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文學史上,詩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中國的文學史就是一部貫穿著詩歌的歷史。縱觀中學的詩歌教學,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普遍偏低,形勢嚴峻。本文結合中學的教學實際,探索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中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中學生;詩歌鑒賞
一、中學詩歌教學中鑒賞能力培養的現狀
首先,學生對鑒賞古代詩歌興趣不高,缺乏對祖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熱情。現在的中學生對古代詩歌的興趣不大,許多同學課外閱讀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即使閱讀,類別也基本是小說、雜志等。根據實際調查顯示,多數學生對于詩歌缺乏最基本的鑒賞力,許多學生對鑒賞詩歌毫無興趣甚至敬而遠之,把理解詩歌作為難以逾越的鴻溝。學生對古代詩歌缺乏應有的興趣。
其次,部分教師素養和詩歌理論水平亟待提高。現代高中語文教學除了繼承傳統教學以背誦、講解為主的教學方法外,還應該注重對詩歌深層意蘊與學生詩歌鑒賞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強文學素養和詩歌理論水平。
再次,教學方法上缺乏教學研究,教學方法單一性、教學格式化。教師對傳統古代詩詞缺乏價值性的認知,教學方法也缺乏新穎性。拿誦讀來說,許多老師教學古詩時,都是把詩作為背誦材料,上課只是簡單讀讀,學生無法感受古代詩歌的韻律美感。
二、中學詩歌教學中鑒賞能力培養存在問題的分析
首先,時代發展,語言的變革,市場經濟的繁榮,外來文化的涌入,人們的觀念不斷更新。從 1919 年的白話文運動開始,作為以北方語系變革而來的白話對作為文言的詩歌沖擊很大。如果學生不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和文言知識,很難讀懂詩歌,更別提提高鑒賞能力的問題。中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人們更加注重實用主義。同時,韓劇、流行音樂、網絡為代表的外來文化不斷涌入,使以古代詩歌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強烈沖擊,這是造成當前中學詩歌教學與學生鑒賞力的培養消極的時代根源。
其次,素質教育實施緩慢與應試教育不斷強化造成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模式缺乏創造性。教育部提出素質教育多年,可實施卻非常緩慢。 “成績獨尊”和“教-學-考”的應試氣氛,出現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模式缺乏創造性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不斷探索,追求詩歌教學的“趣”,將學生引入詩歌美好的意境中,將枯燥沉悶的課堂變成學生輕松有興趣的課堂,學生的詩歌鑒賞力一定會提高。
最后,教師素質、理念跟不上語文課程改革的步伐。半個世紀以來,我國語文課程改革歷經五次重大變革,配套的教材也不斷更新,而大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還停留在過去。2000 年開始新一輪課改,2004 年又對高中教材中的詩歌的編錄進行了重大的變革,數量增加了,設必修篇與選修篇,同時從 2002年開始,高考的鑒賞題也進行了新的改革 。可是許多教師面對新的變革,“以不變應萬變”影響了課程改革的進程,學生的古代詩歌鑒賞力也不能相應提高。
三、詩歌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探究
(一)在解析詩歌“環境”與“語言”中培養學生鑒賞理解力
中國古代詩歌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要讀者運用形象思維,憑借自己的感性經驗和理性認識對作品進行分析、品味、評判的。詩歌的閱讀和賞析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要求欣賞者具有豐富的生活感受和敏銳的藝術感知能力,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和鑒賞知識。首先在培養高中生在鑒賞詩歌的過程中知悉環境,了解作者創作詩歌的時代背景及風格流派。比如,學習李白的作品,那么首先必須要了解產生詩人李白的那個盛唐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其次,還應對詩歌的語言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諸如題材、屬性、結構、修辭等知識。為了掃清學生對詩歌的語言障礙,還需要疏通字義,掌握詩歌的語言特色,即讀懂“詩家語”,具備初步的鑒賞能力。
(二)在意象解讀與意境的感悟中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意象是中國首創的一個審美范疇。“意”、“象”兩字最早出自《周易》。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把兩字合并為“意象”并把它作為文學理論的概念來運用。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具體鑒賞某一篇作品時,教師需要根據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點、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間的關系,采取相應的欣賞方法,引導學生體會獨特的意境,所以說詩歌中的意象是構成意境的基礎。
(三)創造特色的詩歌教學,培養學生詩歌鑒賞力
詩歌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詩歌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審美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灌輸式教學。教師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勢下應該具有積極的創新意識,不斷探索、改進,最終在傳統詩歌教育的基礎上,形成獨特的詩歌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原有的單薄的教學內容、單一的教學方法、僵化的詩歌教育理念,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所以詩歌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高中生古代詩歌鑒賞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中詩歌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我們認為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形勢下,詩歌教學應在立足傳統詩教經驗的基礎上,要運用詩歌鑒賞教學的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上大膽創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高中生個體差異較大,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的狀況,因材施教,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銳.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中鑒賞能力的培養[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2]林艷清.談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8).
(作者簡介:王峰城(1990-),男,漢族,海南臨高人,西南大學文學院200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