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壇引起極大的轟動,開創了當代散文的新范例。他的散文作品,特別是《文化苦旅》,堪稱中國當代文化散文的扛鼎之作。本文嘗試從語言學上對《文化苦旅》中的部分散文進行分析,從而探討其獨特的極具魅力的語言藝術。
關鍵詞:余秋雨;文化散文;語言藝術
九十年代初期,余秋雨以一本《文化苦旅》風靡大江南北,成為一時當紅的散文作家。他的《文化苦旅》一出版,便成為中國大陸,甚至海外的暢銷書之一,在當時的文壇上掀起一股“文化散文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究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多大的魅力能讓許多作家學者,乃至一般的勞動者、市井居民所接受,達到一種“雅俗共賞”的境界呢?本文以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及其以后出版的一系列散文集中的散文,從某種角度上,可以稱為學者散文。它以其獨特的學者散文風格,滄桑的文化歷史背景,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詩意盎然的語言藝術,無論從內容上,還是題材上,特別是語言運用上,突破和超越了中國當代,尤其是文革以后的散文創作,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寫下了亮麗的一筆。本文將從余秋雨散文創作經歷著筆,通過對《文化苦旅》散文語言藝術進行剖析,探索其獨特的語言藝術魅力。
一、《文化苦旅》的創作背景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著名的戲劇理論家和散文作家。在家鄉小學畢業后到上海讀中學和大學,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現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著有理論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藝術創造工程》等。80年代末開始散文創作,他的“文化苦旅”系列散文最初在《收獲》雜志以專欄的形式連載。《文化苦旅》由知識出版社結集出版后,一時風行海內外。隨后,他的《山居筆記》、《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散文集,繼續掀“余秋雨散文熱”,產生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巨大反響和轟動效應,創造了中國當代散文的奇觀。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子,有著較高的文學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余秋雨的散文創作水平。《文化苦旅》中散文的語言藝術獨具一格,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深深吸引著廣大讀者。
二、《文化苦旅》語言藝術的特點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化身為一位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之旅的“導游”,運用其小說般的筆法、詩意般的語言,獨特的“秋雨式”敘事風格,把傳統文化、歷史文物、名勝古跡、人情風俗等娓娓道來:《道士塔》、《陽關雪》書寫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于曠遠寂寥之中還原積淀千年的歷史真實;《江南小鎮》、《白發蘇州》等觸摸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背后的文化底蘊,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這里不僅有歷史韻味濃厚的莫高窟、陽關、柳侯祠、西湖、廬山等名勝古跡;也有書卷氣息濃郁的柳宗元、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風流文人;還有命運坎坷的酒公、任勞任怨的信客、天真活潑的小學生、溫柔善良的女老師、漂泊南洋的“華語族”;甚至還有“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門的李叔同、江南名妓蘇小小……。“秋雨式”的獨特散文語言所描繪的這些形形色色的物象,無不讓讀者眼前一亮,常常在品味其“苦旅”的同時,也陷入沉重的思考。
余秋雨的散文和以前有些學者散文有著很大的不同。他的《文化苦旅》之所以能夠作為90年代“大散文”的代表,是因為他的散文不僅具有學者的淵博的知識,更有作為作家的獨特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形成獨特的學者散文風格和語言藝術魅力。通過深入的品讀,筆者認為,《文化苦旅》中散文的語言是比較獨特的,那是一種工麗、典雅、婉約靈動的充滿詩意的散文語言,讀起來有文采斐然的感覺。作者非常講究遣詞造句,常用多種修辭手法。語言飽含感情,注重情調氛圍的營造,因而無論是抒情寫景還是敘事說理,都有著極強的表達能力。
余秋雨筆下的辭藻是華美而豐富的,洋溢著濃濃的詩意。無論是對歷史滄桑的喟嘆,還是對壯麗景色的渲染,他的筆總是蘸著絢麗的顏色和詩意,描畫出美麗的“線條”和“形體”。我們不妨以下列的例子來粗略地探討《文化苦旅》的語言特色:
(一)詩意盎然
“那應該是北魏的遺存。色澤濃厚沉著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那個年代故事頻繁,馳騁沙場的又多北方驃壯之士,強悍與苦難匯合,流瀉到了石窟的洞壁。當工匠們正在這些洞窟描繪的時候,南方的陶淵明,在破殘的家園里喝著悶酒。陶淵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這里流蕩著的無疑是烈酒,沒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勁,能讓人瘋了一般,拔劍而起。……
色流猛地一下渦漩卷涌,當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但又噴得一點兒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章。這里不再僅僅是初春的氣溫,而已是春風浩蕩,萬物蘇醒,人們的每一縷筋肉都想跳騰。這里連禽鳥都在歌舞,連繁花都裹卷成圖案,為這個天地歡呼。這里的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一到別的洞窟還能思忖片刻,而這里,一進入就讓你燥熱,讓你失態,讓你只想雙足騰空。不管它畫的是什么內容,一看就讓你在心底驚呼,這才是人,這才是生命。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信號。這種信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
……洞窟外面,辛棄疾、陸游仍在握劍長歌,美妙的音色已顯得孤單,蘇東坡則以絕世天才,與陶淵明呼應。大宋的國土,被下坡的頹勢,被理學的層云,被重重的僵持,這得有點陰沉。”①
《莫高窟》中,作者不惜筆墨地描寫洞窟壁畫其絢麗多彩的色流,在色流的風格變化中寄寓著朝代的變遷。他用這詩意盎然的語言,描繪代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敦煌文化,鮮艷奪目,雍容典雅,筆法細膩,把對歷史文化命運的探索描畫得這樣燦爛輝煌,這不能不說是余秋雨的獨特之處。這樣充滿詩意的語言,在以往的學者散文中并不多見。以往的學者散文往往注重對歷史、文化的剖析,而疏于注意語言的生動性,所以往往讓人讀來頗覺沉重和嚴肅。而余秋雨突破了前人的語言創作模式,在以歷史、文化為題材的散文中,加以詩意的語言來修飾,使得文章更有可讀性,使原本嚴肅沉重的歷史文化散文增添了一種輕松優美的韻味,更能使讀者喜愛,這也是余秋雨的歷史文化散文受到讀者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多格修辭
“剛剛登上山脊時,已發現山腳下上有異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鳥瞰一過,此時才敢仔細端詳。那分明是一彎清泉,橫臥山底。動用哪一個藻飾詞匯,都會是對它的褻瀆。只覺它來得莽撞,來得怪異,安安靜靜地躲坐在本不該有它的地方,讓人的眼睛看了很久還不大能適應。再年輕的旅行者,也會像一位年邁慈父責斥自己深深鐘愛的女兒一般,道一聲:你怎么也跑到這里!”②
《沙原隱泉》的這段文字,作者把自己在沙漠無意中發現一泓清泉時的驚訝,用他的筆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余秋雨說“動用哪一個藻飾詞匯,都會是對它的褻瀆”,但在這里,他卻運用了多種修辭格來表現他的驚奇之心,是這么的恰到好處,又是這么的情深意切,給讀者以賞心悅目的閱讀快感。
(三)氣勢磅礴
“我以為, 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 而是都江堰。”③
短短的一句話,氣勢盡顯,出人意料,使讀者很有讀下去欲望。長城,自古以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象征。而在《都江堰》中,文章開篇就以此句起勢,用氣勢磅礴的語句把都江堰推了出來,十分肯定地認為它是比長城還要激動人心的工程。
我們再看下面的例子: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 何況它還有明、清兩代的政治大潮, 還有近代和現代的殷殷血火。”④
“它背靠一條黃河, 腳踏一個宋代, 像一位已不顯赫的貴族, 眉眼間仍然器宇非凡。”⑤
第一句是寫六朝古都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飽經風雨、歷盡滄桑,不論在古代還是在近現代,這座承受過太多苦難的城市,鑄就過多少輝煌,足以讓她名垂千古。余秋雨便是用這樣氣勢磅礴的短句,一語中的,震撼力強,使讀者印象頗深。
第二句是寫宋代都城開封。余秋雨用一句話,把開封的地理位置、都城歷史、城市氣質等做了高度概括,雖只短短一句, 但開封像一座巍然聳立的雕塑神韻氣派畢現。
(四)寓莊于諧
在《貴池儺》中,余秋雨用這樣一段文字描述了儺的儀式:
“人們埋頭勞作了一年,到歲尾歲初,要抬起頭來與神對話了。要扭動一下身子,自己樂一樂,也讓神樂一樂了。要把討厭的鬼疫,狠狠地趕一趕了。對神,人們既有點謙恭畏懼,又不想失去自尊,表情頗為難做,干脆戴上面具,把人、神、巫、鬼攪成一氣,在混混沌沌中歌舞呼號,簡直分不清是對上天的祈求,還是對上天的強迫。反正,肅穆的朝拜氣氛是不存在的,涌現出來的是一股蠻赫的精神狂潮: 鬼,去你的吧! 神,你看著辦吧!”⑥
余秋雨把莊嚴的祭神儀式用這樣詼諧的語言描寫出來,不能不說是他的獨到之處。他用比較通俗的語言,把一種儺文化現象展現在讀者面前,寓莊于諧、淺顯易懂。這或許也是他的散文深受“下里巴人”喜愛的原因吧。
雖然在《文化苦旅》中,個別文章的文字就顯得有點刻意渲染,牽強營造,讓讀者產生審美疲勞。但瑕不掩瑜,這并不能影響它獨特的學者散文風格和語言藝術魅力。不論從創作風格,還是創作手法及內容的突破上,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都可以稱為中國當代“大散文”的扛鼎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寓嚴正主題于輕松形式的嘗試,極富表現力的詩意的語言,構成了它獨特的學者散文風格和藝術魅力,為中國當代散文創作的發展提供了范例和啟示。
注釋:
①余秋雨《文化苦旅·莫高窟》,東方出版中心,2005
②余秋雨《文化苦旅·沙原隱泉》,東方出版中心,2005
③余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東方出版中心,2005
④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記·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5
⑤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記·開封》,東方出版中心,2005
⑥余秋雨《文化苦旅·貴池儺》,東方出版中心,2005
參考文獻:
[1]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J].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余秋雨.文化苦旅[J].東方出版中心,2005.
[3]宋力.《文化苦旅》評識[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1997.
[4]沈義貞.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J].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5]董偉建.余秋雨散文的藝術創新[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
(作者簡介:黃偉群(1982.11-),男,漢族,廣東揭陽人,學士,助理編輯,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和高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