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最近十年來,關于銀行業收費行為出現了兩次廣泛的輿論討論。第一次是2002年3月美國花旗銀行上海分行的收費行為所引發,該行的收費行為不僅導致儲戶起訴該行,而且帶動國內其他銀行紛紛跟進、實施收費;第二次是2010年以后由銀行業普遍擴大收費范圍和提高收費標準所引發。經過第一次討論,中國銀監會和國家發改委于2003年6月頒布《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在此次大討論中,中國銀監會于2012年1月頒布《中國銀監會關于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范經營的通知》。兩次輿論的焦點都集中在銀行,認為銀行的收費不合理、存在“亂收費”行為;兩次監管的目的均在于構建合理的銀行收費制度,引導、規范銀行收費行為,以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促進銀行業健康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構建合理的銀行收費制度,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既是開發與利用金融消費資源的內在需要,也是銀行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需要。
銀行收費紛爭的根源
消費習慣與消費觀念上的錯覺
在我國加入WTO前,銀行業相對封閉、未與國際接軌,針對居民的存、貸、匯、兌等基本金融服務基本上都是廉價的,甚至是免費的,引導廣大居民形成了免費、廉價的金融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成熟的金融消費與服務收費的觀念和意識在我國并沒有形成。加入WTO后,隨著外資銀行的大量涌入,國際上通行的銀行服務收費模式引入我國,對我國廣大儲戶和企業的傳統觀念形成巨大沖擊。最為典型的是2002年3月花旗銀行的儲戶因為花旗銀行開戶收費而起訴花旗銀行。這一訴訟事件引發廣泛而深入的輿論討論,直接促成國內居民形成了金融消費要付費這一金融消費觀念,付費消費成為國內金融消費的常態。始于2002年的第一次社會輿論討論,僅僅解決了消費觀念、消費習慣與國際不接軌的問題,老百姓基本接受了付費消費的金融消費觀念。
銀行和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銀行擁有決定優勢的市場地位
然而,2010年以來銀行“亂收費”的社會輿論,顯著不同于2002年開始的輿論討論。新一輪的輿論矛頭直指金融服務不透明、質量不高,存在過多的“霸王”服務條款。事實上,銀行收費項目繁多且不透明的“亂收費”現象,并不是我國獨有,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直至現在的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普遍存在這一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銀行和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來自美國官方和民間的兩份調查報告均顯示,即使在法規相對健全、監管體系相對完善的美國,由于銀行和儲戶之間天然存在信息不對稱,銀行以優勢的市場地位向消費者提供不透明、質量不高的金融服務,導致大量的消費投訴。而在法律法規、監管體系相對不完善的我國,這種現象更是屢見不鮮。自2010年初以來,大量的新聞報道反映銀行收費項目繁多、收費不透明、任意提高收費價格。對此,中國銀監會發布俗稱為“七不準、四公開”的通知,要求銀行必須公開收費項目及其價格。
銀行的企業化與外部監管驅動銀行收入收益結構的多元化
如果以2005年10月27日建設銀行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為分水嶺,在此之后,我國銀行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銀行成為競爭性企業,銀行的商業化、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到2010年7月15日農業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五大國有銀行、十二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全部實現股票上市。居于市場主導地位的大中型股份制銀行,一方面,它們作為上市公司,市場化的盈利動機得到彰顯。另一方面,它們必然面臨著資本市場的估值壓力,驅動銀行獲取持續增長的更高收益。內部的盈利動機和外部的估值壓力,都驅使銀行管理層朝向邊際收益最高的方向配置資源。因此,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銀行,通過擴大金融服務的范圍和服務質量、增加非利息收入,是銀行管理層的必然選擇。
與此同時,自2002年初開始,我國部分銀行開始試點實施“巴塞爾協議Ⅱ”。到2010年,大中型股份制銀行全面實施了以滿足“巴塞爾協議Ⅱ”要求為目標的發展轉型,建立了以節約資本耗費為導向的經營模式,驅動銀行積極發展低資本耗費的業務。在當前國內銀行的各類業務中,由于傳統的信貸業務資本耗費高,但向金融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并收取費用卻是低資本耗費的業務。因此,隨著銀行業轉型發展的深入,金融產品創新與金融服務創新的步伐加快,金融服務的范圍和能力顯著提升,金融服務的技術含量和服務質量顯著增強。與此同時,銀行的服務收費范圍也不斷擴大、收費標準也有所提高,金融產品信息不對稱也進一步加??;而且,銀行的規模越大、收費相對較高的發展趨勢也日益明顯。根據銀行的信息披露,大中型股份制銀行收費目錄的范圍和收費標準,普遍的超過小型銀行。實際上,我國銀行業出現的這種“大銀行、高收費(big ba