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由語音和意義兩個方面統一構成,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是語言的存在形式;意義是語言的內容。不僅如此,語言還是完全依賴于社會的,離不開社會的,它的發展變化也是服從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語言; 語音;意義;社會
語言是人類信息文明的基本形態,是人類社會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先行者,是人類物質文明得以發展的基礎條件。它不僅有其自然的屬性——音和義的完美結合,而且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和文明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一、自然屬性
語言從本質上就是一套符號系統。語言符號是以語音作為物質形式來表示意義的符號。任何符號都是由形式和意義構成的,語言也不例外。語言符號有以下特點:
1.任意性和強制性
任意性是指語言符號音和義之間沒有必然的、本質的聯系,它們的結合是由社會約定俗成的。比如月亮的發音是“yue liang”,而不是“tai yang”,某種具體語言的音義結合關系,是形成人類語言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原因。強制性是指符號的任意性知識是就創制符號時的情形說的。符號一旦進入交際,也就是某一語音形式與某一意義結合起來,表達某一特定的現實現象后,它對使用它的社會成員來說就具有了強制性。比如我們不能把月亮的發音變成太陽的發音。任何人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隨意改變音義之間的結合關系。符號的音義結合時社會約定俗成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改變也要由社會來決定。
2.能指的線條性
索緒爾指出,語言的能指屬于聽覺的性質,只在時間上展開,而且具有借自時間的特征:它體現為一個長度;這長度只能在一個向度上測定,它是一條直線。索緒爾認為:“這是一個似乎為常人所忽視的基本原則,它的后果是數之不盡的,它的重要性與符號任意性的規律不相上下,語言的整個機構都取決于它。”語言的線條性說明,語言中的各個單位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每個單位都要受前后要素的影響和制約,改變了它們的順序,表達的意思不但變了,而且還可能說出有語病的句子來。比如“媽媽表揚小明”,不能說成“小明表揚媽媽”,還有“我看書”,不能說成“書看我”。
3.語言符號的系統性
語言中的各種單位相互間緊密聯系,彼此依存,組成一個系統。語言可以分為不同的層級單位,如語素,詞,詞組,句子等。語言系統就是由音位,語素,詞,詞組,句子等結構單位組成的一個層次體系。低一級的層次單位組成高一級的層次單位,最后組成語言這個復雜的系統。語言符號系統里由兩種關系: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組合關系:就是兩個同一性質的結構單位(例如音位與音位,詞與詞等等),按照線性的順序組合起來的關系。所以組合關系直接體現了語言的結構規則要求,并非是任意兩個詞就能構成組合關系。聚合關系:在語言的組合結構的某一位置上能夠互相替換的幾個具有相同作用的符號之間的關系就是聚合關系。
二、社會屬性
1.語言不是自然現象
十九世紀,受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影響,語言學界普遍認為語言是一種自然現象,以德國語言學家施萊赫爾為代表。施萊赫爾是自然主義語言學派的創立者,他重視語言的規律性和客觀性,但把語言看成是一個有機體,認為語言也和有機體一樣有生長、成熟和衰老期,認為生物學的術語都可以用于語言研究上,如:基因、屬、種等。把語言學看成是自然科學,以生物學原則研究語言的發展和分類。他是第一位提出“語言進化”觀念的人。他以這種方法推搠古印歐語對歷史比較語言學有一定的貢獻。不可否認,語言有其自然屬性的一面,一方面,語言的物質外殼語音是聲音的一種,也是因為物體振動周圍空氣而發出聲音來的,語音由人體發音器官發出,這也是語言的自然屬性之一。正因為語言有這些自然屬性,所以也有人把語言看成是自然現象,而且歷史上受到認識水平的局限,把語言當作自然現象的觀點還十分風行。
語言不是自然現象,而是社會現象。如果語言是自然的,其產生發展就應該有自己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社會的發展變化也不會給語言造成任何的影響,而實際上恰恰相反,語言的產生與發展都是同社會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自然的東西只能利用,不可能創造,而語言卻是人類創造的,同人類一道發展的。比如古代漢語沒有電視、電腦、廣播等詞,而現代漢語有這些詞,這是因為社會發展了,客觀世界有了這些事物,語言中才相應地有了這些詞。如果語言是自然現象,其詞匯系統就不應該有這樣的差別。
2.語言不是個人現象
表面上看,語言表現為具體的人說的話和寫的文章,但語言不是個人現象。語言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創造的,語言的發展也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語言的產生與存在都是依賴于社會的,離不開社會的。個人雖然有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的權利,但依然使用的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創造的語言材料。個人在語言發展中有一定作用,但這種作用只表現在為人們使用語言提供典范。所以語言不是個人現象而是社會現象。語言的社會性并不否認個人的語言特點和個人在語言發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商務印書館,1980.
[2]良林.追蹤語言符號意義運行的軌跡:語言符號意義解讀模式理論與實踐[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8.
[3]信彰.語言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輕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