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學教育和社會科學教育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地理科學素養兼有自然科學素養和人文科學素養。全面提高每一個中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是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教師、課程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參與著課程的開發。而作為學校教學活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組織形式的課堂教學,如何達到應有的目的,收到預期的效果,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上好一堂地理課,筆者談些初淺的體會。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思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好的導入不僅是教師教學水平、風格特色的反映,而且能立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地理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既含有自然科學,又有社會人文內容。因此,導入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如:在講述山地的形成時,可借助古詩詞中對山的描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泰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廬山)等讓學生答出是哪座山,再接著很自然地過渡到這些高山是如何形成的這一主題上。又如:多媒體圖片的導入,在講述火山的形成時,播放火山噴發的小視頻,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明確一堂課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包括: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上課開始時向學生展示學習目標,可使學生在心理上做好準備,明了學習的結果和方法,以免學生在學習中迷失方向。一般來說,課堂教學應始于目標,終于目標。沒有目標的一堂課易使學生產生懶惰的壞習慣。在傳統教學中,往往只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質”是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一條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樹立基本的地理觀念很重要。
三、以學生為主體,培養探究意識
傳統教學只重學“知”偏學“思”、只重學“答”偏學“問”、只重“傳授”偏“探究”,教學中,往往是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導致學生不善提問,懶于思考,思維僵化,嚴重缺乏創新意識。
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較高層次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和過程。它是一種強調學生自主投身其中的學習方式,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首先,改善課堂氛圍,使學生勇于探究。積極的課堂氛圍是恬靜與活躍,熱烈而深沉,寬松與嚴謹的有機統一。消極的課堂氛圍通常是以緊張拘謹,心不在焉,反映遲鈍為基本特征。而對抗的課堂氣氛是失控的氣氛。學生過度興奮,各行其是,隨便插嘴,故意搗亂。顯然,積極的課堂氛圍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因此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形象的語言,啟發誘導,鼓勵學生去思考探索,讓學生隨時都可以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對學生的每一點發現,每一個發展都給予充分肯定。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是學習的重要載體。“學貴有疑”是我國古代教育的共同主張,宋教育家朱熹認為“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充分說明了學習中質疑的重要性。因此既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疑難,提出問題,又要求教師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疑問。讓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懸念而激起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第三,立足課本,拓寬探究方式
1、以地圖為載體進行探究。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與蒼白枯燥的文字敘述對比,運用圖示的表達更顯得生動,清晰。因此學習地理離不開地圖。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會使用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如:在講述黃赤交角與五帶分界線的變化如何引起五帶范圍的變化時,學生憑空想象耗時耗力,利用圖示展示,清晰地將二者關系表示出來,以圖釋文,一目了然。在利用圖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學生讀圖的能力,還應注重學生畫圖能力。如:在學習洋流運動規律時,學生動手畫出世界主要洋流運動方向,在繪圖的過程中,便會自己發現各個緯度洋流環流的運動規律。
2、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探究。在我們生活中,地理現象無處不在。如:為什么貴州地區天無三日晴?而昆明卻四季如春?為什么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為什么新疆地區早穿皮襖午穿紗?等。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的地理差異,讓地理知識從實際到書本,又從書本到實際,努力思索“生活中的地理”,使地理真正地學以致用。
3、從紛繁的地理事象出發,進行探究。在紛繁復雜的地理事象中,看似無章可循,學生也因一些抽象的定理,難以理解,通過類比聯想等方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中進行探究,使學生思維拓寬。
四、課堂中的小結
一堂好課不僅有扣人心弦的開始,也應該有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結尾。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利用小結,既可以理順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使教學環節更加完整。學生思路更加清晰,從而使課堂教學有一個完善的結局,圓滿地完成教學環節。
總之,在新課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通過嘗試不同探究方式。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深刻地體驗和感悟,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城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