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眾文化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越來越多樣化。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我國的群眾文化發展很不平衡,多數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的文化活動,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還不能滿足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主要問題是:
(一) 現有的群眾文化活動覆蓋面比較窄,群眾參與不夠普遍。各方面投入不少經費舉辦晚會、演出等,基本上是你演我看,你唱我聽,不能從基本上解決群眾參與的問題。
(二) 一些文化體育場館和文藝團體沒有充分發揮面向群眾、服務群眾的作用。有的場館利用率不高,晚上演出、比賽,白天關門閑置,甚至半年閑、全年閑。一些場館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辦市場,搞產品展銷,忽視甚至放棄組織、指導、服務群眾文化生活的職能。
(三) 在繁榮群眾文化生活上存在著城市化傾向。一些人把少數較高支付能力的文化消費需求當成普遍需求,一味追求文化娛樂設施的豪華與鋪張,令廣大群眾望而卻步。用群眾的話說是“熱在上面,閑在中間,冷在下面。”
(四) 缺乏行之有效的組織形式和載體,缺少活動場所,多以群眾自發為主,題材比較狹窄,反映工人、農民和婦女兒童生活的創作比較少。
經過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近幾年來基層文化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普遍改善。但是,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總體上還不適應。文化沒有達到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這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文化滯差”現象。正處于社會主義長期階段的我國也不例外,基層文化建設更是當今文化事業鏈帶中的薄弱環節。在部分農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生活還很貧乏。
面對這些尖銳而迫切的問題,我們要不斷的思考,補偏救弊,起衰振弱,擔當起振興新時期群眾文化的責任。
二、群眾文化的建設與思考
(一) 發展經濟,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定的經濟基礎。文化作為上層建筑,其存在與發展受經濟基礎的制約。要想壯大群眾文化隊伍,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就必須牢記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為精神生活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也使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和精力去享受群眾文藝節目。
(二) 積極引導,規范管理,發揮政府的服務職能。群眾文藝隊伍自發性、隨意性、流動性強,只有通過政府的合理引導、有效管理和積極服務,才能充分發揮群眾文藝隊伍的積極作用。在政府管理上應以服務為主,為群眾文藝隊伍的成立、提供有效的政策、信息、資金等全方位的服務。使其在成長中壯大,在發展中成熟。使群眾文藝隊伍成為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主力軍,使農村文化陣地成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戰場。
(三) 建設農村文化大院,讓群眾文化隊伍走正規化發展道路。文化大院的產生,是經濟基礎發展的產物,是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的產物。文化大院以其獨有的魅力,自產生以來受到了群眾的歡迎。大力發展農民文化大院是規范群眾文藝隊伍的有效途徑。
(四) 豐富節目內容,形成雅俗共賞的群眾文化格調。應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斷提高群眾文藝隊伍的節目質量,豐富其節目內涵,這就需要不斷地創新。群眾文藝隊伍的發展根本出路在于不斷創新。要從機制創新到節目創新,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創新。只有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走有自我特色的創新之路,才能使群眾文藝隊伍吸引更多人的關注,進一步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 加大宣傳,讓年輕一代成為群眾文化的主力軍。群眾文藝的希望在于鼓勵引導青年人參加,讓年輕人成為群眾文藝的主體。讓群眾文藝表演成為同網吧、舞廳、迪廳一樣能吸引年輕人參與的形式。只有年輕人的參加才能使群眾文藝隊伍有更強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發揮群眾文藝隊伍的作用,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 正確把握群眾文化的發展方向,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品味和質量。發展群眾文化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引導群眾文化活動在文明、健康、科學的軌道上前進,防止和糾正脫離大多數群眾的需求和消費能力。盲目的建設高檔次的文化娛樂健身場館和過多的舉辦高消費演出的傾向同時要逐步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層次和質量,不斷推陳出新。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對違反法律法規、宣傳封建迷信、從事色情活動的文化娛樂場所要堅決取締。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能發揮繁榮群眾文化活動職能的國辦文化體育場所要進行嚴格的清理和整頓,提高文化場館的使用率,為群眾文化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多種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社區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一些特殊人群,如中老年人、離退休人員、殘疾人等都集中在社區,一方面,他們的1文化需求需要滿足,另一方面,他們中間也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潛能,有待于進一步開發。政府應該重視利用社區的有效資源興辦群眾文化,制定減免稅等優惠政策,鼓勵物業公司、企業、居委會、居民個人投資或集資興辦社區圖書館、娛樂室、健身房等公共文化設施。依托居委會、街道辦事處,依靠居民特別是離退休老黨員、老教師、老干部、老工人開展各種投入少群眾參與性強的公益性文化體育活動和學習宣活動。在農村可以村委會或村民小組為依托,在集體收入中增加對群眾文化的投入利用農閑和節假日鼓勵文藝骨干帶領帶領廣大村民參與多種民間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活動,使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生理心理更加健康,有能力抵制各種封建迷信。
(作者單位:鞍山市群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