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英
(鶴崗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市政設施收費處,黑龍江 鶴崗 154100)
一個縣域要想長久發展,總要強調一個科學性、順承性,縣域發展是個比較長的過程,而這種發展的脈絡很容易被更替的主政者打破,導致無法順承,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什么能夠體現科學性、順承性呢?那就是規劃,城市建設是對區域整體規劃的執行措施,在某種程度上,區域規劃的科學性、先進性能夠宏觀指導區域發展。規劃要通盤考慮,高瞻遠矚,前提是實事求是,了解縣域的優劣勢,制定長遠規劃,引領執行和建設實踐。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的主要途徑,就是調整經濟結構。當前縣域經濟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第三產業的競爭力。
2.1 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推進城鎮化。
2.2 用新的思路加快發展服務業
加快發展服務業,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緩解能源資源短缺的瓶頸制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大力發展如交通運輸、金融、商貿、信息、會展、社區服務以及文化教育醫療等現代服務業,尤其是把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突破口,擴大短缺服務產品供給,滿足多樣化的服務需求,盡快使服務業成為社會經濟的主導產業。
2.3 廣泛應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
我們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加速發展時期,已初步具備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諸多條件。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條件,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轉變,注重投入向技術創新和產業優化方向發展,注重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大力開發和使用經濟上合理、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態環境友好的先進技術,使技術創新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強大力量。
自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但資源瓶頸和環境壓力越來越突出,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性也越來越明顯,從總體上看,縣域經濟增長嚴重依賴資金高投入的狀況和嚴重依賴資源高消耗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嚴重依賴引進技術,部分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因此,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催生經濟持續發展、實現發展方式有效轉變的支撐,著力提高原自主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3.1 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幸福縣域
幸福是人類追求的永恒價值,建設幸福縣域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期待。同時,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讓人民幸福。建設幸福縣域目標是縣域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要求是“縣域發展保障提升縣域幸福、縣域幸福檢驗助推縣域發展”,關鍵是建立縣域發展和縣域幸福良性互動機制,把縣域建設成富裕、綠色、幸福家園。一是壯大縣域經濟,滿足人民物質要求。二是加快社會建設,關注民生建設,加快社會建設,建設和諧社會,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關注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公平。三是加強文化建設,注重幸福教育,崇尚勞動幸福觀、集體幸福觀、愛國幸福觀,將廣大居民的幸福感和幸福期望與縣域發展結合起來,讓大家享受到發展成果和感受到發展進程的幸福。四是建設人民滿意政府,政府工作要制度化、規范化和透明化;強化為人民服務意識,政府服務要下移,親近公眾;多聽民意,民主評議,接受監督。
3.2 堅持城鎮帶動,統籌城鄉發展
要加大小城鎮建設力度,加速城鎮化進程。強化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重點鎮建設,按照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的發展目標,在主導產業培植上、城鎮規模上、輻射帶動能力上有新突破。一是要突出重點,大干實干,堅決打贏鎮域經濟發展的攻堅戰。各級各部門要著力抓好項目建設,加快發展新型工業。引導各鄉鎮進一步增強“工業強鎮”的觀念,抓載體、發展園區經濟,抓項目、快速膨脹規模,抓推進、加快現有項目建設進度,抓集群、培植主導產業,發展優勢產業集群。二是要全力推進增減掛鉤項目實施,加快農村社區建設。把增減掛作為班子調整后抓的第一項硬任務,組成強大的工作班子,深入做好群眾工作,加快城鎮社區建設步伐,吸納更多的居民進入新型社區居住。要加快發展高端農業,全面提升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水平。三是要按照生態高效的要求,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整治農村環境,抓好長效機制建設,為群眾營造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四是要品牌發展,做活勞務經濟。勞務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改革培訓模式,改進輸出方式,回引務工人才,推進勞務活縣。堅持“鞏固東部、拓展西部、輻射全國”的思路,加強同重點企業的聯系,實施定向有序輸出。積極推進農村改革,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專業大戶,促進農民工就地轉移。實施“人才回引”工程,鼓勵和引導務工能人回鄉創業,發展民營經濟。成立鄉土人才專業隊作,組織有序服務于新農村建設。鑄造品牌搶市場,按照“用工企業下訂單、培訓機構下菜單、政府投入來買單”的模式,開展技能培訓,著力打造勞務品牌,推進民工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用品牌信譽贏得市場。
無論是怎樣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無不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原則。因此,不管什么模式,只要是適合發展的才是好模式。縣域經濟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工業化,重點處理好產業轉型與加快發展的關系、加快經濟增長速度與提高發展質量的關系、努力實現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向科學發展轉變;準確把握工業與服務業、農業之間的共生關系,工業化與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之間的依存關系,努力實現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動。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鄭炎成,陳文科.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現實地位變遷.理論與實證[J].財經研究,2006,(03).
[2]董延英.鄭茂霞.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要素及途徑淺析.城市建設理念研究.2012年第2期.
[3]鄧宇鵬.論區域制度創新[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02).
[4]張占倉.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四點論”[J].經濟經緯,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