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園林“和諧自然”的設計思想來源于中國傳統的自然哲學觀,中國傳統園林的起源、發展至成熟處處體現了對自然的追求,其“和諧自然”的造園設計思想使中國傳統園林在世界園林中確立了今天的地位,并對當今環境藝術設計產生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和諧自然 ; 中國傳統園林 ; 設計思想
說到園林,大體可分自然規劃式園林和整齊規劃式園林。自然規劃式園林以表現大自然天然的山水景色為宗旨,布局自由,假山假水,在方寸之間仿造千里自然美景,表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宇宙哲學觀,中國傳統園林為其代表,“是具中國風的,真、善、美三位一體的自然的王國”。而起源于希臘以西方國家為主的整齊規劃式園林則體現了一種人對自然的征服,其布局沿中軸線整齊劃一,“修剪整齊的樹草花圃,人造的水池噴泉,筆直的道路,寬闊的廣場和嬌柔的石雕像。……”氣勢宏大,顯示出人主宰自然的力量。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相比,在哲學觀、思維習慣、心理結構、審美價值以及藝術追求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決定了中國園林風格與西方園林風格的迥然不同,其強調和諧,以“人天同源”的哲學態度和“和諧自然”的設計風格為造園主旨,雖然以假山假水組合,卻宛若天然。“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一個綜合藝術品,富有詩情畫意。”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自然觀對中國傳統園林設計思想的追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中國園林“和諧自然”設計思想的追求
(一)中國園林的起源與對自然的追求
商周時期,園林供帝王游獵,稱之為“囿”,或“苑”、“苑囿”。“苑囿的建造,由單純的游獵逐漸發展到游娛、賞景的作用。這是一個人們對自然深入認識的過程,一個選擇自然、模仿自然、改造自然和創作自然的過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一座園林“沙丘囿”已初具規模,“…不僅規模很大,并與宮館緊密結合,其中既有供觀賞、射獵的各種珍禽異獸,還有供嬉戲娛樂的樂戲,以及供通神和觀賞自然景物的臺,已粗備園林的基本功能”。而周文王的“靈囿”中除飼養禽獸、筑有靈臺外、還挖有靈沼(即池塘),奠定了中國園林“積土為山,鑿地為池”的園林模式。春秋戰國時期苑囿逐步興起,有鄭國“原囿”,秦國“具囿”,魏國“梁囿”、“溫囿”,韓國“桑林之苑”,吳國“姑蘇臺”等,園林規模大發展。秦朝興建上林苑,模仿傳說中蓬萊仙境建造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島,形成了“一池三山”的造園模式,為后世園林造山鑿池和“和諧自然”造園思想的確立打下了基礎。
(二)漢唐宋“和諧自然”園林設計思想的確立與發展
至西漢,上林苑建成規模巨大的皇家園林,有三十六苑(即園中園)和許多大池沼,養珍禽異獸并植二千余種果樹。東漢的宮苑建設如芳林苑、長利苑等,宮室光明,闕庭神麗。除了皇家園林外,民間權貴富豪也開始仿效帝王的苑囿營建私家園林,有梁孝王兔園、袁廣漢園、梁冀園等。梁孝王兔園已經從堆土為山發展到疊石為山。“園中不僅用土為山,還以石疊巖,這種土、石結合的假山,在我國園林史上見于文字記載的,此為首例。”袁廣漢園也構石為山,高十余丈,連延數里且積沙為島,激水為潮。而梁冀園更是“…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絕澗,有若自然。奇禽馴獸,飛走其間”。以及東漢梁冀園等園林一起,確立了“和諧自然”的設計思想,成為中國自然規劃式園林的造園宗旨,從造園形式、哲學觀、藝術追求等方面,反映了中華民族和諧自然、融會自然的思想。
三國兩晉有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文人、士大夫為求精神上的解脫,轉而接受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自然觀,寄情山水,融會自然的哲學觀受到重視。南北朝金谷園巧妙利用自然地形、水系,造景細致,較前代的私家園林又前進了一步。而張倫宅園更是“造景陽山,有若自然。……深蹊洞壑,邐遞連接。高林巨樹,足使日月蔽虧;懸葛垂蘿,能令風煙出入。崎嶇石路,似雍而通;崢嶸澗道,盤紆復直。”除了這些園林外,江南也形成了第一個建園高潮。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紛紛、政治動蕩,人們不由自主地以傳統哲學中“無為浪漫”、歸隱自然的思想為指導,由此引起了和諧自然、融會自然的新認識,提出了自然山川之美可以暢神娛情的觀點,深深地影響到了文化和藝術。反映在園林藝術的設計建造之上,不再追求大氣勢、大規模的園林,而轉向追求風格雅樸、自然清新的園林風格,出現了小巧精致的私家園林,如西晉顧辟疆在蘇州建立了吳中第一座私人園林“辟疆園”,“池館林泉之勝,號吳中第一”。陸羽詩云:“辟疆舊林園,怪石紛相向”。可見辟疆園已經開始以怪石疊砌來模仿自然的山巒險峻,在造園藝術上已有“意境”的表現手法。南朝的戴顒也在蘇州造園,“聚石引水,植林開澗,少時繁密,有若自然。”奠定了傳統園林的“和諧自然”的基本設計風格:不追求景多景全,卻注重園林的自然野趣,溶和諧自然、融會自然的傳統哲學思想于冶園之中,注重園林的自然生態,表現出我國古代的“人天同源”的人文哲學思想。
隋唐時期社會穩定,文化藝術繁榮,園林藝術逐漸成熟。從秦漢時一池三山的宮苑模式向以自然山水的模式轉變,崇尚詩人和畫家所筑造的詩、畫、園相結合的園林,并開創了以景為單位布局的新手法,如王維的輞川別業和白居易的廬山草堂等。兩宋時期園林的設計受山水畫的影響,融以詩情畫意,形成了寫意山水園,以清新、自然、素樸、秀逸為意境,園林藝術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出現了艮岳、瓊林苑、得壽宮等御園以及東京、洛陽、臨安等地的私家園林和以滄浪亭為代表的江南園林。特別是艮岳,“它利用了踞山臨江的有利自然條件,疊起萬壽峰。引江水流注山澗,鑿出曲江池的山水秀麗,林麓暢茂,巖壑高深,亭榭天然,實可稱作人間絕勝之集中所在。”其造園宗旨再一次體現了傳統園林對自然的追求。唐宋時期,江南經濟發達,蘇州已經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大大促進了蘇州傳統園林的興建,滄浪亭即為此時園林之代表,其設計不以工巧取勝,但以自然為美,實施以劃分景區的基本設計思想,“用景物作為全園的構圖中心,并以景區為單位,按它的方位展開流動又連續的觀賞路線。”以建筑單體及山石樹木相結合,疊山引水,培花栽木,全園既有情趣上的變化,又能自然統一;既是人工堆砌而成,又渾如天然一般,從全局到細微之處,整體都透出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設計理念。
(三)明清時期造園中“和諧自然”的造園宗旨的進一步發展
明朝時期園林設計基本延襲了仙山瓊閣、太池麗水的造園風格,然規模更大。而私家園林則如雨后春筍在南北各地興起,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主要有蘇州、北京、金陵和揚州地區。明朝是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初級時期,蘇州的社會經濟非常繁榮,加上蘇州柔切溫存、清雅明慧、玲瓏精細的民風,社會穩定,促進了許多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商人名士到蘇州營造私家園林,把傳統哲學中的和諧自然,融會自然當作養老的最后追求,“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園林藝術和園林設計也由此進入了成熟期,現存的蘇州傳統園林中大多是這個時期的產物,如拙政園、留園、網師園、藝圃、五峰園等。蘇州傳統園林的設計也進入了黃金時期,園林規劃設計漸漸形成了一整套理論,出現了一批精通造園理論并通過不斷實踐、改進和發展理論并著書立說的造園名師,如蒯祥、計成、文震亨、張漣、張然、戈裕良等,使蘇州的傳統園林從設計到建造都有了更高的藝術追求。拙政園“布局主題是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約占總面積五分之三,主要建筑物十之八九皆臨水而筑。”山石玲瓏,樹木蒼翠、水色清怡,滿目自然之趣。“江南的私家園林一般占地均不大,為了創造‘小中見大’的觀賞效果,造園家往往要應用許多藝術手法,園園相套,層層推進便是其中主要的一種。”既有大園林的整體合理規劃,又有小園林、園中園的參插配合;既有整體的自然風景,又有田園、野坡、水榭、曲廊、館舍的絕佳小景;既有平面的多層次展開,又有立體的高低錯落,其建筑、水石、曲徑、花木配置得當,相得益彰,堪稱園林設計的典范。一大批專業的造園理論家在造園理論的發展上更促進了私家園林筑園藝術的提高,在設計中除了水石的運用外,還注重園林中樹木花草的運用,“又當種佳木怪籜,陳金石圖書。”明代的園林設計與建造是我國園林史上又一個高峰,“和諧自然”的造園宗旨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清代是我國歷史上造園最多的一個歷史時期。北方的皇家園林和江南的私家園林,同時發展為中國古代后期園林史上的兩個高峰。園林的設計建造呈現數量眾多、規模宏大、建筑華麗、內容豐富的特點,由于園林大量興建,增多了造園實踐,清代在造園設計、施工、管理上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造園技術與藝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并出現了一批著名的造園師,在造園自然觀的體現上猶以民間一些私家園林為高,大都集中在北京、揚州、蘇州等地,蘇州的私家園林有留園、網師園、怡園、環秀山莊等,現存的蘇州傳統園林大部分為此時所建,是中國自然式園林的典范。
二、中國園林“和諧自然”設計思想對當今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
當今的環境藝術設計從中國園林“和諧自然”的設計思想中得到啟示,設計師將環境藝術以濃縮精煉、提純概括化后再以自然元素表達出來,并利用科技手段去夸大突出和概括自然美最有生命力的景觀,如噴泉、疊泉水景的設計等,在現代高科技、新材料的運用中擴展和延伸觀賞者的感知能力。在相地立基的設計上因地制宜,景點布置配合整體需要,結合場地特征狀況造景。在庭園理水的設計上學習中國傳統園林中水面開合有序、曲折變化的設計,池中增加小島,結合植物景深,豐富了環境設計的空間層次。在水體景觀的形態上講究動靜變化,運用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最有活力的水的形態凝固起來,展示在人們面前。在植物配置的設計上遵循中國傳統的畫理詩情,賦花木以人性,在滿足生態功能的前提下,更能賦以和諧自然的情趣,使人們更好的親近自然、享受自然。
總體來說:中國傳統園林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文化藝術為指導,以“和諧自然”的設計風格作為造園主旨,雖然以假山假水組合,卻宛若天然,表現出一個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綜合藝術品,富有詩情畫意,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宇宙哲學觀,在世界園林史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 “和諧自然”的造園宗旨,對我們當今的環境藝術設計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江蘇: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
[2]劉策等.中國古典名園[M].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
[3]陳從周.說園[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
[4]任常泰,孟亞男.中國園林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5][宋]范曄 撰,李賢 等注.后漢書 [M].上海:中華書局,1965.
[6][魏]楊炫之 撰,周祖謨 校釋.洛陽伽藍記校釋 [M].上海:中華書局,1963.
[7]任常泰,孟亞男.中國園林史 [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3.
[8][梁]沈約.宋書[M].上海:中華書局,1974 .
[9]陳從周.園林談叢[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 1980 .
[10]劉天華.十大名園[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
[11][明]文震亨,長物志,鄧牛頓.園林藝術文粹[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張曉春(1968.8-),男,江蘇蘇州人,碩士,副教授,現為蘇州職業大學藝術設計系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設計藝術與中國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