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方法是旨在達到教學教程中師生之間互相聯系活動的途徑和方式。教學方法的最優化,使教師學生的相互聯系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從而加強教學效果。教師應根據自身條件,教材內容,所教學生情況,及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等因素。有目的的選用教學方法,使其達到最優化,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
關鍵詞:教學方法;優選標準;評價;最優化
教學方法是旨在達到教學教程中教育、教養和發展目的的師生之間互相聯系的活動途徑和活動方式。任何教學方法,都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的。而教學之所以能夠實現教學目的,必須有教師教,學生學,師生的教與學雙方又必須通過運用教材內容,即通過教師傳授教材內容,使學生學到教材內容,并在學生中產生特定的教學效果。如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能、形成世界觀,從而實現教學目的。而運用教學方法,就是使教師、學生、教材內容有效地連結起來,使這些基本因素有效地發揮其各自的功能作用,從而通過所產生的教學效果,來實現教學目的。
因此,教學方法與教學目的、教材內容、教學對象都有著內在聯系。所以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將上述幾方面考慮進去。
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有以下四個方面:
1、依據教學目的
每堂課都有自己的教學目的,目的不同,就需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要選擇與教學目的相適應的、能夠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新知識,常采用講授法或演示法;使學生掌握技巧技能,就采用練習法。教學目的決定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而不是目的為方法服務。
2、依據教材內容
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掌握特定教材內容來實現的。不同學科發生的教材有不同學科常用的教學方法,而某一學科教學活動進行到某一階段,又要求傳授某些特定的教材內容。在學科教學中的某一階段,隨著內容的不同,也要采取不同的具體教學方法與之相適應。
3、依據學生情況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基礎條件和個性特征。有些學生有大量的感性知識,教師一講某一現象,學生就可以理解,有些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基礎,就需采用直觀演示法。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必須首先考慮新的教學方法對學生來說能否適應,需要在學生中創造什么條件。否則同樣好的教學方法,很可能面對自己的教學對象,就會暫時行不通,受到挫折。
4、依據教師本身的素養條件
教學方法的選用,只有適應教師的素養條件,能為教師所掌握,才能發揮作用。有的方法雖好,但教師缺乏必要的素養條件,自己駕馭不了,仍然不能在教學實踐中產生良好的效果。如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可機動、靈活地用不同的語言表述對問題的理解,從而啟迪學生智慧,使學生豁然開朗。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膚淺,不能融會貫通,那就不能隨機應變地抓住要害,啟發學生探索問題,弄清理論。教師可根據自身素養條件,揚長避短,發揮個人優勢,采取與自己條件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那么怎樣才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最優化的效果呢?這里,首要的是,在選擇教法之前,要鉆研教材,掌握教材的特點。因為即使在同一學科中,各部分的教材內容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特點,往往有難有易,有深有淺,這就必須選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其次,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來選擇。一般說來,應不斷變換教學方法。長時間運用一種方法,就會使學生學習興趣減退,降低學習效果。同時,在選擇教法時還要考慮到各個班級的發展水平和學生的個性差異,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其三,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還要考慮到教師自己的特點。教學方法的最優化并不排斥創造性,而是以教師的創造性為先決條件的。教師應憑借自己的長處,更有效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可不拘一格。總之,教法的選擇,要因材而異,因生而異,因師而異,不能搞千篇一律,一刀切。如果離開了這一點,那整個教學活動就了一潭死水,也就談不上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智力了。
將合理的教學方法優化,取決于以下六個方面的優選標準。
1、教學方法符合教學規律和原則的標準
只有在教學規律和原則指導下,教師才能自覺地選擇各種教學方法的合理結合。
2、教學方法符合教學目的和任務的標準
在選擇教法時,應了解各種教學方法在解決一定任務時的可能性,并對其效果進行比較,防止片面夸大某些方法在教學中的作用,避免程式化,從而結合具體條件選擇最佳方法。
3、教學方法符合教學內容的特點的標準
由于教學任務必須通過教學的具體內容來實現,所以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盡可能考慮教材的特點,以及為掌握該內容所必需的學和智力水平。應注意揭示各類方法所適用的內容范圍,以便選擇教法時參考。
4、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考慮學生的可能性標準
教師在選擇教法時,應預先了解學生對各種教學方法的接受能力,準備水平,研究學生的學習態度。這樣做有利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選擇符合班級特點的教學方法。
5、考慮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方法的可能性的標準
教師可根據自己在繪畫,講故事筆等方面的才能,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
6、考慮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方法的結合所具備的時間標準
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教師應考慮時間因素以保證按時完成教學進度,以便不超過規定的時間。
在選擇時應綜合利用上述一套標準,忽略其中任何一條標準,都會破壞選擇程序的完整性,從而影響選擇效果。
教師在選擇和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之后,要對所選擇和運用的教學方法做出科學的評價,這樣會有力地促進教師們的教學方法向最優化方向發展。否則,優劣不清,是不利于教師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的。
如何來評價一種教學方法的優劣呢?
良好的教學方法,應當具備這樣兩個特點:一是目的、方法、效果的統一性;二是教學的高效率性。
1、目的、方法、效果的統一性
為了實現教學目的,而采用一定的教學方法,所以方法的好壞,首先要看這種方法能否有效地促進教學工作,實現教學目的。教學目的的實現與否,是用教學效果來檢查的,效果衡量的標準是根據教學活動所規定的教學目的來判定,因此好的教學方法,必然是教學的目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的較好的統一。
在具體評價效果時,切忌脫離具體條件,如學生知識水平、班紀班風、教師文化程度,而孤立評價教師運用某一教學方法的好壞。
2、教學的高效率性
看教學效果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還要研究教學效率。有時教學效果雖好,但由于它是教師、學生花費了極大的時間精力和較高的物質消耗取得的,從教學效率看,卻是不高的,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效率應該高,即投入較少的人力、物力、時間,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教程的實施中,突出某種教學方法,并不排斥其他方法,在教學教程中要全面對待教學方法的選擇,并把這些方法最有效的結合起來,使教師和學生的相互聯系的活動得到最充分的多方面的體現。教學方法的選擇,是由不同水平的教師來進行的,教師只有依靠經驗,并且經過慎重思考以后,才能選出適宜的、有理論根據的方法。
教學往往要求采用不是一個,而是一系列的相互關聯的、有一定綜合性的方法。有些方法在一些情況下可能顯得成功、有效,在另一些情況下,則可能完全不適用,因此,教師要了解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功能,記住每一種方法的辯證的矛盾性。
在實際運用中,各種教學方法是互相聯系、滲透、轉化的,每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企圖把豐富而多樣的方法歸結為有限的幾條,這本身就是脫離實際的,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及其合理結合的可能性理解得愈深刻,他為一節課所設計的教學方法就會越成功;愈生動和有效。形象地說,用多種色彩調色,才會使教學過程的這幅圖畫顯得更加美麗。
參考文獻:
[1]張成秀,寇清云 著.學習方法十一談[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4.
[2]李銑著.教學原則新論[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3]劉舒生,董燕橋 著.教學法大全[M].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
[4]張天定,馬新宇 著.園丁曲[M].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石曉燕(1977-),女,漢族,大學本科,河南省平頂山市人,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社會科學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