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王朝統治的最后十年是改革的十年,為解決統治危機清政府推行了”新政”,進行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革新。在新政措施推行的同時民變運動在全國范圍內蔓延開來,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一“過渡”時期,新政的實施對各種矛盾的激化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是導致民變問題嚴重的重要原因。因此任何改革都應考慮民眾的實際承受能力,關心民眾利益。
關鍵詞:清末新政;民變;社會轉型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的簽訂對清王朝的統治產生了極大的震撼。1901年1月,“西狩”西安的慈禧太后在痛定思痛后,以皇帝的名義發出變法詔令:“自播遷以來,皇太后宵旰焦勞,朕尤痛自刻責,深念近數十年積習相仍,因循粉飾,以致成此大釁,現在議和,一切政事尤須切實整頓,以其漸圖富強。”在此后的十年中,清廷進行了多方面的變革,如編練新式軍隊、獎勵發展實業、興辦教育、鼓勵留學、籌辦憲政等。但是新政并沒有帶來穩固的統治,急劇的變革反而在社會上造成廣泛而劇烈的影響,觸動了傳統的封建統治秩序,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廣泛的民變運動。
清末新政是民變的重要成因
造清末民變愈演愈烈的原因十多方面的,但是無疑清政府推行的新政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改革內容財政改革加派捐稅,民眾負擔加重。新政期間稅收名目之多歷代罕見, 除固有的漕糧、地丁、耗羨之外, 還有各種體現“時代特色”的新名目, 如國民捐、路礦捐、教養局捐、戶口捐、警捐等。如果說燈膏捐、花捐(妓女捐) 瞎子捐、巫道僧尼捐等項所涉及還只是某些特殊人群, 關乎民眾日常生活的米、肉、豬、魚、果、酒、茶、竹木、花布、剃發、紅事(結婚捐) 、小商品捐等等, 則牽連千家萬戶, 最為擾民。
(二)措施不當。推行新政固然有許多新式官員。但就當時而言守舊官員依然占絕大多數。新政從決策到實施每一步都受到舊有思想的影響。清政府在改革過程中極力維護封建統治。新政只是在慈禧太后 “蓋不易者三綱五常 ,昭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變者令甲令乙 ,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的思想指導下 ,對傳統進行的有限度的變革 ,核心的封建道統卻絲亳不許動搖。
(三)吏治腐敗。清廷試圖通過推行新政,整頓吏治,消除腐敗。然而新政不僅沒有取得這樣的效果,反而又給官員的貪污受賄提供了機會,借新政之名,巧取豪奪。清末吏治早已不可收拾 ,連清政府自身也承認:“ 各省州縣, 往往習于蒙蔽, 疲玩因循, 或吏青苛虐而若閣聞知, 或寇賊橫行而不為懲辦。”1910年禁煙委員吳欽業率同仙居縣高縣令及管帶李學同,率兵 100多名往南鄉一帶拔除煙苗,每到一村, “ 遇有男子不問有無煙苗, 勒令指名告發, 稍不承認, 或真不知情, 立將帶縣究辦” 。由于男子聞風遠避,各村都是老人和婦女守家,“ 老者勒令出犁煙苗,稍不承認, 鞭撻交加, 甚至有脫婦人褲而用非刑者, 遇少艾婦女, 任意調笑” 。
(四)士紳,會黨、資產階級、土匪等各種勢力的推動。各種地方勢力不同目的的介入使民變問題更加復雜。部分中下層的地主士紳參加并領導了某些民變。他們本來是清政府在地方的統治基礎。但是新政過程中一些措施危及到他們的利益和地位,或者是觸動了他們的信仰,引起了他們的不滿。如1902年熱河朝陽的領導者鄧萊峰(生員), 同年直隸廣宗起義首領景廷賓(武舉), 1903年浙江桐廬民變領淮振聲(歲貢)等人, 都是從地主階級營壘中分化出來的。
這一時期的民變與秘密社會尤其是會黨的發動有關。許多民間秘密結社由來已久,在地方頗有實力。新政中一旦有危機他們的利益,秘密社會中人就會跳出來并且往往成為農民反抗的召喚者和領導人。如1906年河南懷慶一帶, “ 會黨唆民仇教”同年福建漳浦鄉民仇教, “ 得會匪之助, 聲勢愈甚”湘鄂贛一帶, 更是會黨充斥, 不斷起事。因為民變事起倉促, 無所準備,多由矛盾一時激化而起, 農村中的會黨、教門便在其中得天獨厚地處于領導地位。
資產階級宣揚的革命理論,暴動思想,對民變起到一定的要推動作用。這一時期革命黨的參與利用民變力量主要是通過與會黨合作實現的。會當不僅有嚴密的組織,強大的群眾基礎,更重要的是長期的反清傳統。孫中山在談到這一點時曾不無感嘆,革命伊始,“內地之人,其聞排滿之言而不以為怪者,只有會當中人耳”。
土匪是農業社會里廣泛活動著的一支反社會力量,土匪力量長期危害民間,并與政府為敵,但在當時迫于生計,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許多人特別是農民但紛紛“落草為寇”聚眾反抗。如廣西地區, “ 僻處嶺嬌, 山著林密, 地膺民貧, 既乏工藝之資, 復虧耕獲之利。
(五)社會轉型時期民眾的恐慌心理心
新政的急劇變化引起了民眾對于生存狀況的普遍擔憂。時局變動,民心不穩。緊張不安的氛圍中 ,人們捕風捉影 ,流言四起 ,騷動無常。當時所謂“ 雜稅日增 ,民心不安;科舉全廢 ,士心不安;新學多偏 ,眾心不安;洋貨爭衡 ,商心不安 ”緊張的的心理狀態下還引發了民眾尋求集體安全,盲目從眾的的心理狀態如在江西宜興 ,有人說調查戶口是查取男女生辰 ,用來鎮壓黃河橋工以修筑鐵路 ,引起反抗風潮。
結語:改革必須考慮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
總而言之,清末新政作為一次改革運動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觸及民眾的利益,引發矛盾,因此在制定改革措施時必須考慮民眾的感受和反應,避免激烈沖突以及更大程度的損失。新政進行之前應進行廣泛的宣傳動員,讓民眾有所了解有所準備。改革過程中發生矛盾沖突時應及時疏通化解,同時及時調整政策,避免事態更加嚴重。
(作者簡介:李 棟,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近現代史專業(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