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每個民族都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這些絢爛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然而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我國的某些民族文化正逐漸消失,保護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已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民族融合;民族文化 ;多樣性
對于多民族國家而言,如何對待國內不同的民族文化,把各個民族成員單位統合到國家社會政治生活當中,實現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進而構建更高層次的政治共同體,是極為重要的任務,也是多民族國家民族整合的終極目標和構建過程。當前,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正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一、 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正迅速減少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各民族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特定民族在歷史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每個民族都應該保存自己優秀的民族文化,喪失文化傳統意味著民族的消亡。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許多少數民族文化正面臨著逐步消失的危險。從語言方面來看,由于我國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普通話成了各民族共同的交際語,少數民族地區使用普通話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年輕人都不會說本民族的語言了。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已經處于瀕危狀態,如土家語、畬語、仡佬語、赫哲語、鄂倫春語、鄂溫克語、裕固語、塔塔爾語等。語言是反映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如果一個民族的語言消失了,那么該民族的文化傳統也必然會隨著喪失。此外,許多的少數民族服飾,民族歌舞,以及民族特色建筑等都在逐漸的流失。
二、 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一)在政治上有利于維護和諧的民族關系
文化是民族分野的標志,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基本特質。對民族文化的不尊重,往往會成為引發多民族國家民族矛盾和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 我國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果各個民族都像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一樣尊重別的民族文化,就會產生文化包容,相應地民族關系就會和諧,反之則可能引發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二)在經濟上有利于推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文化被認為是旅游的靈魂, 以文化為主題的旅游將是未來旅游的一種重要形式。我國民族文化內容豐富多彩,是發展旅游的寶貴資源。將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與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可以使潛在的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經濟財富,推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在文化上有利于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
漢族人口在我國占絕對多數,漢文化相應地成為主流文化,各少數民族文化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漢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有些人口較少、發展較落后的少數民族,在與主流文化的碰撞中,逐漸被同化。但是,如果各民族文化都完全同質化為唯一的文化樣式,多樣性不復存在,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借鑒又從何談起。民族文化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文化豐富多彩的基本前提,人類社會因文化的多樣性而得以不斷進步和繁榮。我國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各民族人們勞動智慧的結晶,都有著獨特的生命力和不可取代的價值,都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將有力促進我國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也是對人類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貢獻。
二、 如何保護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
(一)積極做好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宣傳工作
利用電視、報刊、廣播等各種媒介,廣泛宣傳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使保護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觀念深入人心。通過舉行關于介紹少數民族文化的文藝節目,如近年來的“多彩貴州”。組建民族地區文藝宣傳隊等方式,讓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同時,針對我國歷史上文化中心主義思想長期存在的情況,要保護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還必須加強抵制文化中心主義的宣傳,要利用各種媒介廣泛宣傳文化中心主義的危害,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各民族文化,保護各民族文化的意識。
(二)合理開發民族文化旅游產業
“發展才能生存,生存才是最大的保護。把保護和發展結合起來才是保護的根本出路”。在這方面,合理開發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是條現實可行的路子。例如,貴州黎平的侗族大歌大批國內外游客吸引到侗鄉來,不僅給侗鄉帶來了經濟效益,還引發更多的人學習了解侗族文化。可見,大力開發民族文化旅游業,不僅可以推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還對保護當地民族文化大有裨益。
(三)大力發展民族教育
文化傳承就其本質而言不僅是一個文化過程,而且更是一個教育過程。因此,民族文化的保護離不開民族文化的傳承,而民族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民族教育,大力發展民族教育是保護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關鍵。民族教育在擔負人類共同文化成果傳遞功能的同時,不僅要擔負傳遞主體民族傳統文化的功能,同時也要擔負起傳遞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民族教育不僅包括少數民族成員,也要包括主體民族成員。
民族大融合與民族文化多樣性本身并不沖突,關鍵在于我們采取怎么樣的方式去保護和發展文化,我們應該秉承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相互之間各民族相親相愛,共存共榮,鑄就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
(作者簡介:伍 苗(1986-),男,苗族,重慶市秀山縣人,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0級研究生,專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