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國的法定文字,從甲骨文起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保留至今,是迄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在創造了燦爛藝術文化的同時,它也束縛了中國人的科學思維。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漢字難于學習掌握以及信息處理不便的弊端日益顯露。為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漢字需要一場深刻的改革。
一、漢字本身存在的問題
1、重藝術創造,輕科學思維。漢字的本質象形文字,并由其自身的形音特點而產生了押韻、同音異形、多音字等現象,其復雜性使很多人走向極端,沉溺于無聊的文字游戲。由漢字還衍生出一種獨特的文體即八股文,周作人認為它的存在“與漢字有特別關系“?!睗h字在世界上算最特別的一種,它有平仄而且有偏旁。于是便可以找些合適的字使之兩兩對立起來。”漢字作為符號之余還帶有數不清的含義。
殷海光先生認為:“在相當的程度以內,一個人運用與構思所用的工具決定著他的運思方式與構思模型。傳統中國很少用邏輯符號及數學語言來運思與構思的。”中國的哲學家們并不像希臘學者那樣注重文法與修辭的差別,以及抽象與具體或者一般與特殊之間的區分。這種邏輯弱點的背后,正是漢字在作祟,它使“中國人比西方思想家更難于擺脫文字的桎梏。”
2、不易掌握,阻礙交流。如果不是從小開始學習,漢字是很難熟練運用的?!爸形倪@套書寫法,并不是每個學童在其準備應付生活時可以隨便揀起來使用的方便工具?!倾@研學問的障礙而不是助力?!敝袊糯鸁o數文人,皓首窮經,黑發人變白發人也掌握其中的皮毛?!八噪y學,是因為有那么多的東西需要記住,又有那么多的意思和借喻?!?br/> 文字的出現是為方便交流,有助于信息的傳達。但漢字卻舍本逐末,使世界了解中國一度成為奢求?!爸袊Z文妨礙中國人與外國社會交往,而過去外國人學中文甚至比今天還要困難?!痹谶@樣一個開放的時代,漢字卻非但沒有起到良好的溝通作用,反而成為一塊阻礙理解的絆腳石。
3、信息處理不便。在中文信息處理方面,漢字較英語等符號化文字存在諸多不便,已成為制約計算機產業發展的瓶頸。首先,漢字的機內碼比字母多一個字節,需要內部碼和交換碼,而英文的代碼則不存在此問題,其內部是統一的,可以直接使用內部碼進行信息交換。另外, 目前計算機未能解決漢字詞處理、句處理,對高一級的文字處理如詞的切分、句的處理、篇的處理等卻愛莫能助,“詞”的切分在20年前就成為并且現在依然是中文信息處理的“瓶頸”問題。
二、漢字改革的方向
漢字改革的呼吁不斷有人提起,思路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繁體化與拼音化。就上文論述所言,繁體化無疑是在強化漢字的象形特征,它勢必使原本已困難重重的漢字學習雪上加霜。
至于拼音化,則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是希望將漢字直接用拼音表達,以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但漢字同音異形的現象是其最大難題。對此趙元任先生曾做過一篇《施氏食獅史》:“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單從文字上看,我們不難理解故事所表達的意思,但若將它完全變成拼音,則會讓讀者摸不著頭腦。而另一種方案,則是希望借助已經成型的拼音符號對漢字進行改革,以達到完全去象形化的目的。筆者的主張與之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為了避免誤解,故稱之“漢字的符號化”。第二種拼音化實際上也是漢字符號化的一種形式。
上世紀初的白話文運動不僅簡化了漢字本身,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它一點一點地消弭著中西文化間的鴻溝。但我們必須看到,這種改革并不徹底,仍需要進一步深化。
文字的符號化日益成為一種趨勢。東亞、東南亞各國已經進行的文字改革,如越南的拼音化改革、日本戰后的三次漢字改革等,都旨在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需要。
三、漢字改革的展望
漢字的改革雖不斷被人提及,但進展卻異常緩慢的,因為漢字的簡體化在一定時期內適應社會發展,下一次的改革要經歷一個緩沖期。另外,漢字與中國思想中的保守主義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二者相輔相成。漢字束縛中國人的思維,是中國人保守化的一個原因,而中國人的保守又保證了漢字延續幾千年未有重大變革。因為長期浸于漢語文化中,缺乏對漢字弊端的清楚認識,很多人對漢字改革持反對態度。
改革后原有的漢字該何去何從,現在談及還為時過早。但筆者認為,原有的漢字不必徹底廢除,因為它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載體,是戲曲、唐詩、宋詞、元曲等賴以存在的基礎,我們仍可發揮其藝術功用。使之像書法一樣,作用于審美領域。漢字的象形演變也是研究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參照。
回溯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風險,但歷史發展的車輪滾滾而來卻是任何個人甚至民族所無法阻礙的。但變革越晚,支付的代價越大,我想,這是每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參考文獻:
[1]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
[2]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M].上海三聯書店,2002.
[3]費正清.美國與中國[M].孫瑞芹,陳憲澤譯.商務印書館,1971.
[4]覃文娟.論信息化社會漢字的改革方向[J].金山,2010.
?。ㄗ髡吆喗椋簠嗡梢唬?990.01-),山東榮成,武漢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