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的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高校大學生在價值觀上日益出現功利主義傾向,要解決這一問題,應從高校和學生自身著手,高校要注重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為學生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大學生自己更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克服價值選擇的功利性傾向,提高自身人文修養。
關鍵詞:大學生;功利性;價值選擇
高校是做學問的場所,它的核心任務是傳播弘揚廣博的學問和知識,而大學生自身的任務就是不斷提升人文素質。然而當代大學生在價值選擇方面卻凸顯功利主義傾向,不是盲目追求成功,就是求官位、去實惠。新時代的大學生是要肩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的,眼下的不良思潮必然引起我們的反思。大學生出現功利主義價值傾向的緣由何在?我們又該怎樣去解決這一問題,并引導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呢?
一、 當代大學生功利性價值選擇的原因分析
(一)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和社會不良思潮的滲透侵蝕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促進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一些社會不良現象對大學生在價值選擇上產生了諸多消極影響。一方面,市場經濟利益原則和競爭意識背后的唯利是圖、假冒偽劣和惡性競爭,錢權交易等社會丑惡現象層出不絕。另一方面,人們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加劇,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欲望的膨脹,都在沖擊著大學生衡量人生價值的底線。
(二)網絡、大眾媒體的負面影響明顯增強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應用,人類社會步入了網絡時代。人們的認知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毫無疑問是雙面的。一方面網絡為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了更高級的工具,另一方面使得大學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接觸世界,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中深受影響。不健康的黃賭毒信息、瘋狂的彰顯個人主義傾向的新聞充斥著網絡的各個角落。不僅僅網絡的影響無處不在,作為生活媒介不可或缺的大眾媒體同樣浸潤著大學生的價值觀。為構造賣點,報刊雜志往往熱衷于社會負面報導,而社會正氣彰顯不足。媒體對富者的過分宣傳,致使部分大學生虛榮心膨脹,在某種程度上誤引導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多數大學生受到這些傳媒文化的誘導,精神境界的追求大大降低。網絡和大眾媒體無法對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引導,容易扭曲價值傾向,對滋生不良價值觀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高校運作的市場化以及培養目標的不合理
高效運作市場化后,教育變成了一種投資。受家庭和學校的影響,大學生學習動機變得復雜化,一方面從認知內驅力出發,渴望學好知識;另一方面源于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希望通過讀大學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認知內驅力即內在動機,是學習活動的最穩定動機,具有持續而強有力的推動作用。自我提高內驅力是一種外在動機,容易受客觀環境影響。學校的市場化運作使很多學生迫不得已選擇功利性的發展途徑。此外,高校培養大學生的機制不合理:如過度重視英語和計算機過級,強制把大學生的發展與這兩項現代化的“交流工具”掛鉤。相反,沒有給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
(四)大學生的年齡特點直接影響著價值觀的形成
從大學生自身內部條件來看,他們正處于“心理斷乳期”,自身也存在明顯的弱點。年齡偏小,尚未形成獨立的思考和行為判斷標準,對外在世界缺乏足夠深刻的認識,性格情緒化突出。這些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價值判斷的方向,功利主義傾向滲入非常容易。
二、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價值選擇的對策
(一)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塑造求真求實的良好風氣
大學生的成長環境不是孤立的,其價值觀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是學生自身修養、學校教育和社會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還必須有和諧的環境和正確的輿論導向作保證。高校除了建立完備的教育體系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外,還必須運用理論、文化、宣傳等手段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加以正確的輿論引導,營造一種健康、活潑、有序的文化氛圍,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園文化。大學生價值觀是校園文化的高層次精神體現,而大學校園文化氛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每個大學生深層次的價值觀的形成,乃至其思想世界、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三)大學生自身要學會反省
蘇格拉底說曾經說過,未經反省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大學生應學會自我反省,不能盲目從眾,從自身來克服功利主義思想的入侵。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來豐富自我,懂得修身養性;抱著積極入世的心態參與各項社會活動,而用出世的思想來看待各種結果;樹立正確金錢觀和自我價值實現觀,明確使命,發現人生真諦。
參考文獻:
[1]楊光欽.大學改革——功利的陷阱與出路[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阮青.價值哲學[M].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3]黃希庭.心理學[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黃蓉生.青年學研究.[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薛冬霞,楊寧寧. 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J]. 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7(3).
(作者簡介:張蘇強(1986-),男,漢族,吉林白城人,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