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體制、社會發展以及傳統觀念作用下,農學專業始終面臨著生源和學生就業的極大壓力。本文在分析當今新形勢、新農村下的農學專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并對高等院校農學專業普遍存在的相關問題提出對策以供探討,以促進我國農學專業克服相關困難,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字:農學;發展現狀;教學改革
一、我國農學專業發展現狀
(一)農學專業社會地位不高,招生與就業困難
在我國,由于傳統觀念和農業生產水平低下等諸多因素,造成了人們對農業起專業的偏見,社會地位低下,很多考生在報考時不愿意填報農學專業,生源不足、質量不高,在招生過程中存在很大困難。而多數農學專業教學都未從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出發,辦學效益低下,辦學水平不高,使得學生在社會競爭中處于比較不利的位置,加上我國農業發展程度不夠,社會就業意識還沒有從根本上發生變化,對農學專業的需求較少,就業渠道少,造成農學專業畢業生面臨就業難的問題。
(二)農學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問題
一些高校中已經意識到本校農學專業所處的困境,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從我國農業在社會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和發展的現狀來看,高等院校農業的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仍不能滿足現代化農業及新產業結構發展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學專業結構不合理,學科面窄。專業水平低且重復設置比較普遍,資源浪費嚴重,不能按照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而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需要更多具有綜合素質強的農業專業人員,高校應及時并且準確把握農業發展信息,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更好地為農業經濟發展培養人才。
(2)人才培養上,教學模式固定,教學質量差。由于經費投入不足,很多農學專業教學設施落后,教學內容落伍,無法使用農業新技術,無法與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實際人才需要同步。
(三)在專業結構中,服務“三農”的特點不突出
農業專業辦學應突出“農”字,為社會經濟中農業部分提供技術支持,農業專業應根據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為社會提供形式多樣的社會服務。而一些農業專業設置均沒有突出“農”特色,企業或農戶積極性、主動性不強,效果不明顯等現象,農科類專業萎縮,整個專業結構缺乏銜接性和系統性,難以滿足“三農”發展的需要,服務職能難以發揮。
二、農學專業教學改革探討
(一) 優化學科專業體系
高等院校的農學學科設置與建設,不僅直接關系到我國新農業的發展,而且是高新農業科技成果研究與推廣力量的源頭。高等院校的農學專業的學科建設應該從我國就業結構變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加強農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同時提高信息化的水平,以滿足當今社會新農業發展的需要,使高等院校的人才教育的發展與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步,甚至快一步,以促進高等院校的農學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的農學專業的學科建設應該靈活。應根據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學科建設布局,確立重點研究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帶動地方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根據“厚基礎、多方向、寬口徑”的原則設置專業,有計劃地建設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改造傳統專業,增設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專業。
(二) 改進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針指導下,為實現特定的目標而確定的培養目標、培養制度、培養過程和培養評價等。高等院校都有各自的辦學特色與學科優勢,所以各大院校以及學科都應積極探索如何在人才培養上要創新思路,統籌考慮,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以及人才評價體系上進行改革創新,以培養出研究型、應用型、推廣型和復合型人才。實施研究型和創業型教學模式改革試點,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教學理念、培養模式的全方位創新,同時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可以讓本科生參與一些科研項目。
(三) 改善學生就業
高等院校的農學專業的大學生掌握了農業相關的各種技術與基礎知識,是我國新農村發展的核心力量,能大大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的農學專業的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他們很大一部分都留在了城市,不愿意回到落后的農村,他們或者在與農業相關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或者寧愿放棄自己的專業知識轉向不相關的企事業單位。
三、結論
我國高等院校的農學專業在新農村建設中應積極利用多年的學科建設積累與經驗,培養大量符合社會需求的現代信息化與可持續化發展農業的人才。在以上探討的相關問題以及對策之外,高等院校還需要解決農學專業學生創業資金與平臺問題,如何更好的鼓勵大學生回到農村,進入農村去創業,帶動當地農業的發展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基金項目:《耕作學》重點課程建設,項目編號TDZGKC09063。
參考文獻:
[1]林楠.新農村視角下高等農業院校的發展戰略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 2008(7).
[2]孟智華,彭立新,李慧.高等農業院校與都市農業的融合[J].河北農業科學, 2009(2).
(作者簡介:魯海燕(1976-),女, 山東煙臺人,本科,管理實習研究員,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從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通訊作者:吳全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