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以李滄東的電影藝術為研究主體,通過對李滄東電影藝術中人物、情節、情感、社會以及作者本人等等因素的分析研究,深入探索李滄東從影以來五部作品主題、風格和表現內容的確立與變化以達到人們對李滄東精神世界更為深入的認知以及對自身人生觀、世界觀的豐富。
關鍵詞:李滄東;電影;主題
一、李滄東電影主題的確立
今天的世界電影行業已經基本成為了娛樂產業化為主導的商業化產業,人們對藝術片、特別是對人性與社會有特別視角與深入挖掘的作品關注越來越少,人類的靈魂似乎已經難以跟上商業化的前進步伐。在今天的韓國、中國等亞洲國家,隨著上世紀80年代的經濟飛速發展與社會變化劇烈,人們在瘋狂追求物質世界的同時所產生的的人生觀、世界觀扭曲以及自身精神世界的嚴重迷失使得社會關系更加復雜,矛盾日益加大。其實這類問題在某些層面要比人類物質世界的飛速發展更為重要,更具有根基意義。所以在商業化嚴重的今天電影界特別是亞洲電影界、能夠出現像李滄東這樣對人性、社會和世界有透析性觀察和人性意識表達能力的電影藝術家確實是一件幸運的事。既然我們肯定了李滄東電影藝術中的積極因素,就有必要去發掘其電影藝術中所蘊藏的真正精神價值與創作規律,為人們所認知、吸收并作為自身創作和前進的發展借鑒。
從李滄東的人生經歷中可以發現,李滄東從影之前是一位在韓國本土較為知名的作家。出于對人生的拓展和對精神世界的多樣化表達與探索,李滄東走上了電影道路,先后創作了《綠魚》、《薄荷糖》、《綠洲》、《密陽》、《詩》這五部深受社會與電影界好評的作品,成功完成文學領域向電影領域轉型的同時,融合了文學與電影的藝術色彩,奠定了李滄東在電影界的新地位。李滄東的這五部作品雖然名氣十足,但都屬于小成本影片。他的作品基本拋棄了現代電影娛樂化與商業化特點以及浮夸空洞的內容形式,故事觸及社會百態,從多個角度展現社會底層人群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從較小且看似平淡的事件中逐步引伸并透析社會的矛盾與變化存在現狀,從而深入探索、揭示人性、揭示人性的生存根本。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喜歡從不同的窗口中去觀察生活、體驗人生。
二、李滄東電影主題的變化
之前,我們已經對李滄東電影作品中的主題進行確立,更清晰理解了李滄東的電影主題內容。但是在這個相同的表現主題下,我們也應當努力從李滄東的五部電影作品中去發現其每部電影主題與內容的不同之處以及表現形式上的不同。因為主題的相同,我們可以把李滄東的所有電影作品看成為一個“組成部分各有不同卻核心相一致的整體”。在核心確立的情況下進行對組成部分之間的差異性探索是存在其必要性的,同時這種探索與了解將對我們研究李滄東的電影藝術以及其世界觀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拿李滄東的前兩部電影作品《綠魚》與《薄荷糖》進行比較。這兩部作品都展現了社會劇烈變化中的小人物生存狀態與社會對人類心靈的改變,但從《綠魚》中可以發現,這部作品選用了比較常用且商業化色彩較濃厚的“黑幫”題材作為故事內容。但我們不能就因此把其定義為“黑幫片”的類型,因為作品更注重表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心態扭曲變化狀態。最終,李滄東用悲劇表現了對這種心靈變化與社會變化的態度。《薄荷糖》可以說是《綠魚》的延伸,對內心在社會中產生變化與矛盾的更深入探索。
第三部作品《綠洲》中,李滄東同樣將故事的主人公放在了社會底層具有悲慘命運的小人物身上,但主題已經發生一些改變。這部作品用一個被家庭和社會拋棄的男青年與具有同樣命運的腦癱女青年的愛情,以及這段愛情在他人心中的態度,展現了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冷漠,而這種隔膜與冷漠正是由于在現代西方文明對東方社會的巨大影響所產生的。
相同的主題中,李滄東的第四部作品《密陽》具有了新的主題表現手法。正如上一節的敘述,女主人公的兒子因為被一個因生活不如意而心靈扭曲的男子所殺害,女主人公在心靈承受極大痛苦的情況下信仰了基督教,但最終卻從其中發現自身與他人苦難的本源——“受西方文明深深影響的社會”,從而內心產生了更巨大的扭曲與痛苦。李滄東曾經公開表示過,他并不是一個宗教信仰者,也不是一個宗教批判者。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在《密陽》這部作品里,李滄東以“基督教”為工具,展現現代西方文明對東方社會的影響變化,以及人們在適應這種變化過程中心靈和人性所產生的扭曲。
而李滄東的第五部作品《詩》當中,延續了之前的主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并用更復雜與更矛盾的人與社會存在狀態來表現故事內容,我們將在下一節中進行詳細分析。
現在通過對李滄東五部電影作品主題嬗變的分析后,我們可以重新將其放置在一起,感受主題相同的五部作品在先后產生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在變化過程中釋放出來的嶄新藝術生命,重新審視李滄東電影作品中豐富而強大的精神力量,并在共同的主題與不同的變化當中品味李滄東的電影藝術,品味其電影藝術所呈現出的絢爛色彩。正如同天空之星座,不同星光共耀光芒,組合結構,誕生星座與更多的含義。
參考文獻:
[1]郭樹競.通過真正的現實主義導演李滄東看韓國社會[J] .當代電影,2003(3).
[2]崔根德.韓國儒學思想研究[M].北京: 學苑出版社,1998.
[3]青溪.李滄東:殘缺的美麗[J].大眾電影,2007(24).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