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大眾文化,具有豐富多元性、現實虛擬性、平等開放性等特征。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和沖擊:導致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裂變、威脅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弱化大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我們應采取積極有效的對策,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關鍵詞:網絡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響;對策
一、引言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文化,并且正以驚人的速度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對新生事物歷來敏感的高等院校受其影響更大。因此,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做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已成為高校思想文化領域里的重要問題。
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來說,是一柄“雙刃劍”,優點和劣勢并存,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要正確、全面地認識其復雜性,一手抓建設,一手抓管理,疏導結合,搶占網絡思想工作陣地,建立積極健康、是非分明、祛惡扶正的網絡環境,以達到培養和塑造合格人才的目的。
二、網絡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人類社會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大眾文化,從廣義的角度看,就是指網絡時代的人類文化;從狹義的角度上看,就是指以計算機及其附屬設備作為物質載體,以上網者作為主體,以虛擬空間作為主要傳播領域,以數字化作為基本技術手段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的總和。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網絡文化與現實文化相比,具有豐富多元性、現實虛擬性、平等開放性等特征。
豐富多元性。互聯網是個信息及其豐富多彩的世界。有關資料表面明,1893年全球數據庫總量為3.1億條,84年達到10億條,1995年達到81.6億條,2000年已達到100億條以上。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體育、金融、藝術等,應有盡有。此外,與傳統文化的大眾傳媒截然不同的是,互聯網具有超強的兼容能力,以滿足大眾中西兼容、雅俗共賞的接受需求。
現實虛擬性。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虛擬世界得以實現,虛擬現實又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從現實世界走向虛擬世界的溝通橋梁。互聯網能夠超越時空地把過去、現在與將來的人類活動以及人們想象中的一切,都兼容在虛擬的時空中,把能變成現實可能的、不能變成現實可能的都重新擺出來讓人們加以選擇。
平等開放性。互聯網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計算機互聯網構成的,它不受任何中心的控制,是個開放的世界,它模糊了地域與空間的概念,消解了文化中心,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能在互聯網上建立網站,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展示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也可以自由的享受網站所提供的信息服務。同時,上網者的年齡意識、性別意識、身份意識等都已被淡化,他們既能接受信息,又能傳播信息、制造信息,相互溝通,又相互感染,人人都可以平等參與,從容地選擇和吸納信息,毫無拘束地發布信息。
三、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負面影響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文化對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滲透日益明顯,一方面,網絡文化對高校學校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徑,使交流不受時間與空間的制約,同時讓教師能更真實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增強了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另一方面,網絡文化也為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對擴大思想教育的影響、改進教育方法和手段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條件。誠然如此,網絡文化對于高校思想教育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制約著高校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完美人格的塑造以及思維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現為:
1、道德文化素質方面:外在要求與內心信念的沖突。網絡文化所帶來的知識革命和信息爆炸,常常使思想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一味迎合大學生口味,避免曲高和寡的被動局面,不敢倡導共產主義道德文明,不能理直氣壯地規范大學生的道德失范行為。據有關專家調查,網上的非學術性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電腦網絡技術使色情內容傳播成本降低、傳播手法更為隱蔽并且迅速,更易傳播,將導致青少年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增多。
2、身體心理素質方面:教師權威與大學生個性的沖突。一方面,網絡發展對教育的權威資源進行重新配置,直接導致教育低廉化,使高校教師不再成為稀有資源,高校教師的專業權威、法定權威、感召權威和傳統權威逐漸失落;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發展使非群體化和個性化的大學生活為大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平等機會,大學生不再輕易接受思想教育者的直接灌輸而要求平等對話、挑戰權威,因而導致思想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3、思想政治心理認知方面:信息瀏覽多,內容消化少。在頻繁的上網過程中,大學生瀏覽到大量信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極大地擴展了他們的認知面。然而,互聯網上大量的信息如過眼云煙,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其思考和價值取向,甚至造成認知麻痹現象,直接影響其思維活動。
4、在思想政治心理情感方面:情感互動多,真心實意少。網絡文化極大地拓展了交流空間,改變了大學生與他人交流的環境,改變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模式。許多青少年在網上公開、坦白、毫無顧忌地發表觀點、意見從而使得以情感為紐帶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儲存、相互信賴的關系被人與計算機之間的“網絡化”、“虛擬空間”關系所取代。
5、在思想政治心理信念方面:理想角色多,現實信仰少。網絡空間新鮮“事物”不斷涌現,為大學生營造了一個光怪陸離,亦幻亦真的虛幻世界,大學生們在這樣一個世界里彌補著現實中的不善與不美,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而最終變成信仰的“虛無主義”者,甚至人格畸變或雙重人格。
四、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負面影響的對策
面對此負面影響,廣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轉變思想,努力學習,掌握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從而轉劣為優,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一)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營造積極的網絡輿論環境
由于社會制度、價值觀念以及個人的情趣愛好不同,再加上互聯網上的各種信息良莠混雜,這就需要我們對大學生上網進行正確的引導。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動參與,走進網絡,占領網絡陣地去弘揚主旋律。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開展豐富生動的形勢與政策宣傳教育。目前,不少高校已經創辦了使學生喜聞樂見的自己的網站、網頁。如網上黨校、網上團校;設立理論學習園地、“兩課”輔導與答疑、心理健康咨詢、學生生活服務等網站和網頁。通過這些途徑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繁榮校園文化上來,以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他們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
(二)加強網絡管理和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類的需要,以計算機通訊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網絡,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的一個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但是,由于有的網站和網頁不負責任地在聯網上亂發消息,甚至是傳播淫穢和宣揚暴力等消極內容,因此,各級公安和文化等部門必須建立和健全網絡防衛系統即對上網信息進行嚴格監控,建立和完善有關網絡規章制度。同時,規范網絡運作,加強對局域網,對免費個人主頁鏈接的審查,并通過必要的技術、行政和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種不良網絡信息進入高校校園,真正建立起網絡安全的“防火墻”。此外,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法制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必不可少的內容,將管理和網絡道德教育結合起來,以引導大學生上網的法治意識、責任意識、政治意識、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必要時網絡管理人員可參加學生的網上活動,參與討論,保證網絡道德教育健康、有序發展。
(三)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網上政工隊伍
構建網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需要一大批既擅長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網絡技術;既有崇高的政治責任感,又熟悉網絡文化特點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良好的信息道德,是成為網絡時代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必要條件。因此,要加緊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計算機知識和網絡知識的培訓。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積極主動地改變長期存在的“一張報,一塊板,一只喇叭吼半天”的落后狀況。可以利用網絡,交換、傳輸(包括文字、數據、聲音、圖片、動畫等) 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
(四)探索更多在網上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網上可以利用的信息資源非常豐富,網絡也為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更大的便利。我們應該利用多種形式,探索更多的方法在網上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我們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上建立電子布告系統(BBS)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加入其中;其次,在系統中建立聊天室,通過聊天這種方式與大學生交流思想,了解其思想狀況,發表正確觀點,進行思想教育。
五、結語
加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在于引導,教育、管理三者的有機結合。在引導中加強管理,在管理中加強引導。我們應當應審時度勢,順應潮流,不斷研究新情況,探索新思路,解決新問題,化劣為優,利用網絡文化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鮑宗豪.網絡與社會文化[M].上海三聯書店,2001 .
[2]萬新恒.信息化校園:大學的革命[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李小林,張俊燕.網絡發展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02(1).
[4]黎剛.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問題研究綜述[J].思想政治教育,2001(2).
[5]辛燕.網絡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廣西教育,2010(1).
[6]王榮發.網絡德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與實踐[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7]包志偉.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邊疆經 濟與文化,2007(9).
[8]潘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實踐[M].中國言實出版社,2007.
[9]史敏.談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與交流,2007(27).
[10]韋吉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11]曹萍.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4(2).
[12]王玫.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J]. 圖書與情報, 2000 (3).
[13]孟建, 祁林. 網絡文化論綱[M].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2.
[14]張敏.互聯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 雙刃劍”[J].江南論壇,2000(2).
[15]陳毓,宏志.搶灘網絡,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陣地[J].中國資產新聞,2004(6).
(作者簡介:胡長江,男,湖南邵陽人,助教,任職于衡陽師范學院南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