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作者通過多年的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工作,總結了多種符合我校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法。通過對這些方法的總結,嘗試探索一條能夠提高高職口腔專業醫學生學習積極性,全面提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從而為學生今后的臨床口腔課程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方法;體會
口腔組織病理學是口腔醫學的基礎課程,也是口腔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課程之一,它是溝通基礎醫學與口腔醫學的橋梁,在整個口腔醫學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由于高職院校擴招式辦學,醫學生招生由原來單一的理科變為文理兼收,加之口腔組織病理學理論性較強,概念及發病機制內容較多等多方面原因,使學生普遍感覺課程枯燥、乏味,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針對這一情況,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提高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質量,在仔細研究課本、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我們在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現將我們的教學體會,匯報總結如下:
一、 教學方法的應用
1.傳統教學法的應用:傳統教學法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獲得基本知識,增加對該門學科的認識,從而為以后的臨床口腔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在應用此方法時,可先給學生講解與所講理論內容聯系緊密的臨床病例,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淺出的展開教學內容,在講解的時候注意培養學生理論聯系臨床、抽象聯系形象的思維理念。通過對該方法的應用,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易懂,大大縮短了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距離。在應用傳統教學法時要求我們的老師在仔細研讀教材,在準確掌握知識要點的同時廣泛閱讀大量相關知識文獻,不斷充實自己,更新學科知識,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做到使本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應用自如,使更多的學生為老師淵博的知識積累所折服,從而更加認真的投入學習生活中去。
2.多媒體教學方法的應用:口腔組織病理學是一門形態學科,圖像、聲音、文字對于學生記憶、理解所學知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理論教學和部分實驗教學時,我們將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FLASH動畫演示、典型磨片、切片的視頻示教內容應用于多媒體課件中,化枯燥的形態學教學為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演示,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使用這類方法時,要求教師除了掌握一定的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外,在講解內容時配合色彩鮮明的圖畫及視頻時聲情并茂,通過與學生之間的言語和眼神交流,及時獲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信息。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的是:課件中文字內容不宜過多,在講解課件內容時,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切忌照著課件滿堂灌,該種教學方法雖然能夠減輕重復勞動的功能但決不能代替學生們創造性的思維。在多媒體演示中切忌一覽無余,毫無懸念,教師坐而論道,照片宣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通過簡短的文字、清晰生動的標題使學生始終帶著思考進行學習。傳統教學中應用粉筆在黑板上進行板書仍然是傳遞“思維”的有效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對病變進行推理、思考,或是形象化闡述時可以考慮加入傳統的粉筆板書,這往往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 PBL教學法的應用:即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維理念,學生通過教師布置的相關問題的分析及解決,極大培養了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可大大增強其面對困難時的自信心,有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例如在講到第十章牙髓病時,我們先給出一個牙髓炎癥的臨床病例,要求學生結合該門課程中已講過的組織學及病理學中的相關內容,對該類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臨床-病例聯系進行獨立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可隨時對教師進行提問,可獨立查閱資料(資料可來源于圖書館、網絡及臨床)。在本方法的應用中也可與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結合起來:例如在齲病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先將實驗過程細化為不同的任務步湊,學生針對不同任務中的相應問題進行獨立的搜集資料、分析總結,而后根據調查結果獨立設并完成實驗。通過應用該方法后實驗效果得到明顯提高,學生滿意率高。在PBL教學法使用時應注意熟悉教學大綱,掌握重點,依據學生能力選擇適當的臨床病例,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討論提綱,這樣才能保證這種方法的順利實施。
4.討論式教學法的應用:在傳統的實踐教學中,我們總是先講解然后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行觀察組織切片、磨片等,但在巡回指導的過程中發現普遍學生思維反應較差,態度消極。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及時改變授課方式,在實踐教學時,先將班級進行分組,然后把所要觀察的組織切片分發給每組同學,提出對于病變的幾種可能診斷,然后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去發現、尋找相關組織結構特征,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辯論、補充等方式得到問題的初步答案,教師最后進行學生討論結果的歸納和總結,完成實踐教學內容。通過此類方法的應用,貫徹了“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增加了課堂的機動性、趣味性,有效的把素質教育全面貫徹于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均有明顯提升。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標。
5.數碼互動實驗資源的利用:我院自2009年引入顯微數碼互動教學系統以來,在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該系統包括計算機軟件系統、顯微鏡操作系統、語音問答系統及圖像處理系統。該教學系統的主要特點是建立了教師與學生在聲音、文字、圖像等全方位的實時有效互動。教師通過該系統可實時觀察到課堂上每個學生觀察口腔組織的畫面,及時發現試驗中出現的不足并指導學生改正,學生也隨時使用語言、文字、圖像等方式與教師展開交流討論,教師可將學生自動分組進行討論,組內人員討論時不影響組外人員。通過該系統的應用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互動式交流教學,在實踐過程中證明其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實驗教學方法,值得在高職形態學實踐中采用。
二、小結
高職教育培養的畢業生要求有適度的基礎理論知識及熟練的操作動手能力。在實際的高職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如何貫徹上述原則,將枯燥的理論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并能很好掌握的知識,如何展現基礎課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是每個高職口組病教師都應思考的重要課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除了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學活動中不斷思考適合高職類學生的教學方法,并且及時應用到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通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才能真正使口腔組織病理學建立起理論與實踐、基礎與臨床的堅實橋梁,從而為今后的臨床課程奠定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于宗林.高職院校病理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醫學教育,2010(9).
[2]徐曉艷.病理學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
[3]宋曉陵.口腔組織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4]胡明冬.徐建成.醫學教育實施PBL教學法的優缺點[J].重慶醫學,2010(39).
[5]洪貞銀.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證與評估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潘 霞,女,漢族,陜西南鄭縣人,大學本科,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口腔教研室助教;龐 樂,閻琳琳,李 妍,漢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