,要用有關理論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把它們有機地聯系起來,才能防止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從而提高學生的駕馭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
我院工民建專業鋼筋工實訓始于2002年。當時的實訓基地是一個廢棄的工廠。鋼筋實訓所用機器設備全無,只有一把鋼筋剪、一個手搖扳及一個木制工作臺、30個鋼筋鉤,一個樓梯鋼筋骨架模型、一個陽臺挑梁鋼筋骨架模型。從設備層面上講,要加大實訓的力度,必須有足夠數量、足夠先進的設備做保障。這一點也是阻礙很多中職學校發展的大難題。07年我院新建鋼筋工實訓基地,我主持了其中的設計與建設并制訂了新的實訓規程。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沒有設備條件的支撐,打造學生技能就是一句空話。我院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資10余萬,現已建成了8個鋼制結構大型工作臺,可同時容納16人作業;兩臺新的電渣壓力焊、兩臺平對焊機的伎用解決了以往較粗變形鋼筋用22號鍍鋅綁線綁扎易斷的缺點;切割機的伎用解決了鋼筋剪只能剪斷Ф10以下的光圓鋼筋的歷史;彎曲機的伎用解決了Ф10以上箍筋的彎制以及構造柱所用變形鋼筋直角彎鉤的彎制;調直機的伎用使閑置多年的光面盤圓有了用途。投資10萬的鋼筋工實訓廠為實現技能型人才培養構建了一個良性平臺。新建實訓廠有效地縮短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使學生從死讀書中輕松地走出來。鋼筋工實訓基地成為了學生們快樂應用知識的樂園。
在實訓課時較少的情況下,應重視實訓課的質量。07年以前由于實訓條件的限制實訓內容只能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常用鋼筋與工具的識別;鋼筋綁扎的六種方法;箍筋、馬凳的下料及彎制;鋼筋網片的綁扎;簡支梁的綁扎;獨立柱基礎鋼筋的綁扎;鋼筋的下料計算。07年5月隨著新實訓基地的投入伎用,我對實訓內容進行了系統安排。具體如下:安全教育——鋼筋實訓要使用各種機器設備,安全隱患一直困擾實訓教師。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同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嚴把安全關。觀看鋼筋工錄像--使學生在實訓前能對鋼筋工種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明確鋼筋工的職責。看圖——識讀工程施工圖紙。特別是構件配筋圖。選材——識別鋼筋類別、等級、規格。配料——按照圖紙要求進行圖紙翻樣、列出鋼筋配料單。加工——按照配料單對鋼筋進行除銹、調直、切斷、彎曲成型等操作。連接——對因某些情況下受長度限制需要接長的鋼筋進行連接。綁扎與安裝——按照圖紙、施工規范、操作規程的要求對加工成型的鋼筋進行綁扎和安裝定位,形成鋼筋骨架。下料長度計算——精講、細講直鋼筋、彎起筋,箍筋的下料長度計算。
鋼筋工操作技能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的訓練,俗話說:“熟能生巧”,要成為一名熟練的操作人員,必須在弄清相應操作要領的基礎上,反復練習。具體訓練題目:鋼筋剪、手搖扳、切割機、調直機、彎曲機、電渣壓力焊等機器設備的安全伎用及操作要領。鋼筋放樣練習;鋼筋綁扎練習;樓梯鋼筋骨架綁扎練習;陽臺挑梁鋼筋骨架的配制與綁扎;牛腿柱鋼筋骨架的配制與綁扎。
以往的實訓都是在校內實訓基地完成,同學們靠看《鋼筋工》錄像了解鋼筋工的工作內容。校內實訓場地的工作氛圍、視野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施工現場相比還是有很大的距離。要彌補這個差距,必須在訓練模式上加以創新。
中職教育的發展方向,應該走產教結合、工學結合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做了很多的嘗試,也有了一定的收獲和經驗。比如建立了產教結合領導結構;成立了工民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聘請建筑行業專家、領導參與專業的建設和發展;聘請企業的工程師到校講學;和有關企業領導簽訂訂單培訓協議;適時安排教師到建筑工地提高技能,安排學生到施工現場頂崗實訓。學生在頂崗實習中,能從最基礎的地梁干起,再到模板上輔設雙層鋼筋網片、通過現場操作學生懂得了地梁拐角處箍筋為什么要加密布置;知道了馬凳在雙層鋼筋網片中所起的作用;了解了支模及拆模對鋼筋的影響等等。所有這些,既拓展了我們的辦學思路,又提升了學校及專業在社會的影響力,也伎學生的技能培訓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開闊了學生視野,增加了其現場施工能力。
校外頂崗實訓在運作上也有一定的困難,主要是安全隱患。建筑業是高空野外作業,其潛在的風險人人皆知。家長有擔心、校方有顧慮、施工單位不愿意冒風險承擔責任,學校難以形成依托企業辦學的模式。
走產教結合、工學結合的道路無疑是正確的,但在運作上還有很多需要創新的地方。作為學校來講,一定要打造自身形象,辦出職教專業特色,謀求建立校企共贏、利益對等的機制,使學生的技能成為企業之必須。
[1] 王明旭.系統分析加強管理,提高金工教學質量[M].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