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國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僅僅被視為神仙道術的一種。為了在中土生根發展,佛教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逐漸中國化,尤其在唐代。唐代時,佛教的發展達到頂峰,佛教進行了大量的弘法傳教活動,加速了與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的融合,并產生了重大影響。
關鍵詞:佛教;傳教活動;融合;傳統文化;影響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在漢代傳入中國,而漢代黃老思想盛行。因此佛教傳入時,在宗教上處于劣勢,當時的中國人只把它看成是神仙道術的一種,所以佛教先是依附黃老,才獲得了立足之地。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佛教在唐代趨于鼎盛,其社會影響也日益擴大。唐朝時,佛教的弘法傳教活動十分活躍。佛教弘法傳教活動推動了佛教向唐代社會各領域的滲透和融合,擴大了佛教的影響。
在唐代,佛教舉行的弘法傳教活動以法會和齋會為主,如盂蘭盆節。盂蘭盆節是在佛教自恣日舉行盂蘭盆會而形成的佛教節日。每年農歷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僧尼要定居在寺院里坐禪修道,期滿之日要檢討懺悔自己的過失和揭發彼此的過失,這叫做“自恣”。每逢盂蘭盆節,寺院都要舉行水陸法會等活動,民間則祭祀祖先。這樣,中國傳統的祭祖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節日便結合在一起,佛教思想也與中國孝道觀念結合在一起。唐朝時,除盂蘭盆節這類常例法會和不定期齋會、講經法會外,佛寺還在帝王誕辰日舉行專門法會,這表明了中國佛教與政治的密切關系。
唐朝的佛教經濟實力是比較雄厚的,佛教舉行各種大規模的弘法傳教活動,就是以其雄厚的寺院經濟為基礎的。基于雄厚的經濟實力,義邑和法社在唐代也有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出現了新的特點。唐代的義邑不像南北朝時那樣以造像為主要佛事活動,而是轉向了以誦讀佛經和開設齋會為主。唐代的法社主要活躍在安史之亂以后,有些法社有相當的社會影響。如杭州龍興寺僧人南操建立的“華嚴社”,每年四季都要召開大聚會,擁有大量成員。唐朝時,向民眾講經成為佛教弘法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使民眾理解佛法經義,講經者往往“宣唱法理,開導眾心”,即所謂的“唱導”。中唐以后,面向世俗人的講經活動被稱為“俗講”。由唱導、俗講而逐漸出現了變文等文學體裁,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佛教的文學與佛教的弘法活動有一定的聯系。
佛教大規模的弘法傳教活動,給唐代社會文化各領域帶來巨大影響。這些活動加深了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加速了佛教中國化進程。伴隨著佛教中國化而形成的各種佛教文學,對中國古代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唐代的佛教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變文和禪詩。變文就是變佛教經文為通俗的說唱文,說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韻文。唐以后,中國新興的許多文體,便烙印上了這種韻文散文合組的格局。禪和詩都比較強調內心的體驗和感悟,因此禪和詩很自然地結合到了一起。禪門采用詩歌形式表達禪理,留下了不少有價值的作品。如僧璨的《信心銘》、永嘉玄覺的《永嘉證道歌》等。唐代許多詩人也受禪宗的影響,其中最突出的是“詩佛”王維。他的山水詩是禪詩中的極品,如《鹿柴》。禪詩雖寥寥數句,卻將佛教思想融入詩句中,令人回味無窮。從整體上看,佛教文學給唐代文學帶來了新的意境和面貌。
此外,佛教在唐代的弘法傳教活動,擴大了佛教的影響力,藝術創作領域也受到波及,如繪畫和書法。在繪畫方面,唐代的佛畫創作在這一時期也達到了鼎盛。由于變文的發達,唐代的佛畫大師創造出了許多的經變圖畫。現存的敦煌壁畫中,各種經變畫是主體,其中唐代的經變畫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由于禪宗盛行,佛教的理趣風格對傳統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深刻影響。如王維受禪宗理趣影響而開創了一種灑脫、淡泊的畫風,在山水松石的自然之中融入了禪宗妙悟的意境。唐代的書法創作也受到佛教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后,出于弘法傳教的需要,十分重視抄經,因而留下了大量的書法精品,并產生了許多杰出的僧侶書法家,如唐代的懷素。懷素以“狂草”聞名于世,與張旭并稱“顛張醉素”。另外,晚唐以來,許多書法家以禪入書,將書法之道的“凝神靜思”、“意在筆前”與禪趣結合起來,形成了以禪論書、以禪喻書的書法理論。
正如前面所說,佛教的弘法傳教活動加深了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加速了佛教中國化進程。隨著佛教中國化的進一步深入,佛教的思想和觀念也日益滲透到倫理道德領域。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所以佛教思想和觀念在向倫理道德領域滲透過程中,與中國傳統儒家倫理道德既有沖突又有交融。佛教的修行方式如剃發出家、不娶妻生子等“不孝不仁”的行為,遭到了儒家的反對。為了在中土發展,唐代佛教努力與儒家倫理妥協和調和,佛教思想中容納了大量的儒家倫理內容,出現了《佛說父母恩重經》、《盂蘭盆經疏》等經書,以此來宣揚孝道,調和佛教出家修行與儒家孝親觀的矛盾。在佛教向儒家倫理妥協調和的同時,佛教也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思想。如佛教不殺、不盜的道德戒規和善惡輪回報應說的理論訓條,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產生了一定影響。
總之,唐朝時佛教的發展達到頂峰,源于它在這一時期進行了大量的弘法傳教活動,這些活動擴大了佛教和中國社會、文化的融合范圍,提高了兩者融合的速度。而且佛教的弘法傳教活動將佛教的文化思想傳播到眾生之中,對唐朝社會各領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最終,佛教在唐朝時完成了其中國化進程,成了中國的佛教,而佛教文化也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M].上海:中華書局,2002.
[2]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M].上海:上海書店,1984.
[3]佚名.大正藏[M].河北:河北佛協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劉洪宇(1990-),男,漢族,重慶人,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2009級歷史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