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序正義是司法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人們都重實體、輕程序,要中損害了司法和法律的權威。損害了訴訟人的合法權益和人格尊嚴 ,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程序正義的重要性。本文即對我國程序正義進行簡單的研究。
關鍵詞:程序正義;沉默;司法幫助
一、程序正義價值理念
眾所周知的米蘭達一案是米蘭達規則的起源,體現了訴訟程序正義價值的理念,該規則包括沉默權和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力。
沉默權是我國憲法規定的一項重要的人權,理論上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接受偵查人員及審判人員訊問時有拒絕回答并自正其罪的權利。即對提問可以不回答,從而減少和避免刑訊逼供、誘供或懼于強權的假供,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確立的無罪推定原則下犯罪嫌疑人擁有的一項重要權利。
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后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嫌疑人個人的力量不足以保證訊問的“正?!边M行,律師的參與對訊問程序的合法有效起到監督保證作用,在一定程序上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基于我國的國情來看,我國的律師從業人員有限,一些當事人又沒有聘請律師的經濟基礎,所以就我國的目前情況很難實現律師的及時幫助與參與,同時米蘭達規則中也提到了對無力聘請律師的,應由政府免費提供,以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國應該加強與完善當事人獲得律師幫助權,以實現以人為本的法治社會。偵查階段擔負著很強的查證功能,也由于我國的拘留及逮捕規定的條件過高及偵查人員在辦案過程中對口供有著很強的依賴性,所以沉默權及律師的幫助在我國司法實踐過程中很難得到體現。
二、我國在適用程序正義價值中的缺陷
基于我國的國情及司法現狀,訊問在取證制度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偵查辦案人員在辦案的過程中嚴重依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甚至他們的口供決定是否犯罪行為是其所為,從而為了獲取口供相伴的出現了不當的和非法的取供現象,像我們常見的刑訊逼供、引供、誘供等現象屢見不鮮,雖然該現象從過去的公開適用到現在的隱蔽性、間接性,從直接的肉體折磨到間接的增加精神及心里壓力,社會的治理結構在向良性的方向發展,但無論是檢察院還是公安機關的非法訊問仍然嚴重造成了侵權。
三、完善我國行書訴訟過程中程序正義價值的建議
我國的政策規定“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但是我們可能發現在訊問的過程中的確很好的適用了抗拒從嚴的規定,卻不見得坦白真的就從寬了,憲法規定了沉默權,而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如實回答的義務,犯罪嫌疑人究竟是行使權利還是履行義務呢?
第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的刑事訴訟法應該規定沉默權制度,其理由是,實施沉默權規則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必要延伸,沉默權有助于抑制并消除司法機關暴力取證現象,有利于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權利。
第二種觀點認為,沉默權不應寫進我國的刑事訴訟法里,因為根據我國的現狀,如果規定了沉默權制度,會導致偵查人員辦案的難上加難,不利于刑事訴訟目的及任務的實現,其理由概括如下:第一,確定沉默權與如實回答的利弊相當,如實陳述具有濃厚的社會道德觀念基礎,加之我國的治安狀況嚴重及偵察技術水平有限,如實陳述符合我國國情;第二,不當的和非法的訊問手段,不完全是因為沒有對沉默權的規定而引起的,對此并沒有直接的聯系;第三,采用沉默權制度不利于打擊犯罪,肯定會影響工作的效率,不利于保護社會公眾的利益。
面對以上兩種觀點我進行深入的反思,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下:《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與案件有關的問題犯罪嫌疑人可以保持沉默,同時亦規定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這樣在辦案過程中,就會發揮坦白從寬的法律規定,而不僅僅是一個難于實現的政策問題,因為即使偵查官員沒有上報犯罪嫌疑人的坦白,而在審判過程中其自己或者辯護人都可以向法官提出該條作為提醒。結果是可以通過法律的明確規定激勵犯罪嫌疑人的如實供述,并最終保護了人權。在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里,規定沉默權無疑是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人權的一個有力的保護。
關于律師的介入,我們可以參考米蘭達規則中的相關規定,即無力聘請律師的,應由政府免費提供,以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時加強律師隊伍的壯大及政府社會給予激勵措施,促進律師的主動介入。面對以上司法實踐的情形,不是一個沉默權和律師的介入解決得了的事情,一個社會就是一個整體,一個整體在運轉的過程中出了狀況,不只是相關機關和人員及制度的改變或改革的問題,其實整體都有責任和義務讓這個整體步入正常的旋轉軌道,批判的借鑒米蘭達規則,我國的現狀不允許我們明確的規定沉默權制度,這個以上已有論述,但我們又不能完全的不規定該制度,為了響應人權本位。其次就是借鑒律師幫助的同時,發揮社會公眾的力量,如何確實的發揮,我們沒有過實踐,及在此問題的相對不成熟,所以對其的論述難免顯得捉襟見肘,所以在此先不予論述,但我們相信這種想法是正確的。
參考文獻:
[1]法學辭典(增訂本)[ M].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4.
[2]勒內.維德;當代主要法律體系[M].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3.
[3] Christopher Osakwe, The Bill of Right For the Criminal Defendant in American Law [ M ] ,in Human Rights in Criminal Procedure, by Nartinus Nijhoffd Publishers.1982.
(作者簡介:劉書弟(1990-),女,漢族,吉林人,現就讀于西南大學法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